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地台說簡稱槽台說,其基本論點是: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控制,地殼此升彼降造成振盪運動,而水平運動則是派生或次要的。驅動力主要是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物質上升造成隆起,物質下降則造成凹陷。主要的構造單元有地槽和地台兩類,地台是由地槽演化而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槽-地台說
- 外文名:Geosyncline-platform theory
- 簡稱:槽台說
- 提出者:霍爾
- 提出時間:1857年
- 局限性:不夠全面
地槽—地台說一般指本詞條
地槽—地台說簡稱槽台說,其基本論點是: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控制,地殼此升彼降造成振盪運動,而水平運動則是派生或次要的。驅動力主要是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物質上升造成隆起,物質下降則造成凹陷。主要的構造單元有地槽和地台兩類,地台是由地槽演化而來的。
地台 大陸上自形成以來未再遭受褶皺變形的穩定地區。又稱陸台。1885年由E.修斯提出。在地槽地台學說中,地台是與地槽相對應的地殼穩定構造單元,以含有未變質的沉積蓋層區別於地盾。結構 地台具有雙層結構,由上、下兩個構造層構成。下構造層稱基底,由前震旦紀或前寒武紀的巨厚沉積岩系與火山岩組成,構造複雜,常...
地槽—地台說是傳統的大地構造學說。1859年美國的霍爾在對阿巴拉契亞山地的研究中,結論認為山脈是在地殼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1873年丹納把這種拗陷地帶叫做地向斜(又譯為地槽)。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認為地台是地殼上穩定的地區。1900年法國E·奧格在他的《地槽和大陸塊》一書中,才把地殼劃分為地槽...
地槽—地台學說 地槽—地台學說,簡稱槽台學說。它主要是在用地質學方法研究大陸地殼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把大陸地殼劃分為地槽和地台這兩種性質不同的構造單元,地槽是地殼上構造極不穩定的地區,地台是地殼上相對穩定的地區。槽台學說,就是研究地槽和地台的特徵及其發生、發展歷史,以及在地殼演變中兩者間的相互關係...
地槽說是一種地質學理論。 根據地槽理論,大陸地殼因大地構造穩定性的不同可劃分為地槽和地台兩種大地構造單元。(tCBbPW6T?) 地台(陸台,或克拉通):是大陸地殼上相對穩定的區(穩定區)。構造運動以升降作用為主,但升降幅度不大,基本上無褶皺、斷層作用以及變質和岩漿作用,即使有也很微弱。 3Mq%3jX 地槽:...
泛地台說(pan platform hypothesis)是在地槽—地台說出現後提出的一種關於地殼發展規律的構想。與泛地槽說相對立,它認為花崗岩質層主要是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分異出來的,地表先形成統一的地台,稱為泛地台。泛地台經過分裂和斷陷作用而形成地槽。因此,地台先於地槽,大陸先于海洋。根據對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的不斷深入...
地槽學說,關於大陸地殼構造和演化的早期理論。歷史 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前曾是占主導地位的大地構造學說,其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影響了幾代地質學家。觀點 該學說認為地槽和地台分別代表地殼上的構造活動帶和穩定區,它們的性質、歷史和演化過程可以通過沉積建造和厚度分析、岩相古地理再造以及岩漿活動和變質...
準地台(paraplatform)是活動性比較大的地台,它的基底硬化程度一般較低,蓋層厚度較大,在地台的發展過程中有顯著而廣泛的褶皺和斷裂運動以及規模較大的中酸性岩漿活動。定義 準地台是指地質學上地槽-地台學說中所劃地台的一種,與正地台相對。但關於地台類型的劃分及根據,又有不同的看法,在準地台與正地台的...
泛地槽說(pan geosyncline hypothesis)認為地球原始表面都具有地槽活動性質,稱之為泛地槽。大陸地台是由地槽褶皺硬化形成的。定義 在地槽—地台說出現後受其啟發,一些關於地殼發展規律的構想相繼出現,如泛地槽說、泛地台說等等。泛地槽說認為地球的原始表面全都具有地槽活動性質,是一種泛地槽。地台是由地槽後來褶皺...
