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明末儒學》是1994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尚揚。
基本介紹
- 書名:基督教與明末儒學
- 作者:孫尚揚
- 頁數:261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4-12-1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作 者:孫尚揚 著
出 版 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4-12-1
版 次:1
頁 數:261
字 數:200000
印刷時間:1996-6-1
開 本: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
I S B N:9787506004961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孫尚揚君《基督教與明末儒學》一書,是一本頗有學術價值的專著。其特色為在平實中見功力,在迄今國內外有關此主題的論著中,我以為是相當出色的,而且可以說為此項研究提供了基礎。作者不作聳人的片面之論,不曲附於出自各種因素之偏蔽立場,很實在地站在當代的水準和需要的高度,去總結這段歷史經驗,認真從史料的梳理、發掘和思考中,全面把握這一錯綜複雜的事件,對各個重要方面及其演變一一作出清理和分析,並由現象求本質,作出了頗有理論高度與深度的討論。就我所見,前賢們對此一段歷史雖有若干論著,但多數是從天主教傳教的角度所做的回顧,亦有從中國知識界吸取西方科學思想的方面所作之探討,雖皆有重要意義,總覺尚窄,且大多敘述故事多而分析不足,深入到中西宗教與哲學對比深處之作似更缺乏。因此,人們期待有一部更好的作品問世。孫君之作可說滿足了人們這一期望。這是同他長期好學深思的切實努力以及比較厚實的中西哲學根底分不開的。孫君是位非常年輕的學者,並不沾染流行的虛誇風氣,埋頭實幹學問,我以為很值得提倡。
明末這次中西文化交流,總的說來是和平的平等的,同清末時西方列強借武力,鴉片和不平等條約強加於我所引起的交流,情形很不相同。前者屬正常的對話,不同文化可以平等討論,取長補短,縱有尖銳爭議,只要處理得當,皆可促進中西雙方之收益,利於文化之前進。而後者則為極不正常的對抗。現在我國重新獨立強大起來,經濟雖尚不如西方已開發國家,亦已正在迅速騰飛,從而贏得世界的尊重,西方列強不能不改以往之驕橫態度,對我刮目相看。此時我們再看中西文化交流問題,當可預見儘管仍不可避免會有不少對立甚至對抗(猶如明末及清康熙時羅馬教廷與中國政府間關於倫理、禮儀之爭那樣),但總的是步入了又一個平等、和平的交流時期。新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無論內容上、方式上、範圍規模上都不是以往任何時期可比的。但為了使我們頭腦更清醒,方針更適當,認真總結和吸取以往經驗教訓,尤其是明末那段,將極有啟迪意義。
明末一段,雖交往人員不多,在上層教士與士大夫之間,但觸及到中西傳統文化之核心處相當深,此經驗甚宜反覆研討,於今日亦甚有參考價值。孫君此書對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流和衝突之要害處,進行了重點討論闡發。在對利瑪竇和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這幾位中心人物作具體分析中,有力揭示了各自思想核心中的優長及其間的差異,從而闡明了他們彼此尊重、吸取、互釋與融通的原因和機制。又指出了各自出發點上的重大分別。無論如何,利瑪竇將作為比較能夠正確對待中國文化的一位極其優秀的西方思想家榜樣,而長存於歷史;而就中國學者言之,徐李亦堪稱楷模。書中有關他們的評述,我以為對今天的中士與西士都會是有益的。尤其對徐光啟“以會通求超勝”,對李之藻的“藉異己以激發本來之真性,始雖若戾,終則相生”的光輝思想,作者的闡發頗有力度,這確實是必須大力發揚的。
此書末章亦頗有特色。作者在論及“拒斥”反應時,對其排外的錯誤傾向進行了重點批評,但並不片面,相反,還揭示了這種排斥反應中也包含著極富洞察力的正當方面。這是全面的研究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學風。在上篇論及利瑪竇對儒學的批評中,作者已抓住了“大倫與五倫”這一耶儒之學差別、分歧之關鍵問題;到最後一章,通過思想上強烈的突出對比,進一步揭示了這一要點,從而把中國傳統文化以人倫為本的核心昭示出來,並提出了以往中國人倫文化有宗法性缺點這一本質問題。我以為這是很對的看法,點明了要緊之處,值得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進一步的研討。
