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宗教
- 所屬民族:壯族
- 聚居地:西壯族自治區境內
- 人口數:1337萬人(1982)
中國壯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1337萬人(1982),多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部分散居於滇、黔、湘、粵等省與廣西相鄰的地帶。道教和佛教傳入較早。近現代以來,部分壯族地區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傳入。本民族宗教則以與佛道二教特...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部門,為正廳級,加掛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牌子,歸口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領導。主要職責 (一)組織開展民族宗教理論、政策和民族宗教工作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提出有關民族宗教工作的政策建議。對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壯族(壯文:Bouxcuengh ,英文:Bourau ),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
壯族道公教就是在這種漸近式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 普遍的自然崇拜,好巫尚鬼、祖先崇拜盛行是壯族原生性宗教文化的特徵,這本是道教的信仰的基礎,基於同源互感的傳播原理,道教傳入壯族地區後,很容易與原生性宗教相融合,為壯族民眾所接受,成為壯族宗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經過社會的文化的變遷,已經深刻...
《廣西壯族自治區宗教事務辦法》旨在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及規範宗教事務管理;共九章四十九條,自2020年4月1日起施行。辦法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根據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至元中,元朝設立雲南行中書省。“迨至至元甲戌(十一年),以平章政事賽典赤行省雲南”。 賽典赤是布哈拉人,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他一家以其宗教世家的身份和政治地位,為伊斯蘭教在雲南的傳播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元代探馬赤軍有兩大任務,即“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在統一中原後,元世祖於至元十年(1273年...
(199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2號1994年3月22日)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證正常的宗教活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行政管理,維護社會秩序,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
壯族儂峒節又稱為洞節、下洞、隆垌節、隴峒節、龍侗節,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壯族儂峒節歷史悠久,是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壯族民間傳統宗教信仰祭祀求務活動節。每年農曆正月初八到十四舉行,除了保留原始的求務內容外,還增加了舞獅、舞龍、舞花鳳,對山歌,拋繡球、...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現任領導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李陽呈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陸天梅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楊 凌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被授予“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金龍壯族儂峝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民俗,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儂峝節是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壯族民間傳統宗教信仰祭祀求務活動節,“儂峝”是走出山洞,匯聚在山腳下比較開闊的地方開展祭祀求務活動的意思。“求務”是儂峝節的核心內容。歷史淵源 儂峝節產生於秦漢人類洞居時期...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機關服務中心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直屬單位。主要職能 承擔機關辦公樓等國有資產的實物管理工作,並組織安排維護、維修、更新等工作;負責機關綜合治理、環境衛生、綠化、水電、安全保衛、消防、食堂等後勤事務管理與服務工作;負責辦公樓各會議室及多功能廳的管理工作;協助...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是自治區人民政府主管全區宗教事務工作的行政機構,在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掛牌,委託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管理。2017年1月,經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研究並報中央編委同意,撤銷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設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宗教協會辦公室是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直屬相當於正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協助黨和政府宣傳、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團結全區宗教信眾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指導各宗教團體開展宗教活動,搞好自身建設,培養合格宗教教職人員,依法維護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
先後在《社會科學戰線》《宗教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廣西民族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3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研究課題5項,中日合作課題1項;主持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民間文學精品課程與教學團隊建設;2008年被評為“廣西高校優秀人才項目資助人選”。
《壯族社會民間信仰研究》是2010年10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桂秋。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宗教社會學、民族志、田野調查、信仰生態學和比較宗教學等研究方法,就壯族巫覡信仰,麽教信仰,師公、道公信仰等專題,對現當代壯族社會尚傳承的各種宗教信仰現象,進行專題性和綜合性的考察與研究。本課題對於...
所屬分類: 圖書>宗教>其他宗教 內容簡介 《壯族布洛陀信仰研究:以廣西田陽縣為個案》是一篇生動的、以作者大量的田野調查為基礎的博士論文,選題既具有強烈的學科特點(民族宗教學),又具有十分鮮明的現實性。論文研究的是正在發生的“歷史”:這是在民族地區的一場宗教信仰重建(或者說是宗教運動)。論文從歷時...
摩教是壯族、布依族本民族的宗教摩教(MOl)(壯族巫教)帶有濃重的佛、道二教特點,特別是與道教相融合為其特點。此外,神靈崇拜, 民間崇拜的神靈多而雜,有自然神、社會神、守護神等等,崇拜儀式也隨諸神的功能而不同。簡介 布依族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宗教。因該教職業者被稱為“布摩”而得名。摩教已形成比較...
“麽教”,是壯學界和布依族研究學者最新提出的一個宗教名稱。“麽教”,是壯學界和布依族研究學者最新提出的一個宗教名稱。壯語和布依語都將自己民族宗教的神職人員稱為“麽”,意思就是巫術、法術、智慧的總稱。在麽經《布洛馱》里可以窺視到壯族人原生態的信仰,天地萬物的產生、人類社會的發展、倫理道德的建立...
師公教是道教傳入壯族地區後,與 壯族傳統宗教結合而形成的宗教。師公教因其宗教信徒入教後便稱“師公”而得名,已有比較完整的教規和教理教義,入教前必須經過拜師受戒,背誦經文唱本,習練舞蹈、雜技等訓練,並見習三年,出師後才能入教。他們多半是半職業性的男性農民,有妻室兒女,不忌酒肉,唯忌食狗肉。通常...
布麽又叫師公、道公,是活躍於壯族民間的神職人員。概括 麽教是壯族社會歷史上特有的民間宗教。“布麽”,“布”在壯語裡有“男性”或“公的”、“公”等意思。“麽”則有喃誦禱祝之意。從事麽教法事的全都是男性,所以叫“布麽”。“布麽”,漢譯里也叫“麽公”或“魔公”。“師公”,壯族師公教的...
“師公舞”的主要律動特徵是膝部的顫、腕部的轉、肩部的繞、胯部的扭和上身的晃,富有壯族舞蹈特有風格 分布 流傳於中國南方壯族、毛南族、仫佬族以及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中,在祀神、祭祖、驅邪或傳統節日裡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它與嶺南古代先民的原始宗教儀式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這些宗教儀式在長期的發展中,與...
南寧儺舞,是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傳統舞蹈,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寧儺舞最初是一種驅鬼驅疫、祈福消災的宗教儀式,在明末清初最為盛行。它原始古樸,既有反映原始社會勞動、生活、戰爭的場景,也有驅疫趕鬼、招財進寶、祈求豐年等歡快的舞蹈動作;南寧儺舞主要表現於農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
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壯族被稱為“俚僚”、“蠻僚”或“夷僚”。五代以後稱布依族為“仲家”,宋代稱壯族為“壯”。“仲”與“壯”同音異寫。後來,由於長期分居,便逐步形成了布依與壯兩個民族。考古工作者在貴州省安順、貴陽及黔南等現布依族聚居區出土了數十件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其中一些石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