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競爭優勢模型

基礎競爭優勢論的分析是從產業角度出發的,1990年,麥可·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在國家層面,競爭力或競爭優勢的唯一意義就是“生產力”。所謂生產力,是每單位勞動與資本的產出價值——由產品的質量、性能及生產效率決定。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福利的高下,都取決於企業達到高生產力水平的能力,以及繼續提高生產力的能力。他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此進一步表述為:“企業要在國際競技場中獲勝,它的競爭優勢不外是以較低的生產成本或與眾不同的產品特性來取得最佳價格”。競爭優勢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同質商品的生產上由低成本所帶來的低價格競爭優勢,另一種是由商品異質性所帶來的競爭優勢,這與比較優勢的兩種表現形式,即由同質商品的價格(成本)差異產生的比較優勢以及由商品的品質差異產生的比較優勢恰好能夠一一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本競爭優勢模型
  • 文獻:《國家競爭優勢》
  • 時間:1990年
  • 作者:麥可·波特
簡單概述,現狀述評,構建及說明,

簡單概述

中外學者對競爭優勢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西方學者研究中較有影響的有:①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內生比較利益說)、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要素稟賦學說,其核心是比較優勢。②克魯格曼(1985)的研究結論: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比較優勢也是國家之間貿易的動因。③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萊(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的內部化理論和鄧寧(J.H.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競爭優勢的跨國投資視角的研究。④科特勒認為,加強企業的行銷管理能力,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⑤M.E.波特的產業競爭優勢理論:《競爭戰略》確定了分析產業和競爭對手的理論框架,提出了著名的競爭力分析五要素模型。《競爭優勢》闡述了企業可以選擇和推行三種基本戰略以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的方法,建立了價值鏈。《國家競爭優勢》(1990)認為國家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確保投入要素能夠高效地使用和升級換代。鑽石理論的六要素分析框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優勢)研究做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⑥哈默和普拉哈拉德(1990)提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於企業的核心能力。⑦安德魯斯等提出的SWOT分析法。⑧戴維德·梯斯(DavidTeece,大衛·梯斯)(1998)強調,企業必須通過創新以適應環境獲取競爭優勢。

現狀述評

國內有關競爭優勢研究的主要觀點有:
①陳佳貴(2003)指出,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培育競爭優勢,政府要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和必要條件,企業要學習和適應新的競爭規則,提升國際競爭力。
②李海艦等(2002)研究發現,企業競爭優勢來源於產業景氣、戰略群組和核心能力。
③張金昌認為,企業的競爭力關鍵在於企業的總體創新能力。
④楊瑞龍認為,企業競爭優勢取決於企業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多種能力與企業的特有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有關係。
⑤劉冀升等認為,企業可通過最最佳化或協調與外部的聯繫而創造競爭優勢。
⑥馮海龍認為,價值鏈管理能產生協同效應,而協同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給競爭對手增加了競爭難度等。

