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溫州八中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是盧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 提供學校:溫州八中
- 主講教師:盧鵬
- 類別:微課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溫州八中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是盧鵬。
中國的城市結構是希望要有規劃,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中國城市結構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遊區和綠化區。結構要素中首重工業區、住宅區和商業區,認為工業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基 礎,也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的主要因素,居住區是人民生活生息所在和社會活動的地方。商業區則是各種經濟活動...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溫州八中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是盧鵬。課程簡介 城市地域結構,是指構成城市的具有各種功能及其相應的物質外貌的功能分區。又稱城市內部結構。城市內部一般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遊區和綠化區等。設計思路 城市空間結構---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
城市結構是指城市各組成要素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空間結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並不光是建築物的增加,以及居民的聚集,而是城市內部產生各具功能的區域,如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同時各個功能區之間,存在著有機性的聯繫,構成城市的整體。這種城市內部各種區域性的形成以及...
城市空間是城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的運行載體,各類城市活動所形成的功能區則構成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框架。它們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不斷地改變各自的結構形態和相互位置關係,並以用地形態來表現著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過程和演變特徵。城市空間不同於鄉村空間,它比鄉村空間更複雜,包含的...
城市肌理是由反映城市生態和自然環境條件的自然系統與體現在城市歷史傳統、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方面的人工系統相互融合、長期作用形成的空間特質,是城市、自然環境與人所共同構築的整體,這一整體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結構形式和類型特點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歷史圖式反映了城市所處地域環境的文化特徵。城市肌理是歷史...
《城市空間發展的轉型結構和演變動因》是2019年8月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泓,本書主要講述了我國城市規劃的轉型問題,從內部動力和外部制度環境兩個方面論證了規劃轉型的目標、途徑和潛在矛盾。內容簡介 《城市空間發展的轉型結構和演變動因》通過對西方城市空間發展歷史的深入考察,分析了社會結構、城市空間...
扇形學說在同心圓學說的基礎上,重點考慮了聯結中心商務區的放射狀交通幹線的影響。城市土地利用分區,是由中心商務區向外放射形成不同職能的楔形地帶。交通幹線兩側租地價較高,楔形外部為低收入住宅區。該學說具有動態性,使城市地域結構變化易於調整,城市活動可沿楔形向外擴展 扇形模式是總結較多城市的客觀情況而抽象...
《中國城市空間結構》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柴彥威、王德、甄峰、顧朝林。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國城市空間結構做了全局性透視。從中心區、舊城空間、單位空間、郊區空間等各具特色的綜合性空間,全面解讀中國城市空間的結構、模式與演化機理,高度概括中國城市空間結構的整體特徵及演變過程,系統總結中國城市...
其次,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歷次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的編制過程和主要內容,以及在不同時期的規劃指導下,北京市主要功能區建設的成就及面臨的問題。再次,採用多種數量模型和GIS空間分析方法描述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城市空間結構特徵及其演化。同時,採用遙感影像數據和GIS技術解析北京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化過程,剖析演化的動力...
《時空關聯視角下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演變機理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周素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居民個體活動和企業經濟活動的時空關聯為研究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和演化機理提供新的視角。本項目擬選擇廣州、北京、上海和重慶等城市為案例,以居民個體居住區位選擇與日常活動、企業區位選擇與日常經濟活動和...
現代城市是一個有動力的有機體,它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不斷演變和發展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職能分化帶動形態的分化形成城市內部空間布局,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城市地域結構是城市地理學基本研究課題之一。定義 構成城市的具有各種功能及其相應的物質外貌的功能分區,又稱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結構要素 城市內部...
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這一概念及基本模型。“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是在一定地域範圍內,以大城市主城區或主城核心區為簇群核心,功能和空間上與主城緊密聯繫的外圍新城、組團為基本簇群單元,通過一體化的複合交通網路連線,形成的一種大城市地域空間結構與形態的新形式。歸納...
