外側網狀核(lateral reticular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側網狀核
- 外文名:lateral reticular nucleus
- 所屬學科:人體解剖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外側網狀核(lateral reticular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外側網狀核(lateral reticular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位於下橄欖核背外側的神經核。接受脊髓、大腦運動和感覺皮質、前庭神經核等的傳入纖維,發出纖維經小腦下腳至小腦。出處《人體...
腹側網狀核(ventral reticular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位於延髓中下部,下橄欖核背側至室底灰質間的被蓋區內的神經核。屬延髓中央核,主要由小型的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組成,是腦幹網狀結構的感受區,...
背側丘腦的外側包有薄層白質板,稱為外髓板,它借丘腦網狀核與內囊相隔。在背側丘腦灰質內,有丫形的內髓板,此板前部分叉,因而將灰質分為三個大的核群:前核群、背內側核群和腹外側核群。腹外側核群又可分為背腹兩層。屬於...
腦橋被蓋網狀核(tegmentoreticular nucleus of pon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位於腦橋內側丘系背側的神經核。接受大腦皮質及小腦上腳的傳入纖維,傳出纖維至小腦,參與小腦-網狀結構-小腦迴路,也是大腦小腦通路的中繼站。出...
延髓網狀脊髓束起自延髓網狀結構內側2/3的巨細胞網狀核細胞,含交叉和不交叉纖維,在脊髓外側索前部下行,至脊髓全長,主要終止於脊髓灰質Ⅶ層,但某些纖維終止於Ⅸ層,長的投射纖維有側支發至多個脊髓節段,短的投射至頸段,大部分...
腎上腺素能神經元是指含有並釋放腎上腺素作為神經遞質的神經元。胞體主要位於延髓。可分為C1、C2和C3三個細胞群。C1位於下橄欖複合體的外側,相當於腹外側網狀核;C2位於延髓背側,第四腦室底的迷走神經背核、舌下神經核和孤束核處;...
苔蘚纖維(mossyfiber)起源於脊髓、前庭核、橋腦核、外側網狀核等,是小腦的主要傳入系統。纖維較粗,在白質中分若干支穿過,至顆粒層末梢形成苔蘚樣終端,與顆粒細胞的爪形樹突和Golgi cell的軸突構成突觸聯繫。一根苔蘚纖維的傳入可以影響...
小腦下腳為脊髓和延髓至小腦的纖維束,位於延髓後外側溝上端與第四腦室側緣之間。主要由脊髓小腦後束、橄欖小腦束,以及自外側楔核、網狀外側核、弓狀核等發出的同側或越邊而來的纖維組成,亦稱繩狀體。進入小腦後,主要投射至小腦半球...
研究發現,腦橋背外側的網狀核和網狀結構是腦橋排尿相關中樞所在部位。3.痴呆 這是一種老年性腦部瀰漫性退行性病變,以記憶和認知力的障礙為特徵,常伴有腦萎縮,特別是大腦前葉。常伴有廣泛的血管病變、阿爾茲海默病、梅毒、皮克病、克...
丘腦外側核:又分為較小的背側部和較大的腹側部。背側部接受丘腦其他核團纖維,發出纖維至頂葉皮質。腹側部與脊髓、腦幹以及小腦有廣泛聯繫。具體構造 底部 丘腦底部它是中腦被蓋與背側丘腦的過渡區,其中有丘腦底核和Forel氏區。
前庭脊髓束系脊髓下行束之一。位於前索,起於延髓和腦橋的前庭神經外側核,下行逐漸止於前角細胞,完成平衡反射。如此束受到損害,則平衡功能發生障礙。解剖結構 1、網狀脊髓束 網狀脊髓束系脊髓下行束之一。此束起於腦幹的網狀結構,纖維...
毀損此核將引起對側肢體產生粗大而不自主運動,並可波及頸肌和面肌,稱為偏身顫搐(Hemi-ballismus)。未定帶為一條灰質,位於丘腦束和豆狀束之間,向外側與丘腦網狀核相連續。穿行底丘腦的纖維主要來自小腦上腳和蒼白球。小腦上腳交叉...
腹兩層:腹層由前向後分為腹前核、腹中間核(又稱腹外側核)和腹後核,腹後核又分為腹後內側核和腹後外側核。此外,在內髓板內有板核心,在第三腦室室周灰質內有正中核,在背側丘腦外面有丘腦網狀核。
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機理中,也具有直接與間接兩種因素,有人用離體家兔主動脈條進行實驗,認為麻黃鹼除作用於腎上腺素能受體外,對主動脈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體;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黃鹼的急速耐受與中樞調節有關,但破壞中腦外側網狀核...
1997 大鼠大腦皮質-外側網狀核-小腦通路 1998 皮質-網狀-脊髓通路─HRP法結合潰變電鏡法研究 1998 皮質腦幹纖維終末的超微結構 潰變電鏡法研究 1999 大腦皮質-小腦前核-小腦通路-- HRP結合潰變電鏡法研究 1999 大白鼠小腦前核中皮質纖維...
苔狀纖維傳入系統包括:來自身體的本體感受器和外感受器的衝動,通過脊髓小腦束、楔小腦束傳至小腦前葉,來自腦幹及小腦深部核團的衝動,通過網狀核群經網狀小腦束投射到小腦前葉和蚓部,這些纖維大部分為不交叉的投射;來自頭部本體...
心臟的傷害感受性信息沿軀體神經及內臟神經(主要是迷走神經)傳入纖維傳入中樞,經脊髓傳入通路、孤束核、丘腦外側核等中繼,上傳至大腦皮質。延髓頭端腹內側區、延髓外側網狀核、藍斑(LC)/藍斑下核、孤束核、中央杏仁核、前額葉皮質、中腦...
楔形核 楔形核(cuneiform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幾乎占中腦全長、位於中央灰質腹外側的神經核。向下與腦橋嘴側網狀核接續,發出下行纖維參與構成腦幹網狀結構的效應區。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此核含有圓形,梭形和三角形細胞,樹突伸至膠狀質,與後根纖維形成突觸。其中大細胞的軸突經白質前連合越至對側,參與組成脊髓丘腦束。在后角固有核的腹外側側區,灰白質混淆,是為網狀結構,在頸髓尤為發達,其間的細胞稱為網狀核。...
在腦橋被蓋內的神經核有:蝸(聽)神經核、上橄欖核、斜方體核、外側丘系核、前庭神經核、面神經核、上涎核、外展神經核、三叉神經主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三叉神經運動核、三叉神經中腦核等。在腦橋網狀結構內的神經核有:腦橋尾側...
未定帶(zona incerta)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位於丘腦和豆核束之間的一條由散在細胞組成的灰質帶。其外側部與丘腦網狀核相連,可能是腦幹網狀結構的延續部分。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