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丘腦

底丘腦

底丘腦(subthalamus)位於間腦和中腦的過渡區,內含底丘腦核,與黑質、紅核、蒼白球間有密切聯繫,參與錐體外系的功能。人類一側底丘腦核受損,可產生對側肢體,尤其是上肢較為顯著的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稱半身舞蹈病或半身顫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底丘腦
  • 位置:位於間腦和中腦被蓋的過渡地區
  • 包括:內含底丘腦核
  • 特點:屬錐體外系的重要結構
解剖結構:,底丘腦的形態學結構:,

解剖結構:

1、底丘腦:
底丘腦又稱腹側丘腦,其背側界是丘腦(即背側丘腦);腹側界和外側界是大腦腳和臨近的內囊;內側界和嘴側界是下丘腦,向尾側移行於中腦被蓋。底丘腦包括紅核和黑質的嘴側部。底丘腦的主要纖維束通過區有:紅核前區、豆核袢、豆核束和丘腦束。底丘腦內的灰質核有:底丘腦核、未定帶和底丘腦網狀核。
底丘腦核是一扁平卵圓形灰質團塊,為錐體外系反饋環路中重要的中繼核。損傷此核時,可引起對側肢體的粗大不自主運動,即半身舞蹈症。此種不自主運動,先發生於肢體近端肌肉,繼而可能發生於面肌和頸部肌肉。
底丘腦是間腦中較小的一個部分,與中腦被蓋相接續,位於背側丘腦的腹側,內囊的內側;底丘腦的前內側是下丘腦。中腦紅核和黑質的前端亦伸延至底丘腦區域。
底丘腦的灰質包括底丘腦核、未定帶、紅核與黑質的顱側端,另有位於一些纖維束中的散在灰質,如H區、H1區和H2區核。這些散在細胞可視為中腦網狀結構的上延部分。穿行此區的纖維束有豆狀束、豆狀襻和丘腦束。
2、間腦:
間腦位於中腦之上,兩大腦半球之間的腦組織。結構較複雜,分為上丘腦、背側丘腦、後丘腦、底丘腦和下丘腦。(1)上丘腦主要的結構為松果體,松果體是一內分泌腺。(2)背側丘腦為兩個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左右各一個。每個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又分為丘腦前核、丘腦內側核和丘腦外側核。丘腦前核具有與內臟活動有關的功能,丘腦內側核可能是軀體和內臟感覺衝動的整合中樞,丘腦外側核是軀體感覺通路的最後一級中繼站,它把皮膚感覺、本體感覺衝動傳向大腦皮質中央後回。(3)後丘腦包括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內有內側膝狀體核,是聽覺傳導路中最後一個中繼站,接受聽覺纖維的傳入,並發出纖維到達大腦皮質聽覺中樞。外側膝狀體內有外側膝狀體核,是視覺傳導路中最後一個中繼站,接受視覺纖維的傳入,並發出纖維到達大腦皮質視覺中樞。(4)底丘腦為中腦和間腦的過渡地區。(5)下丘腦是自主性神經的皮質下中樞,與某些激素的分泌、情緒反應、某些代謝(如水、鹽、糖、脂肪等代謝)的調節和體溫、心血管運動、呼吸運動的調節以及食慾、睡眠、覺醒、生物鐘(或晝夜節律)等的調節均有關係。許多生理心理學研究都涉及間腦,尤其是下丘腦。

底丘腦的形態學結構:

底丘腦核為扁橢圓形,開始見於哺乳動物腦,在人類發育最大,居內囊內側。此核與蒼白球之間有豐富往返纖維聯繫,稱底丘腦束。毀損此核將引起對側肢體產生粗大而不自主運動,並可波及頸肌和面肌,稱為偏身顫搐(Hemi-ballismus)。未定帶為一條灰質,位於丘腦束和豆狀束之間,向外側與丘腦網狀核相連續。
穿行底丘腦的纖維主要來自小腦上腳和蒼白球。小腦上腳交叉後穿經紅核,過了紅核的前端則渡入紅核前區(H區),再向上就加入丘腦束。蒼白球發出的傳出纖維在底丘腦形成兩個束:豆狀束和豆狀襻。前者穿行內囊,在未定帶區域形成一條纖維帶(H2區),然後轉折上行,歸入丘腦束。豆核襻的纖維繞過內囊的內側緣,也向上加入丘腦束。因此丘腦束(H1區)是含有小腦和蒼白球的傳出纖維,向上進入腹外側核和腹前核,自此二核轉接衝動至額葉皮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