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的空間結構:居住、就業及其衍生問題

城市經濟的空間結構:居住、就業及其衍生問題

《城市經濟的空間結構:居住、就業及其衍生問題》是2012年1月17日印刷的圖書,作者是鄭思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經濟的空間結構:居住、就業及其衍生問題
  • 作者:鄭思齊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
  • 定價:58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302273806
圖書簡介,目錄,

圖書簡介

本書適合區域與城市經濟學、房地產與住房經濟學、城市規劃、城市地理、土地管理、城市和住房政策等領域的教師、學者、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參考閱讀。

目錄

第一篇居住與就業空間關係的外在表現
第1章城市與城市空間結構: 從經濟學角度的考察
1.1城市: 經濟成長的引擎
1.1.1城市的經濟含義與基礎經濟理論
1.1.2城市化與經濟成長
1.1.3城市增長中的兩種外部性: 集聚經濟與擁擠成本的權衡
1.2城市空間結構: 概念、度量和演變
1.2.1城市空間結構的概念和度量
1.2.2城市經濟活動與土地利用模式
1.2.3城市空間結構的類型與兩個核心要素
1.2.4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
1.3居住和就業的空間關係: 度量與討論
1.3.1居住與就業空間關係的直觀反映: 通勤時間、距離和方式
1.3.2度量居住與就業平衡程度和匹配程度的指標
第2章單中心城市模型及其現實意義
2.1租金與競租函式
2.1.1地租與房租
2.1.2競租函式的概念
2.2單中心城市模型及其推論
2.2.1單中心城市模型的假設
2.2.2單中心城市模型的推導及分析
2.2.3單中心城市模型的主要推論
2.2.4單中心城市模型的推廣
2.3單中心城市模型的現實意義——房價、地價和建築密度的空間分布
2.3.1住房價格及消費量的空間分布特點
2.3.2土地價格與建築密度的空間分布特點
2.4單中心城市模型的現實意義——人口空間分布
第3章多中心城市的崛起: 機制與識別
3.1企業競租函式
3.1.1企業競租函式的基本原理
3.1.2不同類型企業的競租函式
3.1.3基於競租函式的城市空間結構分析
3.2從單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 理論解釋
3.3就業崗位的空間分布: 以北京市為例
3.4就業中心的識別
3.4.1就業中心識別方法
3.4.2北京市就業中心的識別
第4章城市空間中宜居性特徵的資本化效應
4.1特徵價格方法和模型
4.1.1特徵價格方法的理論基礎
4.1.2特徵價格模型的函式形式
4.2宜居性特徵在房價和地價中資本化效應的實證研究
4.2.1宜居性特徵在住房價格中的資本化效應: 北京市的實證研究
4.2.2宜居性特徵在住房價格中的資本化效應: 成都市的實證研究
4.2.3房價與地價中資本化效應的比較與政策含義
第二篇居住與就業空間關係的內在機制
第5章居住選址與企業選址: 理論與實證
5.1居住選址的基本理論
5.1.1單中心模型下的居住選址行為
5.1.2交通設施對居住選址的影響
5.1.3宜居性特徵對居住選址的影響
5.1.4宜居性特徵內生化的居住選址模型
5.2基於匹配的“區位偏好—區位選擇”微觀數據的中國五城市居住選址研究
5.2.1中國城市中居住選址的市場和制度環境
5.2.2排序區位選擇模型與實證數據
5.2.3區位偏好模型與區位選擇模型的估計結果與分析
5.3企業選址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研究
5.3.1企業選址的基本理論和研究進展
5.3.2集聚經濟對企業選址影響的研究綜述
第6章現代內生城市空間結構理論: 居住、就業與空間均衡
6.1Wheaton的土地“混合利用”模型
6.1.1模型的基本假設: 就業/人口分布和交通供給/需求
6.1.2集聚經濟下的最優土地利用模式
6.1.3城市空間中的工資和租金梯度
6.1.4城市空間均衡的形成過程
6.2Ogawa和Fujita的城市空間均衡模型
6.2.1居住選址
6.2.2企業選址
6.2.3競租結果
6.3LRH內生城市模型
6.3.1LRH模型基本理論介紹
6.3.2企業選址
6.3.3居住選址
6.3.4空間均衡
6.3.5引申討論
第7章中國城市中居住與就業空間互動的驅動力與作用機理
7.1集聚經濟與通勤成本的權衡: 來自工資補償和工資溢價的證據
7.1.1實證研究的數據基礎及初步分析
7.1.2通勤成本在工資中的反映——工資補償
7.1.3集聚經濟在工資中的反映——工資溢價
7.2辦公與居住用地開發的空間結構: 價格梯度、開發強度與區位
7.2.1北京市土地市場的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
7.2.2實證研究結果
7.2.3主要研究結論
7.3居住與就業空間關係的影響因素: 對通勤時間和通勤流的分析
7.3.1通勤行為決定機制的理論分析框架
7.3.2通勤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第三篇居住與就業空間關係的衍生問題
第8章土地利用與交通的空間互動: 理論與實證研究
8.1土地利用與交通空間互動的理論研究
8.1.1空間互動機制與主要理論
8.1.2土地利用對交通的影響: 對傳統交通規劃的概述
8.1.3交通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8.1.4城市交通出行結構與土地利用形態的相關性
8.2軌道交通的土地和房地產溢價效應研究
8.2.1軌道交通溢價效應的機制分析
8.2.2軌道交通溢價效應相關研究綜述
8.2.3軌道交通溢價效應的實證研究
第9章城市空間結構中的住房和就業問題
9.1住房與交通綜合可支付性指數的設計與分析
9.1.1將交通成本納入住房可支付性評價中的必要性
9.1.2住房與交通綜合可支付性的國際研究
9.1.3住房與交通綜合可支付性指數: 以北京市為例的探索性研究
9.2“空間失配”理論與實證研究
9.2.1“空間失配”理論的緣起和發展
9.2.2“空間失配”實證研究的主要發現
9.2.3中國城市中的“空間失配”現象與分析
第10章城市空間結構中的居住分割: 以“城中村”為例的研究
10.1居住分割的形成機制及影響
10.1.1居住分割的形成機制
10.1.2居住分割對弱勢群體的不利影響
10.2中國城市中居住分割的現狀及影響: 以“城中村”為例
10.2.1“城中村”中農民工的生活、工作與住房狀況: 基於
北京市2008年“城中村”調查的分析
10.2.2居住分割對弱勢群體人力資本積累影響的實證研究:
以北京市為例
10.3農民工住房政策、經濟成長和社會融合: 理論模型與政策含義
10.3.1模型與推論
10.3.2理論模型的政策含義
第11章城市空間結構的低碳效果
11.1低碳城市生活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證
11.1.1城市增長與生活碳排放
11.1.2城市空間結構與碳排放的實證發現
11.2中國低碳城市生活的實證研究
11.2.1中國城市生活碳排放的構成及空間差異性
11.2.2低碳城市空間結構: 從私家車角度的研究
第12章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環境”空間一體化模型: 理論和套用
12.1空間一體化研究的理論基礎框架
12.2空間一體化研究在TDM效果評估中的套用: 以北京市為例
12.2.1模型關注的行為替代關係
12.2.2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
12.2.3數據及模型標定
12.2.4政策模擬及效果評價: 擁堵費與燃油稅的對比
12.3城市空間仿真模型的研究與開發進展
12.3.1國際現有城市空間仿真模型介紹
12.3.2計算機仿真城市空間模型的機理簡介: 以UrbanSim為例
12.3.3中國城市空間一體化模型的套用前景與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