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教

壯族、布依族本民族的宗教摩教(MOl)(壯族巫教)帶有濃重的佛、道二教特點,特別是與道教相融合為其特點。此外,神靈崇拜, 民間崇拜的神靈多而雜,有自然神、社會神、守護神等等,崇拜儀式也隨諸神的功能而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教
  • 外文名:MOZ
基本信息,摩教經文,

基本信息

布依族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宗教。因該教職業者被稱為“布摩”而得名。
摩教已形成比較固定和規範的宗教儀式。這些儀式主要通過節日祭典和喪葬活動得以實踐。此外,摩教還初步形成了自己基本的教義。摩,在壯語是誦經的意思。摩教是壯族先民創造的傳統宗教,是壯族原生態 的宗教。摩教有對宇宙、天體、生死、福禍、命運、靈魂、拯救等一系列問題,做整套 的系統詮釋,反映古代壯族先民藉助神力來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祈求生存和發展的努力。其宗教職業人員叫“布摩”,經書叫“司摩”(“司”是 執事的意思)。
摩教
經文中的“三元(天、地、水)說”,是壯族傳統的宇宙結構觀念,“公母觀”則是壯族認識世界的原始哲學思維,至今仍廣為流傳。
負責壯族社會宗教活動的頭目有師公和 道公。師公都由男子擔任,在喪葬祭祀活動中,負責念經、作道場等事宜,有漢文經典,並師徒相傳; 道公有男有女,專管“請鬼”、“送鬼”,行巫術以“治病消災”,沒有經書。
民間信仰基本是多元祭拜,壯族崇信萬物有靈,神靈崇拜多而雜,有自然神、社會神、守護神 和祖先崇拜等等,多祭獻太陽、田橋、樹神、山神、石頭等自然物。人們在各自的家庭中舉行家祭。各支系的神名不一。一般祭關公、孔子、家神、材神、岳飛、楊六郎、神農 、觀世音等。部分神只有偶像和牌位。如神農等牌位就設在“老人廳”內。
摩教
傳說農曆四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這三個“十九”是觀世音的生日。清塘壯族鄉觀音山村壯民還保留有“吃十九”的習慣習俗。
佛、道教傳入壯族地區後,普遍建立“觀音廟”、“三板廟”、“水口寺”、“回龍廟”等寺廟。各自家神龕上均有神像擺放。一個人出生到長大、在經過滿月架橋、滿月逛寨、安花、記命、解關、趕鬼、合婚等儀式,死時要經過打齋、超度、安葬等宗教儀式。記命,主要是一些小時候病痛較多的人通過把命記到樹子、石頭,記什麽東西這個人的乳名就叫什麽,如姣興脈 (石頭鼓)等。

摩教經文

布洛陀經詩》是摩教的經文,它唱誦壯族祖神布洛陀創造天地萬物,規範人間倫理道德,啟迪人們祈禱還願消災祛邪,追求幸福生活。這部經詩貫穿著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識。《布洛陀經詩》各篇都可以獨立成篇。因其相當多的內容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可以說是壯族的創世史詩;因其唱詞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時喃唱的,故又可以說是壯族宗教文學。
布洛陀是西南地區壯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侗族、瑤族等9個族群的祖神, 它超越固有族群的信仰模式,把族群、地域、權力、文化、民俗、旅遊整合為一體。 盛大的布洛陀香火,從山腳到山頭祖公廟的香火、香客,迤邐向上,煙霧繚繞。前往祭拜布洛陀的香客,除了廣西本地壯族人之外,還有來自泰國、印度以及我國雲南、貴州等地的祭拜人群,2011年曾經多達30多萬人。今日布洛陀始祖的信仰,同樣能看到觀音、財神、玉皇大帝等多神崇拜。
摩教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績主要是開創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等。
"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 尊稱,"洛"是知道、知曉的意思,"陀"是很多、很會創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裡的頭人"、"山裡的老人"或 "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經詩》是摩教經文,它唱誦壯族祖神布洛陀創造天地萬物,規範人間倫理, 為人們祈禱還願、消災祛邪。可說是壯族的創世史詩,其唱詞是在祭祀時喃唱的 。《布洛陀》這部史詩滿腔熱情地歌頌了壯族祖先布洛陀這個半神半人的祖先創造人類自然的偉大功績,全詩長達萬行,自古以來以口頭方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紅水河流域和雲南文山一帶傳承。它以詩的語言和形式,生動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陽、造日月星辰、造火、造穀米、造牛等的"造化"過程,告訴人們天地日月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各種農作物和牲畜的來歷,以及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等。
摩教
大約從明代起,在口頭傳唱的同時,《布洛陀》也以手抄本用古壯字書寫,詩是壯族民歌五言體、押韻。內容上,融壯族的神話、宗教、倫理、民俗為一體,思想深奧、字義艱澀,由於千百年來的傳唱加工,語言精煉工整,有韻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好多古壯語、宗教語,為當今所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