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
基本解釋
1. [Dust;Dirt] 飛揚的塵土塵埃傳播病菌
2. 比喻污濁的東西 例: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
鹹陽橋。—— 唐·
杜甫《
兵車行》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蒙世俗之塵埃。
引證詳解
1. 飛揚的灰土。
《禮記·曲禮上》:“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
鳴鳶。”
《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唐 杜甫 《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 鹹陽橋 。”
柔石 《沒有人聽完她底哀訴》:“朔風一陣陣地掃清她身上底塵埃和她胸中底苦痛。”
2. 猶塵俗。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
《四遊記·鐵拐獨步遇師》:“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非超越塵埃,解脫人事,或愚屯罔識,惟眾是從者,其能緘口而無言乎?”
3. 指社會的底層。
《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有一個
梁夫人 ,能於塵埃中識拔
韓世忠 。”
清 鈕琇 《記吳六奇將軍事》:“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4. 喻骯髒或骯髒的東西。
巴金《懷念老舍同志》:“坦率地說,我們誰的心靈中沒有封建的塵埃呢?”
5. 明清白話詞語
指沒有修飾過的含有塵土的地面。
例:那隻虎蹲著身,伏在塵埃,動也不敢動動。卻被他照頭一棒,就打的腦漿迸萬點桃紅,牙齒噴幾珠玉塊,唬得那陳
玄奘滾鞍落馬。(《
西遊記》第十四回)
現實意義
塵埃指灰塵等空氣中浮動的顆粒。大氣的主要成份是
氮氣,約占78%,其次是
氧氣,約占21%,二氧化碳占0.25%,其餘為其他氣體和雜質等。 其它氣體包含人們常說的氦、氖、氬、氙、氪等微量氣體以及
水蒸氣。其它雜質指飄浮於空氣中的灰塵、細菌、氣溶劑等。
在通常情況下,空氣是無色透明的,我們用肉眼在不經意中很難看到空氣中的雜質。
如果一縷陽光照射到屋內,此時你可以看到原本透明的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塵埃經
光線折射、反射等作用,明顯地飄浮於空氣中,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經科學統計,在室內環境下,每立方米的空氣中,大於0.5μ以上的塵埃
粒子數大約為4000萬~5000萬個。而依附於塵埃粒子中的細菌更是不計其數。
在
空壓機的作用下,如果不考慮與外界的
熱交換,依據相關公式的計算,原本常壓
狀態下的4.8米3的空氣,經壓縮至0.8Mpa(表壓)時,其體積最終被壓縮成1米3。僅此過程即可得知,經壓縮後的0 .8Mpa壓力的氣體,每立方米將會有19200萬~24000萬個大於0.5μ以上的塵埃粒子。
除此之外,大氣在被壓縮的過程中,又帶入了空壓機的潤滑油和機械性磨屑。根據空氣熱力學原理,經壓縮後的空氣將會有大量的過飽和的
水蒸氣重新還原成水滴被排出。
物理分析
從物質上進行分析,
宇宙塵埃其實和組成地球的成分沒有什麼區別。但出於種種原因,這些塵埃並未能夠聚合成一顆星體,而是呈
微粒狀懸浮於
宇宙空間之中。在適當的引力作用下,這些塵埃很有可能較為密集的聚集在一起,呈雲霧狀,在
天文望遠鏡的鏡頭中,往往顯得絢爛多彩,因此人們將之形象地稱之為“星雲”。
宇宙塵埃的來源,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一種說法認為,宇宙塵埃來源於溫度相對比較低、燃燒過程比較緩慢的普通恆星。這些塵埃通過太陽風被釋放出來,然後散布到宇宙空間當中去。然而,根據對太陽風所含物質密度的研究,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太陽風並不能夠提供足夠密度的宇宙塵埃。因此,另一種猜測認為,這些微小的塵粒很有可能來自於
超新星的爆發。根據英國科學家對
銀河系內最年輕的超新星“
仙后座-α”所進行的觀測,發現爆發後的殘留物所在的區域記憶體在著大量的冷塵埃,其重量可能為太陽的四倍。這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所有的超新星爆發都按照這種規模向外噴發
宇宙塵埃的話,則基本可以達到宇宙中所擁有的宇宙塵埃的數量。因此,比之普通的恆星裕太陽風,超新星爆發可能才是宇宙塵埃的來源。
重要影響
這些看上去很美麗的塵埃對人們的生活有著相當直接的影響。比如說,據統計,
宇宙塵埃是地球上的第四大塵埃來源,這些塵埃對