構建及說明

基本競爭優勢模型
1、分解:強調做精做強,而非做大做全 企業應重新審視自己的基本競爭優勢模型體系,從競爭的角度研究在哪些因素上自己具有優勢,或者可能建立起競爭優勢,集中力量培育並發展這種優勢。從維持競爭優勢持久的角度確立對競爭優勢有重大價值貢獻的戰略性因素,保留並增強在這些因素上的能力;把相對不具有優勢的或非核心(戰略)的一些因素分離出來。利用市場尋求合作夥伴,共同完成理想的基本競爭優勢模型的創造。
2.整合: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模型,獲取持久競爭優勢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市場化及競爭的日益激化,基本競爭優勢模型必將發生“積極”的演化。演化的結果,市場上會出現和存在許多相對獨立的,且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戰略因素。顯然,對企業來說,要讓這些優勢因素創造出持久的強大競爭優勢,必須整合、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模型,以便把相對獨立出來的戰略優勢因素有機地融人到新的優勢模型的動力系統,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
3.協同:競爭優勢要素統一協調,增強競爭優勢(LippmsnandR.Rumelt(1982)研究發現,競爭優勢存在“來由性模糊(Causalambiguity)。當企業的某種競爭優勢與其來源之間的關係或作用方式、程度不能或很難被企業的競爭對手甚至其自身所完全認識和理解時,那么就可以說企業的競爭優勢存在“來由性模糊”。)
研究發現,企業持久競爭優勢不僅取決於戰略優勢因素的效力,更取決於基本競爭優勢模型系統要素(包含戰略因素)的協同效應。所謂協同效應,這裡特指企業在戰略管理的支配下,實現優勢模型因素的整體協調後,由企業內各優勢因素的優勢能力耦合而成的企業整體競爭優勢,它遠遠超過企業各優勢因素所產生的優勢之和,這種整體協調後所產生的競爭優勢的增強,稱之為協同效應,可以簡單地表示為“1+1>2”。正是這種隱性的、不易被識別的優勢增強,給企業帶來了持久競爭優勢。協同使企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一方面取決於企業基本競爭優勢模型因素,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協同的作用機制和協同效應的不可模仿性。
4.創建集群。發揮集群效應
基於構建的基本競爭優勢模型,若把視角提升至如何創立並保持產業的持久競爭優勢(吸引力),以便創建良好的企業競爭的產業環境,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則須創建產業集群,發揮集群效應。“集群”正日益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制定經濟政策的戰略工具,其主要原因是集群效應。就此,國內外學者提出不同觀點:
①波特提出,產業集群能使集群內部的企業產生協同效應,提升競爭優勢。
②金碚認為,“全球性產業”集群有助於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③魏守華等(2002)認為,企業集群能產生持久優勢。但是,蔡寧(2003)和波特等國內外學者也對集群風險進行了研究。集群內部組織化程式低是集群風險最為突出的問題。為此,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可以通過組建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提高網路組織化程度,避免本地網路內企業間低價傾銷等無序競爭行為。二是要在企業集群內部建立質量測試中心、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價格機制以維持共同的利益。三是可以通過建設一流的硬環境、管理規範的工業園區、舉辦產品的博覽會,擴大區域品牌影響力和榮譽度,開拓新市場、吸引更多顧客。從根本上說,要發揮企業集群優勢,企業要突破傳統的企業邊界思維,同供應商、客戶甚至競爭對手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日益參與本區域的集群化建設,對於企業集群長期發展的戰略問題,要通過集群整體力量來協調或決策,這樣最大程度地發揮企業集群內企業間網路對資源的吸附,整合能力強的競爭優勢。
5.國有企業“難題”之解: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優勢模型
國有企業問題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也是影響中國競爭優勢在國際上進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國有企業問題的癥結何在,如何解決,理論界存有不同的看法。多數人認為,企業制度是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根本所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解決國有企業“難題”的關鍵。研究發現,國有企業問題歸根到底是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低下,競爭優勢匱乏。“問題”之解在於如何以全新的視角分析國有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提升其獲取與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
6.國家職能定位:力爭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支持性制度,成為一個具有強有力競爭優勢的產業、企業的基地
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1990)一書中構建了鑽石體系,進行了全面的理論與實證分析。這裡,基於本文構建的基本競爭優勢模型的各項要素,對國家在建立一個具有強有力競爭優勢的產業和企業基地的職能定位和應採取的政策措施做一分析。囿於篇幅,僅以巨觀環境為例:
①人文統計環境:國家應限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最佳化人口年齡結構,培育民族市場,創建競
②經濟環境:調整產業結構,穩定各項經濟政策。
③自然環境:提高環境意識,保護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④政治/法律環境:保持穩定,加強對企業進行管理以保護企業不受不公平的競爭,保護消費者不受不正當商業行為的損害,保護社會利益不受失去約束的商業行為的損害等。
⑤社會/文化環境:尊重人們的基本信仰、價值觀念和生活準則,並加以積極引導,確立適應時代競爭要求的倫理道德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