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姓

壽姓

壽姓是一個 多民族 、多源流 的古老姓氏群體 , 其姓氏來源多種多樣。

一起源於春秋時期,出自姬姓。二為彭祖之後。壽是個稀有的姓。據《風俗通》一書的考證,可能是吳王壽夢的後代。吳王壽夢是春秋末期一度稱霸諸侯的吳國傑出之祖,是周朝初年吳國之主周章的十四世孫。壽氏後人尊壽夢為壽姓的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壽姓
  • 外文名:Shou surname
  • 拼音:shòuxìng
  • 注 音:ㄕㄡˋ ㄒㄧㄥˋ
  • 五筆:DTFU VTGG
  • 性質:姓氏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姓氏名人,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通用聯,

姓氏源流

Shòu 壽源出有:

源流一

周太王仲雍的曾孫名周章,居於吳。周武王克商以後,遂封其地,建立吳國,為周朝附庸。周章十四世孫壽夢主吳時,國勢強大,稱吳王,與楚國爭抗,故春秋時吳國自壽夢始。壽夢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名字為姓,形成壽姓。
壽姓出自姬姓:春秋時候的吳國,起先很弱小。後來,一個叫壽夢的人做了國君以後,治理國家有方,加強了吳國和中原的交流,並且兼併了周圍的幾個小國,使吳國漸漸強大起來。而壽夢自己也自稱吳王。此後,吳國的公族中有的以壽作為姓氏,稱為壽氏,是今天壽姓的起源。要了解壽氏家族的這段光榮淵源,先得從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稟說起。古公稟父見周文王姬昌呱呱落地時,天有瑞兆,便認為周文王必是興周之人,對他寄予厚望。他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為了使父親的希望能夠達成,把家族的基業順利傳給周文王,兄弟二人就雙雙紋身斷髮,跑到南方的所謂荊蠻之地躲了起來,打算默默地度過一生。沒想到他們的崇高人格,竟深深感動了當地居民,有1000多戶人家自動地追隨他們,在南方開創了另外一番了不起的基業。長久以來,泰伯被奉為南方吳氏的開姓始祖。而壽氏的先祖周章,便是仲雍的後裔。

源流二

據《路史》載:彭祖後有壽氏。相傳上古時候有位叫彭祖的人,是有名的老壽星,活了八百多歲,他的後代有的為了紀念他,就取壽字為姓,於是形成了另一支壽姓。壽姓望族居京兆(今陝西省長安東)。其為彭祖之說者,以其享年壽之永而為姓,固誕而不足信 ”,傳說彭祖活了兩百多歲,他的後代子孫為了紀念他 的長壽便 以“壽”為姓。因史 籍《路史》中提及 壽姓源於彭 祖,所以這種壽姓由來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但這種 說法 明顯 帶有濃厚的傳奇色 彩 , 在 當下看來顯得荒誕不足信。

源流三

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事件致使北宋滅亡,浙江壽氏祖先壽(改)勝南遷臨安。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而後壽勝的曾孫“澤公”尚宋寧宗順安公主為駙馬,澤公有幸與南宋王朝的公主成婚被封為咐馬,成為南宋皇室的成員,位爵縣公並賜姓壽,浙江壽氏從這時開始。此後壽勝一族“食采齡暨 ”即食邑為諸暨,諸暨便成為壽勝一族的封地。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通古斯語為“Bordijijint”,也就是蒙古族著姓孛兒只斤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岳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壽氏、康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的繼大妃壽康太妃,蒙古科爾沁郡王博爾濟吉特·孔果爾之女。壽康太妃長壽,但在後金天命、天聰、崇德、順治等年間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後來康熙大帝即位,尊封這位庶曾祖母為“皇曾祖壽康太妃”,其族瞬間榮耀。壽康太妃在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逝世,其後在蒙古科爾沁部的族人中,多有以壽康太妃的封號為漢化姓氏者,世代稱壽氏、康氏至今。
⑵.蒙古族巴顏圖氏,通古斯語為“Bayintu”,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為巴氏、胡氏、壽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巴顏圖·壽成,滿洲蒙古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駐防,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農曆2月隨從都興阿征討天平天國,在安徽黃梅陣亡,追贈世職,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壽氏至今。
⑶.蒙古族克勒德氏,亦稱克里葉特氏,通古斯語為“Kelde”,漢義“烏鴉”,世居巴顏烏喇(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白音烏拉),後多冠漢姓為海氏、壽氏等。該支蒙古族壽氏始祖為克勒德·多克隊,滿洲蒙古鑲白旗人,世居巴顏河畔(今黑龍江雞西大石頭河),明末清初隨軍征明,授雲騎尉,其子克勒德·壽柱世襲其職,在清康熙年間參加了征討吳三桂、準噶爾等著名戰役,因功授雲騎尉,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壽氏至今。

