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儂峒節

壯族儂峒節

壯族儂峒節又稱為洞節、下洞、隆垌節、隴峒節、龍侗節,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壯族儂峒節歷史悠久,是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壯族民間傳統宗教信仰祭祀求務活動節。每年農曆正月初八到十四舉行,除了保留原始的求務內容外,還增加了舞獅、舞龍、舞花鳳,對山歌,拋繡球、拔河、各類球賽、文藝表演等具有現代文化元素的文娛活動。

2014年,金龍壯族壯族儂峒節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21年5月24日,壯族儂峒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16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儂峒節
  • 節日時間:每年農曆正月至四月春季
  • 節日類型:民俗
  • 遺產編號:Ⅹ-162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
  • 保護單位:崇左市民眾藝術館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舉辦時間,活動流程,活動內容,文化特徵,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壯族儂峒節歷史較早可追溯至唐代,在明正統十年,恩城土官在大新縣恩城岜仰山摩崖刻字,描述了當地三月仲春時男女青年在峒口聚會對歌以慶豐年的情況。明朝《太平府志》記載了崇左地區壯族儂峒節情況,至清朝至民國年間的《雷平縣誌》《崇善縣誌》等均對壯族儂峒節作了記載。
相傳由於連年的乾旱影響收成,有一位叫將千金的婦人受仙人指點在龍州縣的神龍洞中長跪並彈奏“鼎”(樂器天琴),終於感動神靈後求得雨露來拯救人畜與農作物,從此民眾就約定在農閒時期的正月期間準備豐盛的食物來酬神。在自然地理方面,龍州縣地處喀斯特地貌地區,石山多溶洞,四面群山環抱,中間的一塊凹地,便形成一個峒場,這些岩洞是遠古時期壯族先民理想的棲息地。隨著時代變遷,人們逐漸從岩洞搬出來,在山間開闊地居住,因此“儂峒”即為走出山洞,在豐收之後,選擇開闊平坦的地方舉行祭天地、祭祖先、祈福禳災、對歌、共飲、交流勞作經驗和聯繫情感等一系列活動。“壯族儂峒節”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下形成與傳承下來的。

主要活動

舉辦時間

壯族儂峒節舉辦時間一般在每年農曆正月至四月春季,有的地方也在豐收後的農曆七月至十月秋季舉行。

活動流程

祭天
祭天即“求務”,這些活動都是由具有資歷的“麽公”完成,每年的正月初六民眾都自發開始準備好壯族特色美食。待“壯族儂峒節”當天,按照慣例與約定時間到指定村屯的田野上,由村民準備整雞、糯米飯、糍粑、酒、果品等祭品擺放在田峒里,“麽公”便開始燒香、請神、敬神的“求務”、跳擺扇舞、播撒谷種等一系列慶豐收、求平安、解災難儀式活動。
祭土地
壯族地區農家普遍重視拜田,拜田主要是祭祀田神。每年的舞獅、舞龍和麒麟隊都會先去村里拜土地神再開始表演。
娛人
“求務”結束後,便是民眾的“自娛”環節,有對歌、彈唱天琴、搶花炮、體育競技等各種娛樂活動。鄰近各地的男女老少以及其他民族友人都會穿著節日盛裝以歌敘情,以歌交友,歌圩上唱的有情歌、敘事歌、農事歌、生產歌、故事歌等,男女老少都會參與。農曆三四月正是插秧時節,舉辦空間在鄉村坡地。節日以各峒輪流做東定期舉辦為主,一個縣內節期持續時間長達一兩個月,已還發展到各自然村在同一個鄉內輪流主辦。