正地台(ortho plafform)黃汲清把地台分為兩種基本類型:正地台和準地台。正地台是典型的地台,它的基底硬化程度很高,蓋層厚度較薄,在其發展過程中很少有顯著而廣泛的褶皺、斷裂運動,也沒有重要的中酸性岩漿活動。如俄羅斯地台、北美地台等。釋義 地質學上地槽-地台學說中所劃地台的一種,與準地台相對。正地台...
由於地殼各個地區地殼運動性質不同,因而反映在地殼中構造變形、沉積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亦有很大差異。通過對大量實際資料分析對比、綜合和歸納,地殼可以劃分為強烈活動的地槽和相對穩定的地台兩個大地構造單位。地槽是地殼上巨大狹長的或盆地狀的沉積很深厚的活動地帶,長達數百千米至數千千米,寬數十千米至數百...
地台 platform 解釋一:和室裝修中的一種家居,是地箱、榻榻米等的組合體。解釋二:大陸上自形成以後未再遭受強烈褶皺的穩定地區。曾稱陸台。1885年由E.修斯提出。在地槽地台學說中,地台是與地槽相對應的地殼穩定構造單元,以含有未變質的沉積蓋層區別於地盾。房屋裝修 地台是釘在地面做起來的一塊台體。榻、幾、案...
地槽區的發展過程 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以下降運動為主,但伴隨著次一級的上升運動;第二階段以上升運動為主,但伴隨著次一級的下降運動。1.下降階段 整個地槽區以下降運動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但從地槽區橫剖面來看,其運動方向、速度和幅度並不均衡。兩側是穩定的地台區,中間是地槽區,但...
地窪學說又稱地窪構造學說,也稱活化構造學說,由陳國達提出。初以闡明大陸地殼演化過程中繼地槽區-地台區之後形成的第三構造單元這樣的簡單理論出現,其後形成從洋殼到陸殼、包括岩石圈的演化和運動及其規律和力源機制在內的、具有全球性的一個新型綜合大地構造及成礦學理論體系。槽台學說 提出 關於地殼(基本)構造...
大地構造單元又稱構造單元,是根據一定的大地構造觀點來劃分地殼構造區域的單位。分類 如按地槽——地台學說,把地殼的相對活動性和穩定性,活動性轉為穩定性的時期作為劃分大地構造單元的依據,可將地殼構造分為地槽和地台兩個一級構造單元。地槽又可按其相對拗陷和隆起部分分為地向斜和地背斜兩個二級構造單元等。再...
大地構造假說是關於地殼構造發生、發展、分布規律形成機制和地殼運動的一種假說。主要關注地球表面山脈的形成和演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流行的是地槽地台學說,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流行的板塊構造學說。在地球的表面,不僅大陸地區出現有大量連綿不斷的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在海底也有連綿不斷的山脈(...
近百年來,世界上流行的大地構造理論,一直是1859年和1873年由美國的赫爾和丹納、1885年由奧地利的修斯先後提出並發展的“地槽—地台”學說。地殼演化的強烈活動階段稱地槽階段,進入相對穩定階段稱地台階段。該學說認為,地殼演化過程就是僅由地槽階段開始到地台階段終止。1936年,陳國達告別了研究生生活,到兩廣地質調查...
①基底一詞來自大地構造研究的地槽一地台學說。當地槽轉化為地台時,其各類沉積建造經歷了相當強的變形和/或變質。而與其上的地台型沉積建造構成明顯的不同。前者稱為基底,後者稱為蓋層。因而盆地基底就是其下的變質岩或結晶岩。經深入研究發現,古老地台上的蓋層底部可有輕微變質,有時出現基底和蓋層問的過渡性的建造...
地槽-地台說 地槽—地台說是傳統的大地構造學說,在板塊構造學出現以前地質學界占主導地位。此說認為,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脈或島弧的地區,都曾是地殼的活動地帶—地槽,這裡地殼升降運動的幅度和速度都較大,沉積物達到很大的厚度,構造變動和岩漿活動強烈,變質作用顯著。地台也稱陸台,代表地殼上比較穩定的地塊,...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流行的是地槽地台學說,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流行的板塊構造學說。產生機理 儘管對地球上地殼形成和演化有多種學說,但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固定論和活動論兩種。固定論以地槽地台說為代表,認為大陸岩石圈的水平位置保持不變,只是局部地區出現線狀乃至帶狀的下降(地槽)或者隆升(地台)。板塊...
