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美國西雅圖摹本全圖縱29.9厘米×橫480.7厘米,有李珏、
馮子振、袁桷諸人跋。此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有“寒雲珍藏宋人名跡”等印,且有寒雲題跋:“是卷設色精雅,筆意生動,洵為宋人名跡。得時款已失去,讀元人李珏跋,知為郭忠恕複本,當無疑也。”聖福寺摹本縱29.8厘米×橫481.6厘米,構圖著色尚有唐人氣息
此圖共繪輞川二十景:盂城坳、華子罔、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荑沂、宮槐陌、臨湖亭、欹湖、柳浪、金屑泉、白石灘、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
創作背景
輞川,位於西安東南藍田縣境內,在《新唐書·文藝中·王維傳》中對其有記載:“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游、辛夷塢,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可見這裡是一處難得的世外桃源。王維晚年時隱居輞川,購得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藍田別墅”,與友人作畫吟詩、參禪奉佛,過著陶淵明式的生活。
《輞川圖》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候在清源寺壁上所作的單幅畫,後來清源寺圮毀,所以此畫也就早已無存,現在人們所見到的都是後來的臨摹本。
王維在創畫《輞川圖》的同時,又動員了詩歌、音樂、繪畫等全部藝術手段,與道友裴迪在這水繞山環風景如畫的輞川別墅“彈琴賦詩” “嘯詠終日”。兩人二唱一合,為輞川二十景,各寫了一首五言絕句,共四十首集成了《輞川集》。
藝術鑑賞
主題
畫面以別墅為主體與中心,向外展開。別墅處於群山的環抱之中,川石起伏,川腳下樹林掩映,環繞在別墅周圍。別墅里亭台樓榭,錯落有致,畫家用細筆重色描畫,將別墅表現得細緻入微,突出了建築的古樸和端莊,也表現出一派安靜而祥和的景象。在別墅外面,行雲流水,一條小河在門前流過,小河中有一位船夫正撐船經過.船中有三兩人,畫面自然而閒適,呈現出悠然超凡的感覺,使人精神上很輕鬆愜意,還帶來了身心上的審美愉悅,也陶冶了觀賞者的情操,令人有清新脫俗之感。
構圖
圖繪群山環抱中的別墅,由牆廊圍繞,形似車輞。其中樹木掩映,亭台樓榭,層疊端莊。構圖上採用中國畫傳統的散點透視法,略向下俯視,而使層層深入的屋舍完全地呈現在觀者目前。墅外藍河蜿蜒流淌,有小舟載客而至,意境淡泊,悠然超塵。勾線勁爽堅挺,一絲不苟,隨類敷彩,濃烈鮮明。山石以線勾廓而無皴筆,染赭色後在石面受光處罩以石青、石綠,凝重艷麗。樓閣則刻畫精細,幾近界畫。
設色
以聖福寺和西雅圖摹本《輞川圖》為例,皆青綠著色,有李思訓、李昭道青綠山水的特色。山石多勾斫,皴擦極少,明顯可以看出早期山水畫的稚拙和圖式化傾向,但從構圖、意境等方面,已是五代山水畫結構程式的前奏。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閣,端莊森嚴,於古樸中仍保留了李思訓“神仙山”之虛無縹緲的情勢。別墅外,雲水流肆,舟楫往還,遊人、漁夫逸然白樂,呈現出悠然超塵的意境,淡泊簡逸,給人身心極大的愉悅,頗切合文人的心境,這一點同李思訓、李昭道的富貴、神仙傾向則有明顯的不同。
名家點評
唐代學士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山谷郁盤,雲飛水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宋代
黃庭堅《山谷題跋》:“王摩詰自作輞川圖,筆墨可謂造微入妙。”
明代
楊士奇:“《輞川圖》,古今人品,為畫家最上乘。”
清代編修王鼎:“輞川為終南勝跡。自王右巫繪圖後,代有臨摹,唯宋代郭忠恕為最。……當與斯圖並垂不朽矣。”
清代畫家、詩人茶冬榮:“關中多崇峻之區,蓋天府之雄都,而九州之上腆也,靈秀特鐘,人文蔚起,風騷寄跡,丘壑流馨,大抵地以人傳。今尤昔盛,此摩詰《輞川圖》並稱不朽也。”
清代翰林全慶:“輞川為摩詰養志之所。其詩其圖,艷稱千古。”
後世影響