地球的環境與氣候都造成了重要的影響。每一小時都會有約一噸重的宇宙塵埃進入地球,而僅一片以每小時10萬公里的速度繞太陽旋轉的
塵埃雲每年就會給地球帶來3000萬公斤的塵埃。這個數字不可不謂巨大。此外,美國研究人員還編制了可以模擬120萬年來宇宙塵埃影響地球的電腦程式,用來研究長期內宇宙塵埃對地球的影響。模擬運算的結果表明,宇宙塵埃對地球的影響每十萬年可達到一次高峰。而且這些塵埃並沒有漸漸消失,而是聚集在地球上,這很可能就是過去自然災害的源頭。古生物學家找到的新證據表明,植物和動物個別種類並非一下子滅絕的,而是逐漸地、慢慢地消亡的,這很有可能就與
宇宙塵埃的緩慢作用有關。
光線回聲
天文學家最近捕獲了距
大麥哲倫星雲400
光年的一顆
超新星製造的令人眩目的“光線回聲”,這種“回聲”是由塵埃導致的。這也就意味著,地球上的觀察者實際上可能看到了最初應該在400年前發生的爆炸。由於恆星臨死前發出光,科學家可以通過對“光線回聲”的研究了解它的過去。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阿明·萊斯特(Armin Rest)說:“我們有機會觀察超新星的過去和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爆炸後被塵埃反射的光線以及超新星殘骸。整個過程就好像擁有一台時間機器。
”萊斯特和其他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歐洲的XMM-
牛頓天文台以及
雙子座天文台上演了他們的發現,相關細節刊登在近期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的兩篇論文上——萊斯特正是其中一篇論文的合著者。萊斯特說,天文學家小組對SNR 0509-67.5的反射光波進行了大約5年的監測,目的就是製作一個延時視頻。他說:“隨著爆炸發出的光向外傳播,
星際氣體和塵埃將它們發射到宇宙的各個角落,就像霧氣反射光線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到達地球的時間便要長於
直射光。”
李斯特解釋說,儘管它的年代更為久遠,但反射光和來自
超新星的直射光的研究價值是一致的。“與光線有關的一切都被保存下來,因此我們能夠分析這顆超新星的光譜並確定它的類型,包括它產生了什麼元素。”他指出,可以在光譜或者“簽名”中發現生命所必需的碳、氧以及更重的原子。 SNR 0509-67.5的“光線回聲”並不是第一次被觀察到,但李斯特表示,它們在這一領域的重要性正不斷提高。他說:“我們觀察‘光線回聲’的能力每一年都在提高,比如在探測器以及其它望遠鏡技術上取得的進步。我們可能將這些‘回聲’與它們的超新星殘骸進行比較,以便更準確地估計它們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在天文學上,距離是最難確定的數據之一。”
相關新聞
塵埃噴泉
1、台北時間2月13日訊息,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導,美國天文學家在太空中發現了一個
塵埃噴泉,將為科學家揭開宇宙中大量塵埃的來源之謎。 事實上,因為一個
太陽磁場的周期弱化,現在,我們太陽系經歷宇宙塵暴的頻率至少是幾年前的三倍。在未來1萬年的某個時候,我們將會穿過塵埃比現在更加密集的區域。所有這些塵埃來自哪裡?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美國
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和
天體物理學教授唐納德·約克說:“我們不僅不知道這種物質是什麼,也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或者它是怎么進入太空的。”
約克和他的同事們現在發現一個塵埃噴泉,它似乎就是他們一直苦苦追尋的東西。這個塵埃製造廠是一個被命名為HD 44179的
雙恆星系統,位於醒目的美麗紅色矩形星雲中間,這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奇特幾何體星雲距離我們2300
光年。天文學家認為,這個紅色矩形星雲中的雙恆星之一在生成塵埃。它核心的氫元素已基本上燃燒殆盡,所以不再支持為其他恆星如太陽供能的
熱核聚變的初級
形式。約克和同事們解釋說,正如它們的稱呼一樣,這些“後
漸近巨星支恆星”解體了,之後產生足夠的熱量點燃了新的燃料:氦。在數萬年的過渡過程中,這樣的恆星會逐漸失去它的大氣外層。塵埃被認為形成於被
恆星輻射壓力外拋的這一冷卻外層。
在雙恆星體系中,兩顆恆星經常分享物質,或者一方從另一方那裡奪取物質。因此,在較小的演化速度更慢的恆星周圍會形成一個由物質構成的圓盤狀結構。約克解釋說:“圓盤狀結構形成後,它們經常形成噴射流,並把部分物質噴出原始系統,把這些物質分布在太空中。”這就是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在紅色矩形星雲中觀察的東西。
