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會的意義

《基督教教會的意義》是趙紫宸所著作品,出自於《趙紫宸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基督教教會的意義 
  • 作者:趙紫宸
  • 作品出處:趙紫宸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國的基督信徒大都不了解教會的真際,亦沒有教會意識,以為教會是一群信眾自由的結社,可以自為組織,自為解散,與一切自由的組合一樣。其實教會並不是人獨手所創立的。從社會學的觀點看,教會有歷史的淵源、社會的背境、宗教的需求,含帶著時代與種種思想的色彩。這當然是不錯的。然而從基督教的觀點看,沒有上帝的旨意,聖靈的感召,決無教會形成的可能。從歷史上講,耶穌基督是猶太人,素來與猶太的會堂相周旋;他的門徒也是猶太人,也素來作會堂的分子。聖保羅往外邦傳教,先在會堂里講論耶穌是基督,似乎並不先從事於教會的組織。後來,他的宗教為會堂所排黜,然後教會乃迭興起來。可是這不過是表面上的看法。教會的種子早已播在信徒的精神里。耶穌與及門的弟子們同起同息,同作天國的生活,“譬如北辰而(從)[眾]星拱之”,於是乎一個包含靈力的團結,滿有新精神新生命的契誼乃產生了出來。這個新團契是耶穌的生命的結晶,其實就是教會。有耶穌就有教會,沒有耶穌就沒有這種的教會。《聖經》上記載耶穌提及教會二字,是在彼得承認他是基督,是永生上帝之子的時候。彼得認清了這一點,耶穌就對他說,“西門巴喬納,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是要釋放。”(《馬太福音》16章17—19節)教會的基礎是彼得所認定的基督,不是彼得所組織的社團,而彼得所認識的,乃是出於上帝的啟示,不是由於人的構造。教會的來源是由於上帝,不是由於人;教會是上帝所設立的,是上帝的殿庭、聖靈的廊廟。上帝在耶穌基督里下降,在耶穌基督里啟示自己的真在,而耶穌基督又集合信眾,使他們因信賴他崇拜他而成為教會;所以教會成立主要的原因是在於上帝,不是在於人。所以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中的各分子是耶穌的肢體。教會即是耶穌基督的身體。當然,人可以為上帝、為基督建造殿庭;人自有與上帝同工合作的部分。但是上帝的靈若不降臨乎其中,雖有殿庭亦不得成為教會,亦不過是一個空洞的結構而已。
這樣說來,我們要從《聖經》的記載與歷史的演變去了解教會,也要認識教會的神學基礎。教會既為承認耶穌是基督、永生上帝之子的信眾團體,上帝的下臨與教會的信仰,自然便是教會的所以然。在基督里的上帝之靈是教會的生命與意識,團結力與發展的權能。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上帝的聖殿,其中存儲著基督教的福音,基督救世的全部救法,以及基督教的全部史實、全副力量。沒有教會,因此,自無基督的福音的保存與流布,亦自無基督教所有的教會意識與事業。我們要明白基督教的真相,當然就不能不明白教會;不明白教會的真相而欲解釋基督教在世界上的進展,豈不是等於欲開電燈廠而不設發電機么?要信教而不入教會,又豈不是等於欲在蒺藜上摘葡萄,在荊棘上采無花果么?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上帝降世,道成肉身;基督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是一個不完全的、擴大的道成肉身。基督教不是經本的宗教,而是生活的宗教,經本記載啟示,記載上帝的話,而這上帝的話的啟示,乃是生命,永遠活動施展,藉著基督的身體——教會——而展布出來。我們若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自然要說明基督在自己個體裡所成的事功,也自然要說明基督在教會裡所要成全的事功。基督是愛,是永遠的舍己,是對於人永遠的尋找與拯救。耶穌基督,在自己身體裡表顯出上帝尋找人拯救人的至愛,為人類死在十字架上,捨棄生命,取得生命,使人因此出罪惡,脫死亡,得永生,使人類獲到彼此結合的意識、永久和平的根基。耶穌基督在自己的身體裡,為人類解決了一切問題,也要藉著他的擴大的道成肉身——教會——繼續地成全這偉大無比的事功。這樣,教會的神學根基就可以明白了。我們可以說,上帝在耶穌基督里的啟示記載在《聖經》里,生活發展在教會裡,教會是上帝在耶穌基督里永遠生活著、擴展著的道成肉身;因此,道成肉身這一個教義,即是教會的神學上的基礎。
