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曉靄圖》是由是20世紀中國書畫界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張大千所著,是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在1969年創作的山水畫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峰曉靄圖》
- 作家:張大千
- 創作年代:己酉(1969年)八月作
- 類別:中國古畫
作品簡介,作品欣賞,創作背景,作家簡介,
作品簡介
《松峰曉靄圖》的尺寸為:187.5*95.5。
畫中的款識為:爰翁,己酉(1969年)八月作。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直造古人不到處、大風堂、自詡名山足此生。
刊載:《佳士得香港2001年春季拍賣會圖錄》,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4月。
作品欣賞
誠如大千鈐印“直造古人不到處”,其潑墨潑彩流動、暈開的自動表現效果超越古人而更具神奇魅力,該作墨彩的自動流淌與小心收拾恰到好處,大自然神秘的生命內力在墨彩的華章中彰顯。大千潑彩作品屢屢創下令人瞠目的高價,由晚年潑彩山水領銜表演最終高價成交的局面至今仍在上演。該畫在二○○一年佳士得拍賣會上以高出估價約200萬的高價成交,可為一例。在保利2013春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夜場”專場中,這幅畫以3400萬成交。
創作背景
來源:香港佳士得,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2001年4月 29日,編號80。
註:“此松峰曉靄圖,乃大千先生己酉(1969年)八月所作。蓋數月前甫完成名作黃山前後澥圖卷,正當其潑彩之巔峰期。此幅彩墨流動,大氣渾淪,松峰朦朧,兀立於曉霧中,尤為奇絕。岩谷幽深處,復添蟠松,更增筆善之美,真大千先生得心應手之作。”
釋義:
《松風曉靄圖》作於1969年,正值張大千潑墨潑彩創作的顛峰期。張氏先把墨彩倒在畫紙或畫絹上,然後讓墨彩半自動式地流動。此創作手法及有關視覺元素與美國戰後藝術流派如抽象表現主義和行動繪畫之風格相呼應,顯示張大千對西方藝術潮流觸覺之敏銳,並從中吸取養份,突破其個人風格。
此畫充滿著對比之元素:傳統與創新、陰陽、明暗、抽象和模仿細節共冶一爐。天藍和孔雀石綠潑彩令構圖具節奏感,畫面頂部的輕柔白霧乃張大千在1967年至1969年間喜用白色的左證。最後他按照墨彩的情況在畫面上添加蒼松、樹枝等,令畫面充滿戲劇性和詩意。
作家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權,後改名爰(yuán),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曆四月初一),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9歲時母親教其花鳥草蟲白描。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回國後曾從師學詩文書畫,後忽耽於佛學,度為僧,法號大幹,後經還俗,以法號行。他擅繪畫,受八大山人、石濤的影響,尤長山水,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井有“南張北齊”之譽。40年代研究傳統蹤及陳老蓮、沈周諸家,又赴敦煌臨摹壁畫,同時習雕塑,畫風為之一變。50年代棲身海外,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灣。張大於詩、書、畫、篆刻俱精,對於中國古字畫的鑑賞獨具慧眼。尤其他開創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發展,影響深遠,是中國傑出的藝術家。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