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窪構造說

地窪構造說(diwa theory,geodepression theory)又稱活化區學說或活化構造學說,是由陳國達於1956年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及成礦學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窪構造說
  • 外文名:diwa theory,geodepression theory
  • 又稱:活化區學說或活化構造學說
  • 提出者陳國達
簡介,主要內容,

簡介

地窪構造說(diwa theory,geodepression theory)又稱活化區學說或活化構造學說,是由陳國達於1956年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及成礦學理論。它主要是在研究中國地殼結構和發展史特點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和發展J·霍爾(1859年)、J·D·丹納(1873年)和E·徐士(1875年)的地槽學說以及B·B·別洛烏索夫(1954年)的“地台活化”概念而逐步形成的。

主要內容

其主要內容包括:①闡明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單元(第三構造類型,活化區即地窪區)。地窪構造說認為,地槽說把地殼構造劃分為地槽區(活動區)和地台區(穩定區),後者由前者轉化而來的看法符合中國東部中生代以前的地質實際,但從印支或燕山運動開始“中國地台”已大部分先後衰亡,地台經活化轉化為新型活動區即後地台階段的新構造單元,而不再是地台區,也不是“準地槽”,故名活化區(1956年)或地窪區(1959年);②提出地殼動“定”轉化遞進說,認為中國東部中生代自印支運動或燕山運動以來已進入新的階段即地窪階段,地殼是通過活動區與“穩定”區互相轉化螺旋式發展的,叫地殼動定轉化遞進律;③提出地窪遞進成礦理論,認為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各有成礦專屬性,地窪階段是一重要成礦階段,有色金屬、稀散、放射性元素及其他金屬等礦床特多;後成構造單元可繼承先成構造單元的礦產,形成成礦疊加。地窪區是出現最晚的構造單元,故礦種、礦床類型豐富多彩;先成礦床可受後階段成礦作用的疊加、改造或再造,導致富化或富集,形成以五多(多成礦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多物質來源、多成礦作用、多礦床類型、多控礦因素)為特色的多因復成礦床,在地窪區尤為多見,為尋找大型富礦的有利地區;④提出地幔蠕動熱能聚散交替假說,試圖用以解釋地殼發展過程中的動“定”轉化更替、遞迭上升前進,以及岩石圈塊體在空間上的遷移和構造定向性的根本原因和力學形成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