源流五

源於媯姓,出自清朝末年黑龍江將軍壽山,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壽山,公元1860~1900年,傳說他原名袁眉峰,是明末著名民族愛國英雄袁崇煥的第七世孫,滿州漢軍正白旗人,著名清朝末期將領、抗俄英雄。

得姓始祖

吳王壽夢(姬乘)、壽康太妃(博爾濟吉特氏)、巴顏圖·壽成、克勒德·壽柱、壽山(袁眉峰)。

遷徙分布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諸暨市、紹興市、溫州市、嘉興市、餘杭市,上海市的金山區,河南省的鶴壁市濬縣、開封市,湖北的嘉魚縣、鹹寧市,四川省的綿陽市、會東縣,安徽省的界首市、宿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集寧市,江蘇省的無錫市、徐州市、揚州市、壽州市、常州市,山東省的泰安市,重慶市的江北區、綦江縣、奉節縣、墊江縣,黑龍江省,台灣省的台北市、高雄市,澳大利亞的悉尼市等地,均有壽氏族人分布。

姓氏名人

壽 良:字文淑,成都人。父親與祖父兩代都曾擔任犍為太守。仕蜀漢時任益州從事,不僅專研《春秋三傳》,貫通五經,而且能夠澡身浴德。蜀亡入晉後,擔任郡主簿、上計吏、益州主簿,又升為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後被徵辟入三司任太宰,後外放擔任霸城縣令,始平太守,後又徵辟為黃門侍郎,兼任梁、益二州都給事中,後又升任梁州刺史。
壽以仁: 字欲年,號靜若。己丑科進士。歷宮中翰,轉部曹,分理通惠,督榷蕪關。有開屯裕國之功,論者比之劉晏。甲午,分較京闈,所得士皆當時名雋,一榜增光。嗣視學滇南,教化興行,等於鄒魯。任滿□歸,倡修文昌傑閣,星斗高標,文運從此益振。方□優遊泉石,而秉憲涼莊之。
壽致浦: 字雲濱,號顧岩,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進士,歷任獲嘉知縣,淇縣知縣,禹州知州等,1727年,奉文疏浚丹河(又稱運糧河),當時煤炭、雜貨俱可由境內運至天津和塘沽,境內貿易繁榮,經濟發展迅速。
壽同春:諸暨人,台灣淡水廳幕賓,因復淡水廳城被委任淡水同知,後殉國。
壽鵬飛:譜名祖泗,字洙鄰,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秀才,二十九年(1903年)優貢,次年優貢會考獲一等第一名,歷任任吉林農安縣知縣、東三省屯墾局科長、屯墾養成所所長、東三省鹽運司科長等。辛亥革命後,先後任熱河行政公署秘書長兼總務處長、熱河普通文官考試和普通司法官考試委員會委員長、山東鹽運使、北京平政院首席書記官等。
壽耕梅:建國後紹興派古琴藝術的代表琴人之一。
壽石工:(1885-1950)紹興人,工詩詞、書法、篆刻,均自成一格;為“南社”成員,與柳亞子為至交;又是海派“湖社畫會”的骨幹;與徐悲鴻、黃賓虹、楊仲子等人交善;弟子有齊燕銘、金禹民等人。
壽毅成:國際貿易專家,原名景偉,浙江諸暨人。考入北京財政學堂,後學堂併入國立法政專門學校經濟本科,畢業後應禮聘回杭執教,後赴滬任商務印書館業務科副科長,與王雲五、蔣百器等人共同創辦公民書局,為《公民月刊》編輯主任。民國30年代時任上海綢業銀行董事,《綢繆月刊》經濟欄特約撰述,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中央銀行業務局副局長,中國銀行杭州分行副經理。
壽勉成:字襄,號松園,諸暨墨城塢人。民國時期合作經濟界的知名人士。
壽志高烈士:壽志高,又名壽高良,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參加過著名的泰安、宿北、萊蕪、孟良崮、魯南、豫東、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各大戰役,1950年11月29日,在朝鮮下碣里包圍、殲滅一線美軍“王牌”陸戰第一師的戰鬥中,壽志高帶領主攻連共27名勇士經過激烈的血戰,迫使不可一世的美軍“王牌”陸戰第一師舉手投降。榮獲 “爆破模範班”班長、“爆破大王”、 “華東一級人民英雄”、“全國戰鬥模範”等榮譽稱號。
壽志高烈士壽志高烈士
壽松濤: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新四軍游擊支隊永城獨立團團長兼政委、新四軍第十二旅兼華中第八軍分區副政委,八地委委員,豫皖蘇區黨委委員、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建國後,歷任中共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江蘇省交通廳廳長、華東航空學院院長、西北工業大學校長、中航空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壽文魁:又名黃希賢、周祖祥,諸暨人。曾在中共諸暨縣、嵊縣、鄞奉縣、嵊西縣任組織部長、特派員、縣委書記等。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新四軍第一縱隊三旅團特派員、組織股長、師保衛科長,1947年9月調任團政委。1953年,率領公安十六師到浙江黃岩沿海負責海防。1957年秋,任浙江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62年春,調十二軍政治部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任上海住宅建設總公司副書記、副經理。
壽漢卿:浙江諸暨人。曾任抗大總校政治部副科長、警衛連副指導員,四平市公安分局局長,遼北紡織廠副廠長,四平市電業局局長。建國後,歷任東北紡織工業管理局計畫處處長,紡織工業部計畫司司長、副部長,中國絲綢公司副董事長,中國紡織工業技術經濟和管理現代化研究會第一屆理事長。
壽瑞莉:熊光楷上將伉儷。
壽勝年:原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壽乃芳:吳江,原名壽乃芳,江藻鎮墨城塢村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重要參與者。參與了中共許多重要理論的提煉。
壽振黃: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原動物生態室、脊椎動物室研究員,中國脊椎動物學和中國動物生態學奠基人之一。
壽天德: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1997年調入復旦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壽嘉華:女,浙江溫州人,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畢業,高級經濟師。1998年3月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壽紀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數學教研室主任,首席教授。78歲仍樂於在教學第一線。
壽子琪:歷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壽劍剛:歷任浙江嘉興市委常委、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巡視員、黨組副書記,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黨組書記。
壽永年:曾任浙江省寧波市常務副市長。
壽鉉成:中信資源副董事長,中國環保能源控股集團副主席。
壽偉光:歷任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壽梅生:交通銀行紀委書記、副行長。(轉載自紫光閣網)
壽成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室教授。
壽震華:上海市人。教授級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設計院及中國建築技術集團公司設計院顧問建築師。
壽 步: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壽志堅: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榮獲上海市平安英雄、上海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個人二等功、全國模範檢察官榮譽稱號。
壽建立:餘姚老方橋人,國家一級演員。主工小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姚劇的代表性傳承人。
壽宇澄:2012年7月被任命為PTC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壽國忠梁兄弟: 雙雙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後在日創業多年。2001年回國創辦北京六合萬通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並成功開發國內首創的無線區域網路(WLAN)系列晶片——中國芯,及國際首創的3G移動通訊W-CDMA協定監視儀。
壽靜心:筆名靜心 ,女,安徽濉溪人。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中華女子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郡望堂號