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主要包括祭祀祈福、聚會交友、對歌傳情、商品貿易和民間文體娛樂,祭祀祈福部分主要由儀式專家主持“求務”祈福儀式。
儀式首要的活動是“求務”,通過法事操持者對天琴、彈唱經書、祭拜儀式等程式的操作,敬奉天地自然,祈求神靈、先祖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和平安等。
壯族儂峒節早晨,人們就從四面八方趕來,帶來自家的小方竹桌和祭祀品。數以百計的小桌在地里被擺成一排排大方陣,桌上的祭祀品有雞、豬肉、沙糕、棕粑、糍粑、稻穀、玉米、花生、酒、糖果、水果、鮮花等。在“求務”儀式上,經常可以看到中國和越南的“布祥”穿著法衣,戴著法帽,懷抱天琴,腳搖銅鈴,彈唱經書。他們唱道:“求一年五穀滿田,一年魚蝦滿泉,求三天有一晴,八日有場雨……”還唱道:“妖魔妖怪病蟲病害送出村剁出外,求好來近,送災難出田邊田垌不回來,送你去蒼涼大地茫茫大海,千年不回來,萬代不回鄉,保佑全村男女老少人人得安康……”。
壯族儂峒節是文體活動大競賽大展演。壯族儂峒節不僅具有“以歌會友”功能與特徵,而且在“以歌會友”中派生出一些傳統的文體活動,如拋繡球、搶花炮、演戲、打醮、歌舞表演、鬥雞鬥牛表演等。
20世紀50—60年代以前,壯族儂峒節有搶花炮活動。開展活動時,向民眾樂捐些錢作搶花炮的獎金,後將火藥放入備好的鐵筒(壯語叫“凶能”),把花炮裝在鐵筒頂端,以火引爆,將花炮騰入天空下墜,誰搶得花炮誰就是贏者,奉為“元首”。“元首”得到獎金後,殺豬殺牛,設席擺宴,大奉廟神,請全村親戚朋友、長老喝酒吃肉,歡度節日。第二年照此舉行這一活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壯族儂峒節以歌擇偶的特徵已經基本消失,但以歌會友的功能和特徵仍然存在。人們相聚於歌場,用歌聲和其他方式來進行社交活動,歌聲可以把兩個不相識的人拉近,讓彼此在歡快的氣氛中交流。除了傳統的以歌交友擇偶外,以歌傳情會友還是“壯族人民實現社會交往的重要場所”。

文化特徵

壯族布傣族群“儂峒節”文化的形成源於悠久的農業歷史及其居住的獨特地理環境。壯族儂峒節產生於秦漢人類洞居時期,緣自原始人類對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信仰,是駱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專家考證,龍州儂垌節所表現的農耕文化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壯族儂峒節屬於駱越遺俗,約有三五千年歷史,保存著壯族先民不少傳統文化精華,如傳統的祭祀神農、儂峒“求務”儀式、祭田、下田活動,都反映了駱越農耕文化的歷史蹤跡。
壯族儂峒節是在大旱造成人類口危機的情況下產生的。“求務”是壯族儂峒節的核心內容。“務”是壯族高祖以上的神,飄浮在天與地之間,承擔天與地的溝通。“求務”儀式是通過法事操持者對天琴、彈唱經書、儀式等要素的操作,轉達人向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氏族繁衍,六畜興旺,老少平安等的願望。

流行地區

壯族儂峒節主要流布於廣西中越邊境左江流域的崇左市龍州、大新、天等、江州四縣(區)及雲南富寧縣等,尤以龍州、大新兩縣儂峒節較具代表性,在越南北部的儂、岱、普標、熱依等民族亦流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學術價值
壯族儂峒節儀式複雜、舉辦時間連續、文化象徵豐富,對於研究左江流域古壯人類史、宗教史、民族史、民俗史、藝術史和社會發展史等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除了遠近的民眾,壯族儂峒節每年還吸引了來自國內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以及泰國、越南、寮國、美國、德國等的專家學者前來觀賞、考察。
歷史價值
壯族儂峒節的起源、興衰,無不與歷史上各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有關,因而它是研究中國民間信仰、農業史、民俗史、文化藝術史等的重要資料及活態文化。
文化價值
壯族儂峒節是具有濃郁愛情氛圍的民俗文化。以歌擇偶功能,是青年男女公開談情說愛的節日,展示壯族人民才藝的文化場所,將歌與樂融合,將歌與圩融合,具有鮮明的文化交融特色
社會價值
1.陶冶情操。當代雖然卡拉OK等可以取代山歌對唱,但它取代不了文體融合的壯族儂峒節。眾多的節慶活動內容,可以滿足城鄉各界人士的文體需求。
2.增進民族團結。壯族儂峒節具有增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功能,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共同進步。
3.促進文脈傳承與經濟發展。壯族儂峒節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慶,是宣傳當地風土人情,開展招商和經濟交流的重要平台。

