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壁畫山水圖
- 所屬年代:唐(公元618年--907年)
- 規格:縱114、橫105厘米
- 出土年代:1988年
敦煌莫高窟壁畫,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縣城東南方向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為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樂尊和尚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一千六百多年繪製形成現今規模。敦煌莫高窟壁畫描繪了古代各民族,各階級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的道存畫面。敦煌莫高窟壁畫是十六國至...
壁畫山水圖 壁畫位於墓道東壁下部,與另一幅畫同屬畫面,揭取時分成了兩塊。圖中古木盤曲,山石高低錯落有致,如同獨立成幅的山水畫,在壁畫中十分少見。出土地點:陝西省富平縣節愍太子墓 收藏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黎廣修淡墨山水壁畫是雲南昆明玉案山筇竹寺大雄寶殿右側廂房壁畫,是清代泥塑名師(筇竹寺五百羅漢彩塑作者)黎廣修手筆。文物簡介 黎廣修,字德生,四川合川縣人。於清光緒九年(1883)應邀到昆明筇竹寺塑五百羅漢像。特點 壁畫是他於光緒十七年(1891)即將離滇返蜀時,留給當時該寺住持夢佛大和尚的作品。畫面描繪...
是千佛洞壁畫中所獨有的題材,雖然年久變色,仍可看出當時的色彩十分輝煌。榆林窟3窟中的山水畫,所畫景色有明顯的西北特色,皴法用筆潑辣,建築界畫工整,是西夏山水畫的珍品。榆林窟3窟的天王像與29窟的菩薩像,採用中原唐以來的傳統線描畫法,除用鐵線描外,還用蘭葉描、折蘆描等。
《寶積寺山水圖》是張大千於1945年創作的一幅中國畫。畫作內容 寶積寺山水圖軸 張大千,1945年 紙本設色,116cm×41.5cm 四川博物院藏 作者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年),現代國畫家。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對工筆、寫意、潑墨、潑彩無一不精。青年時代留學日本學習工藝美術。42歲時去敦煌臨摹和研究壁畫。50歲...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像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圖”。壁畫內容除以上六類外,還有建築畫、器物...
傑出的藝術大師吳道子以墨筆揮寫出疏體山水。詩人王維以“水墨渲淡”表現出“畫中有詩”的輞川山水,開始出現了破墨山水。隨後,湧現了畢宏、張璪、鄭虔,至王默,創製出潑墨山水,逐步形成了水墨山水的藝術語言,確立了注重發展個性的趨向。這些大師的水墨佳作無一件存世,今可在唐代的壁畫上看到民間藝術大師的水墨畫風...
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製壁畫,足見他當時的畫名。“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他後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合的水墨畫。荊浩兼擅人物還有其他例證。現存他的《匡廬圖》中,就有幾個細小而動態極佳的...
但可以反映他的畫風。他的兒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畫家,人稱“小李將軍”,秉承家學,亦擅青綠山水,風格工巧繁縟。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圖》畫唐玄宗及隨從逃難四川的情形,宋以來相傳為他的作品,現被斷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風格,在初唐的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畫中亦可看到。
其壁畫用筆嚴謹,結構緊湊,長於寫實。這些壁畫,都表現了濃厚的地方特色,他們留給後人的壁畫藝術為整箇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世俗生活 世俗生活也是壁畫的重要內容。墓室壁畫多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場景,如宴飲、出行等。代表作品有太原王郭村北齊東安王婁睿墓的壁畫。另外,張道真元墓中還發現有一幅山...
後畫名鵲起,曾為度支蔡員外作《故事》、《山水》二軸,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機構學士院北壁上繪製壁畫,被當時的文人傳為美談,並賦詩頌之。在北宋期間,為謀求在北方的藝術地位,不得不效法李成之作,如仿李成的寒林山水。他喜作豎式構圖,可能是宋初北方山水畫多立軸的緣故。因此在構圖和筆法上都略異於董源...
壁畫幅高3.5米,面積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兩欄,幅與幅間用山石雲樹連線,每一事件既單獨成章,而又能通過景色相互銜接。從總體看,全畫是一個完整的青綠山水通景,描繪了呂洞賓從降生到得道的種種神靈事跡,大多為荒誕無稽的傳說故事。 從局部看,則是各自獨立表現一定具體情節的畫面。畫中有宮廷、殿宇、...
《輞川圖》是唐代王維所作的單幅壁畫,原作已無存,現只有歷代臨摹本存世。《輞川圖》主畫面亭台樓榭掩映於群山綠水之中,古樸端莊。別墅外,山下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輞川圖》里的人物,弈棋飲酒。投壺流觴。一個個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態蕭然。《輞川圖》開啟了後人詩畫並重的先河。《輞川圖》在韓國獲得了...
他擅繪畫,受八大山人、石濤的影響,尤長山水,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井有“南張北齊”之譽。40年代研究傳統蹤及陳老蓮、沈周諸家,又赴敦煌臨摹壁畫,同時習雕塑,畫風為之一變。50年代棲身海外,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灣。張大於詩、書、畫、篆刻俱精,對於中國古字畫的鑑賞...
南唐翰林圖畫院自然解體,不少畫院畫家被脅迫到汴京,在宋朝的翰林圖畫院裡供職。巨然在這種情形下從建業來到京師,居開寶寺為僧。他畫名鵲起,曾為度支蔡員外作《故事》、《山水》二軸,後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機構學士院北壁上繪製壁畫,被當時的文人傳為美談。他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
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製壁畫,足見他當時的畫名。“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他後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合的水墨畫。荊浩兼擅人物還有其他例證。現存他的《匡廬圖》中,就有幾個細小而動態極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