我出於對中西文化與人倫的比較研究之關心,對明末這段往事很有興趣,但自己尚說不上作什麼研究。有感於本書對我的助益和啟發,就談點粗疏之見,聊充序言,供讀者參考,亦有拋磚引玉之意而已。
內容簡介
外來文化大規模傳入中國主要有兩次:一次是由公元1世紀起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在此後長達一千年的歷史中,印度佛教文化逐漸為中國文化所吸收,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另一次是由16世紀末傳入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到今天也有四百年了,這次西方文化的傳入雖經種種波折,但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巨大,則是無可否認的。特別是近百年中,在中國文化史上“古今中西”之爭已成為這一時代文化討論的主題。因此,對中國人來說就存在著三個互相聯繫的問題:如何對待原有傳統文化,如何吸收外來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創造中國的新文化。而對此,可能有三種不同態度:一種是對傳統文化採取否定的態度,這可稱之為急進主義派,一種是對傳統文化採取肯定的態度,這可稱之為保守主義派;一種是對傳統文化採取無可無不可的態度,這可稱之為自由主義派。過去曾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其中某一派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益,而其他兩派則是有害的。我認為,或許這種看法是可以討論的,也就是說並不正確。照我看,在文化的轉型時期,這三種力量毫無疑問是並存同一框架之中,它們之間的張力和搏擊正是推動文化(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契機。
為了考察四百年來西方文化的輸入,以及中國人對它作出的種種不同的反應,我曾考慮寫一本書叫《西學輸入史論》,打算對西學輸入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作些研究。1987年我寫了一篇題為《論利瑪竇匯合東西文化的嘗試》(刊於台灣《中國論壇》中),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要深入下去有相當大的困難,必須掌握大量文獻材料,並要細心閱讀已有的研究成果,這就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但是,如果想要較好地解決中國文化的發展問趣,認真地系統地研究四百年來西學輸入中國史將是不可缺少的。正巧這時我招收了一批博士研究生,於是我就讓他們中的三位分別對西學輸入中的一些問題,作比較充分和系統的研究。孫尚揚選擇了四百年前西學開始輸入作為他研究的範圍,寫成了這本書。另外兩位同學)一位選擇了“由張之洞到胡適”(由“中體西用”到“全盤西化”,即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西學輸入)為題;另一位的博士論文是《金岳霖哲學思想研究》(即20世紀中葉的西學輸入,特別是關於西方哲學中的認識論問題)。我打算今後將繼續招收一些博士研究生,希望他們對西學輸入的關鍵性問題逐個進行研究,以期最後能有一全面系統的看法,並作出相應的成果來。我發現,我所招收的這批青年人有著敏銳的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非常勤奮,並對學術研究有極大的興趣,如果他們能堅持不懈地認真研究,一定會取得可喜成果,孫尚揚的博士論文就是一例。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 利瑪竇研究
小引
第一章 利瑪竇的傳教策略
一 爭取士大夫的同情
二 “利瑪竇規矩”
三 學術傳教
附:《辨學遺牘》作者考
第二章 解釋與調和
一 利瑪竇的儒學規
附:利瑪竇的中國文化現在歐洲的影響
二 調和與附會
(一)退化史觀
(二)神·靈·天堂與地獄
(三)人性與道德
第三章 對儒學的批判
一 太極不能為萬物本質
二 萬物不可為一體
三 三教合一——“哲斷天下之心於三道”
四 入世與出世——“吾嘗笑且惜彼徑國之士”
五 “大倫”與五倫——“人有三父”
下篇 明末士大夫對“天學”的理解與反應
小引
第一章 士大夫與傳教士的結交
一 “鹹與晉接”
二 宗教的整合
三 疑怪者的寬容
第二章 理解和接受
一 綜合與競爭
二 從科學真理到“啟示真理”
三 虔信者的迷失
第三章 拒斥和批判
一 “縱巧何益於心身”
二 “用夷變夏”
三 “反倫”與“裂性”
四 “誣天”
簡短的結論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