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內加爾多鰭魚是一種淡水魚,俗名多鰭魚,英文名Senegal bichir。棲息於非洲江河湖沼之中,是夜行肉食性魚類,白天喜在水草叢生處寂靜不動,晚上出來覓食,以魚、蝦為食。
塞內加爾多鰭魚(Polypterus senegalus)又稱金恐龍、九節龍,為多鰭魚目,多鰭魚科,多鰭魚屬一種特產於非洲的古老魚類。金恐龍廣泛分布於東非、西非、中非各地淡水溪流及湖泊,產量較豐富,其結構特殊,為魚類進化學的重要研究物種,同時外形奇特,可作為觀賞魚。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發現,仿生,品種簡介,身體結構,飼養方法,
基本資料
Polypterus senegalus Cuvier(多鰭魚科)
俗名多鰭魚,英文名Senegal bichir
中型淡水魚類。體長在300-400毫米,體重300-600克。體延長,稍側扁。背鰭由一列尖棘狀小鰭組成,每1小鰭由1鰭軸骨支持著,並有一前後扁平的硬鰭條。臀鰭較短,位於體的後下部。胸鰭基部呈肉質葉。腹鰭肉質葉較胸鰭小,距胸鰭較遠。尾鰭歪形。體被菱形的厚硬鱗。鰾有輔助呼吸功能。
發現
2008年7月27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就發布了一項新發現,一種生活在非洲西部泥沼裡面的鰻魚,其魚鱗結構也許可用作未來人類的盔甲系統。 這種鰻魚俗稱恐龍鰻魚(Polypterus senegalus),學名為塞內加爾多鰭魚(Polypterus senegalus),生性好鬥,體型細長,一般能長到40厘米。恐龍鰻魚身上有多層鱗片,在受攻擊時能夠分散撞擊力量,保護魚鱗底層的軟組織,並把受攻擊部位的損傷減到最低。在塞內加爾多鰭魚與自己的成員和一些熱帶捕食者對決時,其防護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過去的巨型海蠍子有巨大的嘴巴,強有力的鉗子和帶刺的尾巴,塞內加爾多鰭魚能有效抵抗它的進攻,從而得以倖存。
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從一條活魚身上小心地取得幾片鱗片,利用納米測量技術進行研究。他們發現,一片魚鱗的厚度僅為1米的1/5億,但其特殊的四層交叉結構和成分組成能使他抵抗巨大的衝擊力。研究小組相信,魚鱗能夠起到非常有效的保護作用,主要與每層魚鱗的組成物質、厚度和幾何構成原理有關。每層魚鱗相互間交叉重疊,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仿生
科學家表示,魚鱗的結構“令人驚嘆、複雜多樣,具有多層次性”。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奧爾提茲表示,這一基礎知識具有巨大潛能,可用來發展經過改良的仿生材料。我們提到的魚鱗結構,譬如說高耐性分界面和撞擊力分散結構,可作為研製人類盔甲系統的依據,例如開發這種多鰭魚功能的士兵盔甲。
品種簡介
原生金恐龍分布於東非、西非和中非,分布廣泛,產量極大,由於有8個背鰭,也被稱為九節龍。金恐龍屬於小型恐龍,體長30厘米,性情溫和,適於混養。成年後的金恐龍身體不乏粗壯,而且其實它們是瓦灰色的;之所以會有“金恐龍”這個稱呼,是因為10厘米左右的幼魚鱗色很淺,略帶反光,且肚皮微微泛出淡黃色。因為產量很大,金恐龍中陸續出現了紅眼白子、黑眼白子等變異個體,都是很有價值的收藏;甚至還有背鰭擴大化變異形成的“仙女恐龍”,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身體結構
恐龍魚一類最具有觀賞性的泳姿在金恐龍這裡也得到了充分表現:由於它們的結構原始,體表被覆的硬鱗又限制了身體的靈活性,所以顯然它們不太擅長用“S”形搖擺的方式輕鬆游泳。恐龍魚的運動方式,是將所有的動力任務都推給胸鰭,通過胸鰭的快速擺動來“帶領”身體前移,而整條身軀就像一根棒槌被拖著,只在轉彎的時候才發生形變。看來胸鰭基部的肌肉果然不是白長的,如此長時間負荷高強度的跑步任務,真是肌肉中的戰鬥機。
飼養方法
恐龍魚的嘴型根據生態位大致分成三個類群,金恐龍是其中最嫩弱嬌瘦的第一型,上顎長於下顎,習慣在水底搜尋小魚或有機物殘渣;它們的飼養較為簡單,基本上屬於新手上路的級別,喜歡微酸至中性的水環境,pH 6~7,溫度22°C~28°C。對食物也並不挑剔,各類活餌以及乾蝦都可以接受。但金恐龍魚類善於跳躍,飼養時注意水箱要加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