地槽成礦說主要論述在地槽及其轉變為褶皺造山帶的各個發展階段所形成的不同類型的礦床。廣義的也包括褶皺後多旋迴構造—熱事件及沉積作用所形成的各類有關礦床。地台成礦說包括早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層及其有關的礦床、地台蓋層及其有關礦床、地台期火成岩及有關的火成岩及其內生礦床等。前蘇聯學者多推崇此說,這種...
多旋迴說是在地槽地台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理論意義在於揭示了地殼呈多旋迴開合向複雜方向演化的規律。由於構造運動是多旋迴的﹐必然導致產生相應的多旋迴岩漿活動和多旋迴沉積作用等。多旋迴岩漿活動﹐必然導致生成與岩漿活動相關的各種有用礦產。多旋迴沉積作用﹐必然導致生成與沉積作用相關的各種有用礦產。如“...
《大地構造學基礎及中國區域構造概要》是1990年11月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介紹 內 容 簡 介 本書包括大地構造學基礎及中國區域構造概要兩部分。大地構造學基礎主要介紹地殼上地幔構造類型,地槽、地台、深斷裂、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徵等。中國區域構造概要主要以地 槽、地台學說為主,...
1945年,黃汲清教授寫成“中國主要大地構造單元”一文,從地槽一地台角度區分了穩定區和活動帶並比較了它們與歐美的地槽-地台的異同。1959年,完成“中國大地構造圖”,正式提出多旋迴構造是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徵,不象歐美的地槽那樣只經過一次造山就回返了。70年代,提出世界上一切著名的地槽都具有多旋迴發展的特點...
地窪構造說認為,地槽說把地殼構造劃分為地槽區(活動區)和地台區(穩定區),後者由前者轉化而來的看法符合中國東部中生代以前的地質實際,但從印支或燕山運動開始“中國地台”已大部分先後衰亡,地台經活化轉化為新型活動區即後地台階段的新構造單元,而不再是地台區,也不是“準地槽”,故名活化區(1956年)或地...
1945年初,黃汲清寫成《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書,採用地槽地台說,第一次系統的劃分了中國主要大地構造單元,科學地闡明其特徵。1945年,黃汲清成立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個專業委員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李四光任主任,黃汲清任副主任。1946年,兼任北京大學教授,主編完成了14幅國際分幅1:1000000中國地質圖,接著又...
地窪型造山運動(orogenic movement of diwa type)又稱活化型造山運動、活化造山作用、二次造山作用。地窪說認為是造山型地殼運動的新類型。是促使地台區或地槽褶皺完成區發生活化,形成活化區型山系(即地穹與地窪相間、出現盆嶺構造地貌),並形成地窪區的一種造山作用。它與地槽型造山運動的不同點在於:...
地窪構造層結構(structure of diwa tectonic layer,structure of geodepressional tectonic layer)是地窪學說鑑別大地構造單元和劃分構造區的標準之一。是指在一個構造區內,其地殼結構是由多少個以及什麼性質和類型的構造層所組成。如不計前地槽諸構造層時,地槽區為只有地槽構造層的單層結構;地台區為地槽構造層加...
作者通過對中生代燕山運動、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造山作用、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與研究,對傳統理論進行檢驗取得的大量實際成果的原始積累,為作者突破傳統“地槽-地台”理論的束縛和發現大陸構造新單元,奠定了實證性的客觀事實基礎,並成為作者1954年立項研究中國地台“活化”區的科學依據。因此,作者這一時期的...
地殼構造的發展規律決定成礦作用的發展規律,兩者的發展是同步的,從而形成成礦作用及所成礦產的多樣性、多階段性和遞進性;②各種大地構造單元均有其成礦專屬性,成礦作用及所成礦產可分為多種大地構造類型,有前地槽型、地槽型、地台型及地窪型,其礦種組合及主要礦床類型各有特色,地窪階段是重要成礦時期;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