這一發現將於下月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研究人員稱,該研究意義深遠,因為塵埃在
恆星形成方式的科學論中至關重要。約克說:“如果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因自身重力坍塌,它馬上就變得非常熱,開始蒸發。”一些可能是塵埃的東西就必須很快冷卻這一該星雲以阻止它被再次加熱。
紅色矩形星雲中的大恆星是那些因太熱塵埃無法在它們大氣中凝結的恆星之一,但它周圍仍有一個巨大的含塵
氣體環。
維茲的研究組在7年期間在美國
新墨西哥州的阿柏角天文台使用3.5米長的望遠鏡觀察該雙恆星大約15小時。維茲說:“我們的觀察發現,最可能的是引力或者紅色矩形星雲中的大恆星和太陽狀的同伴恆星之間的
潮汐引力導致物質離開大恆星外層。”
這些物質中的一些最終在較小恆星周圍形成了由塵埃構成的圓盤狀結構。大約500年後,物質逐漸旋成
小恆星。就在這要發生之前,這顆較小的恆星以相反的方向通過叫做“
雙極噴流”的兩道氣體
噴流噴出一些物質。其他物質受大恆星表層的牽引最後在兩恆星周圍形成圓盤狀結構,然後冷卻。
維茲解釋說:“如鐵、鎳、矽、鈣和碳等
重元素凝成固體顆粒,也就是離開這一系統後我們看到的
星際塵埃。”望遠鏡很難捕捉到
宇宙塵埃,因為它只持續大約1萬年,是恆星生命中的短暫時刻。能捕捉到的機會極為偶然。
天文學家在地球鄰近的
銀河系中觀測到了類似紅色矩形星雲的其他物體。這說明在銀河系長達數十億年這段時間裡,,維茲研究小組看到的這個過程相當普遍。維茲說:“這個過程與我們在紅色矩形星雲中觀察到的過程非常相似,可能自銀河系形成後,這個過程可能發生過數億次。”
驚人結論
人類究竟起源於哪裡?天文學家認為,整個地球都是由環繞早期太陽的塵埃造的,太陽系中的固態物質概莫如此。但是塵埃本身又從哪裡來呢?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最近,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解開了這個塵埃來源的謎團,答案就是黑洞。此項發現將發表在新一期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現代太空塵埃由100億年前形成的恆星噴發而來,但這些恆星在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都還太年輕,因此不可能產生如此多的塵埃。宇宙間的早期塵埃肯定還來自其它什麼地方。研究人員假想
類星體就是早期塵埃的可能來源,並通過“
斯皮策”
太空望遠鏡,對一顆距離地球80億光年的被稱為PG2112+059的類星體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觀察。
研究人員通過對少量塵埃放射的紅外線進行
光譜分析發現,PG2112+059類星體周圍的塵埃含有大量形成岩石的礦物,包括矽晶石(基本上是小沙粒)和被稱作
剛玉的鋁氧化物(人們熟知的
紅寶石和藍寶石的主要成分)以及被稱作
方鎂石的鎂氧化物(存在於大理石中)。
研究人員稱,這些物質可能是構成恆星、行星和生命不可缺少的
宇宙塵埃的重要來源。這些礦物質肯定是
類星體產生的,因為在
外太空的惡劣條件下,它們的晶狀結構很難長時間存在,
宇宙射線會將它們毀滅成不定形的玻璃狀形態,這表明它們是剛形成的。而且,此前在太空塵埃中從未偵測到剛玉和方鎂石。塵埃與類星體的這種關聯,為類星體創造塵埃的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塵埃形成的光環
3、行星是由宇宙塵埃構成的,這一多數天文學家的看法日前得到進一步證明。美國宇航局(
NASA)的兩個
天文望遠鏡清晰地觀測到了行星形成的早期和晚期階段。
據
路透社12月10日報導,美國宇航局的兩個天文望遠鏡——哈勃望遠鏡和斯皮策望遠鏡,拍攝到了6顆年輕恆星,天文學家們發現
宇宙塵埃在這6顆恆星周圍匯集起來形成的圓環,其大小與太陽相等。哈勃望遠鏡觀測到了一個非常年輕的、有太陽那么大的恆星,它才只有大約0.5億到2.5億歲,它被一圈巨大的塵埃環所包圍,這個環將來可能會形成行星。
報導說,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行星形成於年輕恆星周圍的灰塵和氣體,並且,行星越年輕,它的塵埃環越大。比如
木星最早是一團氣體,後來變成了很多塊的岩石組成的陸地行星,在它旋轉的過程中,這些石塊相互碰撞,最終結為一體。
天文學家在電話簡報里說,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這個年輕恆星的塵埃環的規模足夠形成一個
氣態行星,但可能還不足以形成像地球這樣的陸地行星。天文學家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在以前對恆星的塵埃環的觀察中探測到,雖然在其周圍還看不到行星,但塵埃環里有一股行星特有的引力在搖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