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問道圖

秋山問道圖

《秋山問道圖》是五代畫家巨然創作的絹本墨色繪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秋山問道圖》無款,以立幅構圖畫重重疊起的山巒,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處茅舍數間,屋中有二人對坐,境界清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山問道圖
  • 作者:巨然
  • 創作年代:五代宋初
  • 材質:絹本
  • 規格:橫77.2厘米,縱165.2厘米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畫作類型:墨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畫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秋山問道圖》是一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中,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間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數間,一條蜿蜒的小路,繞過柴門,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見一人坐於蒲團之上,右邊一人側身對坐,大約就是問道者。山高密林,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性的極佳妙境。畫面下段,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多少體現出秋爽的感覺。
秋山問道圖秋山問道圖

創作背景

巨然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戰亂頻繁,民不聊生。隨著南唐滅亡,南唐翰林圖畫院的解體,巨然在這種情形下被迫到京師為僧。
人生無常,悲傷良多,現實支配著人們的生活態度和析學思想,成為人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內容。這一切都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巨然作為一名僧人、他的思想和審美也必定受其影響。他的生存狀態、心理需求和精神信仰對藝術的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而藝術也是對他的身心發展、自我超越、生存與文化、自然和人生等複雜意識矛盾的探求。
巨然繼承了董源山水畫的“淡墨輕嵐”,在意境上發揚了董源“不裝巧趣,皆得天真”的藝術風格,但卻有所創新。巨然筆下的山石,土復石隱,樸實、莊重而郁秀,他不求奇巧和青綠設色,而重在充分展現水墨技法,以粗而短的墨線作皴,圓渾的感覺確切地再現了江南濕潤的氣象。巨然喜歡在山頂繪鞏頭(山頂石塊),藉助這些石塊的層疊互抱之勢來表現山脈的轉折走向,後人認為巨然的這一用筆勝過董源的“峰頂不工”。巨然所畫樹木常常是連成一片但又彼此顧盼的,給人一種生動的跳躍感。對風和水,巨然也傾入了很大的功力,他藉助蒲草、樹木等隨風搖曳的姿態來給人以水流風吹的清潤之感。巨然肉透於骨的用筆手法超出了董源骨藏於肉的手法,使人感覺“平淡趣高”。不過總體來說,巨然與董源的繪畫風格還是一致的。《秋山問道圖》正是可以體現他這些創作特色的代表作。

藝術鑑賞

主題

《秋山問道圖》是一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上,幾齣畫外,梳狀山巒,重重相擁,愈堆愈高,結構清楚,層次分明。山峰石少土多,給人一種溫和厚重之感,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完全不同。畫面中部山問谷地,密林之中若隱若現有茅屋數間,林麓間小徑縈繞,曲徑相通。透過敞開的柴扉隱約地似可辨出茅屋中兩老者相對論道,明淨山色的渲染襯托出高士風采。畫面下段,坡岸逶迤,樹木婀娜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秋高氣爽之感頓現心中。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幽深、潤朗的感覺,表現出寧靜、安詳、平和的靜態美感。
秋山問道圖
因為畫家是一個和尚,所以他深明禪理,並且把這種禪理也帶進了他的畫中。這幅畫雖然是在畫高山密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墨氣清麗、神清氣爽、寧寂安詳,能給人以禪機,讓人有超乎塵世之感,這當是他心境空明的寫照。

畫法

在畫法上,畫家用長短披麻皴繪成大小面積的坡石,使江南土質松渾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即礬頭),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顯得清透生動。畫家用淡墨烘染山體,在山的濕凹處飛落苔點,使江南的山顯得氣勢空靈,生機流蕩,質感十足。焦墨點苔是自然山石中叢樹、灌木和雜草之類的精闢概括,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自董、巨之後,點苔的藝術技法逐漸被廣泛運用,形成山水畫中“皴、擦、點、染”的技法程式。
秋山問道圖
此圖樹木叢林的處理極為巧妙,右下角水邊的一組雜樹,隱去了近山的山腳,高低榮枯的樹梢與大山輪廓線上疏密錯落的大墨點相呼應,並將竹籬茅舍周圍的叢林和山頂平坡上的一排雜木給以氣勢上的連線,右下角水邊的三棵雜樹,和左下角的七棵樹相呼應,由於比重、大小的差異,拉開了遠近的距離。最前面倒臥在水邊的那棵樹,起著決定全局的重要作用,它支撐著全圖的重心。沒有它,主峰就顯得頭重腳輕而感到不穩;沒有它,左右兩叢近樹就覺得呼應不起來,澗邊碎石的布置也少了曲折變化,會顯得單調;同時左右山腳間,貫穿小路直到竹籬茅屋的山口,也會感到太露和泄氣。總之,這棵樹在全圖的經營位置中是個關鍵。至於山頂上、溝壑間排列的小樹,其間倚側曲直,疏密濃淡的變化,是根據山石的輪廓結構而作取捨安排的,所以能自然而生動地和山石融合在一起,右面中部山頭的幾排小密林,隨著山勢走向漸次推向主峰,小樹的分布,聚散相宜,主次分明,隨著山勢呈現出“S”型的連貫性。小樹的另一種作用,是把山石輪廓交界處所造成的刺眼的夾角破掉,在大山的長而平緩的輪廓邊緣上安排好小樹,可增加層次,並打破輪廓線的重複感和單調感。
秋山問道圖

名家點評

河北大學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郎紹君:“此畫皴法為典型的披麻,可看作董源的真傳。其用筆的特色是輕柔秀潤,於平淡靜謐中顯示著一種出塵的高雅之趣。”

歷史傳承

《秋山問道圖》曾經被宋代蔡京及明內府收藏,後又被清故宮所藏,最終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三編乾清宮藏畫著錄此圖是“絹本,縱四尺八寸八分,橫二尺四寸,水墨畫,深山茅屋,一徑通幽,無款、印。”

重要展覽

2014年4月24日到2014年4月29日,《秋山問道圖》複製品在南京美術館“國寶再現——中國書畫複製精品展”活動展出。

作者簡介

巨然,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鐘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為僧,學畫山水,師法董源。北宋開寶八年(975),宋太祖趙匡胤滅南唐,後主李煜被擄往汴京。南唐翰林圖畫院自然解體,不少畫院畫家被脅迫到汴京,在宋朝的翰林圖畫院裡供職。巨然在這種情形下從建業來到京師,居開寶寺為僧。他畫名鵲起,曾為度支蔡員外作《故事》、《山水》二軸,後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機構學士院北壁上繪製壁畫,被當時的文人傳為美談。他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