郡望

望族居京兆郡(今蘇州)。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歷朝歷代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不過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壽氏源起吳國,吳國的京兆當在蘇州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潔素堂:晉代壽良,治《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 》、《穀梁傳》。澡身潔素(時刻清洗自己的錯誤缺點,保持潔白乾淨),官太平府太守,撰秦國內史。李宓問朝廷推薦他,武帝征為黃門侍郎、梁州刺史,遷散騎常侍、大長秋。

家譜文獻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二十卷,(清)壽宗暉輯,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一~十二卷、第十七~十八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第九~十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九~十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三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今僅存第一~四卷、第六~八卷、第十~十二卷、第十七~十九卷、第二十五~二十六卷、第二十九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殿前壽氏宗譜,(清)壽以君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十五卷,(清)壽椿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殿前壽氏宗譜十卷,(清)壽如楸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民國)壽錫康等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五卷、第十~十二卷、第十五~十七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六卷、第三十四卷、第三十九卷、第四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九甲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壽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壽臧等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四十卷,(民國)壽氏修譜委員會編,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字輩排行

江蘇五州(蘇州、常州、徐州、揚州、泰州)壽氏字輩:“溫、良、恭、儉,仁、敬、孝、慈,持、行、瞻、視,動、作、威、儀,綱、綱、法、度”。
河南濬縣壽氏字輩:“元銀顯照加成祖子(志)好永紀先”。
浙江諸暨壽氏字輩:“正大光明家學必貞仁義俊德福永同仁”。
重慶奉節壽氏字輩:國正天星順 關清明自安 家或光圓祖 世選德為軒 詩書宏啟大 忠孝申雲華 仁厚寬禮讓
資料有待補充。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名高霸國;
氏譜延陵。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吳王壽夢,吳始祖太伯弟仲雍的十七代孫,他繼位後稱王,吳國開始強大。楚國大夫子重、子反曾滅了大夫申公巫臣的家族,申公巫臣流亡晉國,向晉景公請求出使吳國,使吳與晉聯合抗楚。申公巫臣到吳,受到壽夢的器重,讓他教練吳軍陸上車戰,先後數次攻楚獲勝。其第四子季札,有才華且道德高尚,多次推讓君位,後來,吳王余祭(季札二哥)把他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
弦誦施教;
牧守聯鑣。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壽安創立書院,以弦誦為教。下聯典指晉·壽良為兗州牧,其弟壽輯為涪陵太守。
資料有待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