《輞川圖》呈現了王維山居生活的理想,其中敘事性的連景處理法,符合游景山水的實際狀態,並且呈現了莊園生活的內在悟道歷程,而與唐代一般流行的單幅平遠、高遠等山水樣式完全不同,也異於盧鴻《草堂圖》那類傳統的分景式冊頁,而創造了一種新的山水畫形式,影響了日後李公麟《龍眠山莊圖》、《赤壁賦圖》等文人畫作。
歷史傳承
歷代關於《輞川圖》畫跡的記載一直都繁褥龐雜,王維所在的唐代卻是記錄最少的,最為著名有兩則:一則是中唐時期的朱景玄在所著《唐朝名畫錄》中說,“(王維)復畫《輞川圖》,山谷幽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這也是對王維畫跡的最早記載,並且在《唐代名畫錄》中王維只居妙品之上,在吳道子、李思訓之下,可見在唐代,王維的繪畫地位並不是很高。另一則是晚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清源寺壁上畫惘川,筆力雄壯。”故世人多傳《輞川圖》原畫於藍田清源寺壁上。唐武宗年間,寺毀畫滅,所以作品真跡究竟而貌如何,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才真正開始出現大量的王維畫作和輞川手卷,宣和御所收藏李思訓的畫僅十七卷,收藏王維的畫卻多達一百二十多卷,其中不乏膺品。自北宋開始,《輞川圖》版本眾多,且良莠不齊。
宋代的摹本中,獨以北宋的《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為大宗,且郭本用筆精妙,與王維相仿。所以郭忠恕無疑是王維之後與輞川關係最為緊密的人。
到了元代,還出現了趙孟頫、王蒙、商琦、唐棣等版本的《輞川圖》。其中王蒙的版本是個特殊現象,從明代宋旭《仿王蒙輞川圖》中可以看出,作者較傳統的《輞川圖》樣式加入了更多主觀演繹的成分,並非再是忠實的臨摹者,王蒙式的密滿構圖配以牛毛細筆皺,令畫面的闡釋有了作者主觀改動的痕跡,唯一保留的,大概只有諸景排列的順序。這種對輞川的演繹,或者說是對輞川的臆想在後來繁衍得更為普遍。
到了明清兩代,存世《輞川圖》版本最多也最繁雜,其實很多題款為宋元的《輞川圖》很有可能是明代的仿作。明代有董其昌等人“南北宗”的論調把王維的繪畫地位直捧至從未有過的至高地位,《輞川圖》的延續便呈現出更為複雜的狀況。無論是“王維”、“類王維”、“偽王維”,只要有相關畫作,在當時都能充分引起文人賞玩評鑑的熱情,大量仿古版本的出現,正適應了這一市場的需求。
清代以後《輞川圖》的版本更是紛繁眾多,冠以輞川題名的山水單本、冊頁、手卷等層出不窮,文人畫家“借題發揮”的現象更加明顯。
王維《輞川圖》在宋代已不止一本流傳,其中郭忠恕臨本在宋代亦是重要摹本之一。袁桷謂《輞川圖》有兩本,郭忠恕所臨乃是依據矮本所臨,此矮本為五代江南南唐宮廷所臨本,上有集賢院御書印、內契約印,郭本所依圖精密細潤,亦著色,元代李珏(字元暉)稱其不在小李將軍著色山水下。馮子振觀後亦欣然題跋:海南金元帥出此圖, 與予三十年前張子有家觀摩詰真卷,無有不似者,則忠恕殆神仙者流,信名下之士不虛也。(《式古堂書畫匯考》。西雅圖美術館所藏卷即為《式古堂書畫匯考》所著錄本。
摹本信息
收藏地 | 創作年代 | 類別 | 規格 | 作者 |
---|
美國西雅圖美術館 | 宋代 | 絹本設色 | 縱29.9cm,橫480.7cm | 郭忠恕 |
日本聖福寺 | 元代 | 絹本設色 | 縱29.8cm,橫481.6cm | 商琦 |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宋代 | 絹本 | | 郭忠恕 |
| 明代 | 絹本 | 縱30.1cm.橫437cm | 文徵明 |
美國芝加哥東方圖書館 | 明代萬曆年間 | 石刻本 | 縱31cm,橫825.5cm | 郭世元 |
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院 | 明代 | 水墨本 | | 董其昌 |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清初 | 水墨本 | | 王原祁 |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玄宗開元五年(717)進士,與弟給並以詞學知名。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所居之所名為“藍田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