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束核對心臟痛覺信息傳入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孤束核對心臟痛覺信息傳入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孤束核對心臟痛覺信息傳入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是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由杜劍青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孤束核對心臟痛覺信息傳入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杜劍青
  • 依託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孤束核(NTS)是接受心臟傷害性感受信息及高位中樞下行調控信息的重要驛站,其下行至脊髓聯繫對心臟傷害性信息傳入具有調控作用,但其機制迄今仍不清楚。本研究用成熟的大鼠心絞痛動物模型,電刺激與損毀NTS並結合刺激迷走神經、微注射谷氨酸、嗎啡、5-HT等受體激動劑和拮抗劑,觀測其對心臟-軀體運動反射(CSMR)及胸脊髓神經元電活動的影響;電刺激中腦PAG、丘腦VMH等痛相關核團與損毀NTS相結合,觀測上述指標的變化;用免疫組化及束路追蹤法觀察NTS參與痛覺調製的位點、纖維與突觸聯繫;用分子生物學方法觀察上述受體蛋白及基因表達;用膜片鉗觀測相關受體及信號分子抑制劑對NTS微突觸後電流(mPSC)的影響,探索突觸的功能性質及信號轉導機制。本研究將證明心絞痛時,經迷走-NTS-脊髓反饋與高位中樞經NTS下行的雙重調製假設,並為闡明其機制及開展神經調節療法提供實驗證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潛在套用前景。

結題摘要

《孤束核對心臟痛覺信息傳入的調控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結題報告 摘 要 該項目研究經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結紮或心包內注射致痛劑,均能成功製備心絞痛動物模型。心臟的傷害感受性信息沿軀體神經及內臟神經(主要是迷走神經)傳入纖維傳入中樞,經脊髓傳入通路、孤束核、丘腦外側核等中繼,上傳至大腦皮質。延髓頭端腹內側區、延髓外側網狀核、藍斑(LC)/藍斑下核、孤束核、中央杏仁核、前額葉皮質、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中縫大核等核團的下行調控經脊髓雙側DLF或VLF下行至脊髓;在這些腦核團中的mGluRs、NMDA、AMPA、GABA、5-HT等受體及其亞型均對心臟傷害感受性信息傳入有抑制性調控作用,少部分有易化介導作用;並有多個相關的信號分子如c-fos、pCREB等參與介導下行抑制性作用。相關受體的拮抗劑、核團及脊髓鞘內電刺激的運用結果,為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該項目已發表研究論文19篇,其中SCI收錄論文9篇,Medline收錄1篇,其餘為核心期刊。還有數篇論文有待發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