教會有此根基,所以是信眾的社團與團誼,各分子都在這基督的身體上得以聯絡,而有深刻的社團意識。宗教本來是產生、結合、發揚社會意識的主力;信眾的心向著基督自然會有極深的契誼,極雄厚的團體感。在宗教史上,希伯來民族的團體意識最深最厚,因為他們有,有約櫃,有祭司,有信仰的結集。他們十二個支派,本來是一盤散沙;受了摩西的領導,宗教的訓練,乃結成一個堅強的團體,經歷千難萬難,戰勝迦南全地,建立了他們的國家。他們的歷史記載著人心向上帝的時候,如何強毅奮發;人心背上帝的時候,如何衰頹委頓。歷經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的凌侵,他們的民族意識始終沒有衰退。亡國之後,他們散居各國,仍有他們的會堂,他們的團結。直到今朝,他們還在聖殿的牆基邊痛哭,還想回到巴勒司坦,重建他們的國家。承希伯來教、猶太教之後,加上了教會意識,散播在,在歐亞各地,在美洲,在東亞,在海島大陸,一方面各地有結合,獨自為計,一方面遙為呼應,互相聯絡,簡直已經造成了一部分的世界意識。三四十年來,又發動了普世教會的運動,此時正在創造世界所必須有的共同意識。的教會,因是基督的身體,包蘊著一個強有力的機能。按照聖保羅的看法,基督是元首,信眾是肢體,共同發展一個目的、一個事功。他說:“身體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隸的,是自由人,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為一個身體。”(12章12—13節)依這樣說,教會是一個機體,中間了無界限,只是充滿了世界意識。既然如此,眼自然“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的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缺少;身上的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要給他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使他得到俊美。俊美的肢體,用不著裝飾,但是上帝搭配全體,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部分,免得身上分門別類。肢體總要彼此相顧。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有歡樂”(12章21—26節)。同樣,身體裡只有一個意識,基督的身體——教會——既是一個,自然也應當只有一個意識,一個深刻的契誼,濃厚的同情。宗教是創造共同意識的主力,尤其是。宗教信仰深固的民族,其意識亦堅定統一,反之,則一盤散沙,無有結合的力量。我們中國人最無宗教信仰,亦最不能團結,只會各自營私,各自為己,各自為一家。到了現在,應該有所反省,應該對於的教會有所了解。中國的基督徒往往要宗教而不關心教會的生活。只求在教會裡得利益,不想在教會裡作貢獻,竟沒有覺悟到中國今日最深刻、急迫的需要,就是教會所能供給的結合力。基督是愛,愛是永遠解決問題的權能。教會是上帝之靈的殿,有他的愛存乎其中,所以本地的教會有生有滅,普世的教會永遠巍存,能永遠為人類解決問題。別種能力,只能對付一時,不能永遠為人們的援助;惟有教會能長久的為人類解決種種根本問題。我們中國的信徒,對於教會要有極清楚的了解才好。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趙紫宸(1888—1979),舉世公認的中國基督教神學家和教育家,中國基督教本色化神學奠基人,基督教詩人。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碩士,東吳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神學博士。任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東吳大學校務長、燕京大學宗教學院教授及院長,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六位主席之一。他深受西方基督教自由神學的薰陶,終生努力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神學精華進行融合。他的著述是研究中國基督教神學、中國基督教史的必讀書目。編者簡介趙曉陽,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基督宗教史、近代社會史、中西交流史。出版專著《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本土和現代的探索》,譯著《革命之火的洗禮:美國社會福音和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北京的行會》、《尋找老北京》,編譯《北京研究外文文獻題錄》,發表論文6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