本書並以沿海開放城市大連作為實證研究對象,通過對大連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過程、演變的動力機制及演變中存在問題的深入剖析,分析和預測大連未來城市發展規模和空間拓展方向,據此對大連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趨勢進行多圖景分析,並提出實現合理演變的最佳化機制和引導策略。編輯推薦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和演變是城市內部、外部各種...
《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及其資源環境回響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呂晨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城市群是我國人口經濟最集聚、交通最便捷,同時複合型資源環境問題最嚴重的區域。從空間結構角度進行城市群資源環境問題研究是推動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地理學與環境學交叉研究的重要切入點。基於地理學、...
(1)城市總體規劃。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規劃,應突出其戰略性、長期性、整體性與結構性。重點研究城鎮村結構體系、生態環境體系及城市發展的機制、方向,採取的政策,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及各級中心城的職能、規模,部署全市性基礎設施,劃定各種資源的保護範圍,協調城市、鄉村的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結構,協調全市與所處...
第6章現代內生城市空間結構理論: 居住、就業與空間均衡 6.1Wheaton的土地“混合利用”模型 6.1.1模型的基本假設: 就業/人口分布和交通供給/需求 6.1.2集聚經濟下的最優土地利用模式 6.1.3城市空間中的工資和租金梯度 6.1.4城市空間均衡的形成過程 6.2Ogawa和Fujita的城市空間均衡模型 6.2.1居住選址 6...
轉型中的大都市空間結構及其演化-上海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研究內容簡介 編輯 語音 本書分別深入到全球化和市場化進程中的上海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轉型,經濟空間結構和社會空間結構重組,經濟組織和城市居民的空間行為等巨觀和微觀的層次上,從理論和實證的雙層角度,全面分析了上海經濟空間結構和社會空間結構的演變...
中文“城市群”(城市圈)為中國大陸地區自1990年代以後常用的地域經濟用語,1994年5月版《結構論》(上海、北京圖書館,1991-19 93年曾邦哲論文集)用了“城市群”來分析大河流域與湖泊、海岸交匯區域形成的亞文化圈城市網路,提出長江、黃河的上、中、下游城市群,美國的東西海岸線、五湖區與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
《轉型與重構:近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演變》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雲英。內容簡介 《轉型與重構:近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演變》運用歷史地理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以城市近代化為主線,從巨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各要素及其作用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研究,揭示了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近代化...
發展於當代物理“多維空間”理論,形象與視覺系統形成全新的空間連線,將“綠色、和諧、能源、全能、科技”的觀念、融入立體城市生態系統。就造型而言:以簡介律動、無限循環與空間連線的立體視覺,象徵立體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以虛實互動的空間結構,予以立體城市中國人文精神的平衡。是通過立體城市詮釋人與自然...
本專著基於可達性分析技術,套用動態改變的時間距離代替相對靜態的空間距離研究城市空間結構的格局演變,在理論和方法層面均進行了積極嘗試和努力探索,取得了有價值的研究 成果。第一,提出了基於可達性的城市空間結構動態觀點。空間結構是指社會經濟客體在空間中的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間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態。城市作為空間...
第一節 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理論體系簡介 第三節 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理論的評價 第四節 中國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理論研究的現狀 第三章 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相關概念的內涵與界定 第一節 “城市”與“空間”概念的內涵與界定 第二節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
1.2.2 本書框架與結構安排 1.3 主要創新和局限 2 因子生態視角的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理論基礎 2.1 傳統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Chicago I)2.1.1 同心圓模型(Concentric zone model)2.1.2 扇形模型(Sector model)2.1.3 多核心模型(Multiple nuclei model)2.1.4 三大經典城市空間結構模型的意義與局限 2.2 ...
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城市中心區工業的外遷與中心城區的CBD功能化建設,前者帶動了城郊城市化的提速與工業化的發展,後者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形成城市經濟空間的外延擴展;20世紀90年代,大量的綜合性經濟開發區的興起,不但擴大了城市經濟空間的占地面積,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城市經濟空間結構的調整與城市產業布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