傳承狀況

2020年2月,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共有87個屯取消了壯族儂峒節舉辦計畫。線下開展儂峒節慶體育活動不僅造成嚴重的阻礙,還中斷了壯族布傣族傳統民俗文化依託儂峒節慶體育活動的高效傳播方式。
首先,儂峒節慶體育活動線下開展受限,而且關於線上開展儂峒節慶活動甚少。儂峒節慶期間,僅由崇左市文化和旅遊局等相關機構發布關於儂峒節慶活動概述的微信公眾號推文,導致村民對儂峒節節慶體育活動停留在舊時,卻沒有正確認識到停辦所帶來的影響。
其次,由於節慶體育活動的開展受到空間限制、外延受阻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儂峒節慶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較為單一。又基於日常的儂峒節慶體育活動是由村民自發組織舉行,導致村民對節慶體育活動缺乏積極性,嚴重製約了儂峒節慶體育活動的開展。

保護措施

2021年5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崇左市民眾藝術館獲得壯族儂峒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壯族儂峒節項目保護單位崇左市民眾藝術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5年正月初八到十四,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有8個村先後舉辦壯族儂峒節,不少村是中越兩國幾個屯聯合舉辦,如橫羅村由中國的4個邊境屯和越南的3個屯共同舉辦。中越邊民身著盛裝,齊聚一起祈福禳災,還有舞龍、舞獅、舞花鳳、歌舞、拋繡球、鬥雞、拔河和球類棋類比賽等。
2023年2月1日(農曆正月十一)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歡度儂峒節。村民們表演了獨具特色的天琴彈唱,期間民俗活動有拋繡球、打糍粑、鬥雞等。
2023年3月,廣西崇左市“紅石榴”團結聯誼系列活動暨大新縣寶圩非遺“壯族儂峒節”活動舉辦,銅錢舞、舞龍、舞獅、腰鼓、拋繡球等活動輪番上演。

文化軼事

相傳在左江流域一連三年大旱災,河流乾涸、莊稼無收、生靈塗炭。緊要關頭,住在金龍鎮神龍洞的婦女將千金長跪洞中三天三夜,祈求上天降雨,以拯救氏族及生靈萬物。第三天,將千金昏倒洞裡,恍惚中看見一位老翁飄然而至,留下桃棓、葫蘆和兩根長鬍須並對她說:以老朽萬年之桃棓、千年之葫蘆、百年之鬍鬚做個“鼎”,彈著它,口念心語,一切會如願以償。將千金醒來,果真見到三件寶物,照老翁所說做了個“鼎”,邊彈邊念求天下雨,結果一場罕見的暴風雨嘩嘩嘩地下了起來。大雨過後,山上乾枯的樹木長出嫩葉,野果掛滿樹梢,地里長出成熟的莊稼……人們得救了。原來,這老翁就是天神。將千金彈鼎求天顯靈的訊息傳開後,遠近的洞民大凡有不順人意之事,都到神龍洞來求她彈鼎祈福禳災。奇怪的是,這一彈一念,每次都能給求者帶來好運。此後每到春節期間,遠近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帶著自家的美味佳肴匯聚到神龍洞來參加求天祈福禳災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平安幸福。後來因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洞裡容不下,人們便走出山洞,聚集在山下比較開闊的地方舉行,並將其稱之為儂垌節。求天祈福禳災儀式叫“求務”,法事操持者稱“布祥”,所彈的“鼎”就是天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