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學說

地槽學說,關於大陸地殼構造和演化的早期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槽學說
  • 釋義:關於大陸地殼構造和演化的早期理論
歷史,觀點,

歷史

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前曾是占主導地位的大地構造學說,其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影響了幾代地質學家。

觀點

該學說認為地槽和地台分別代表地殼上的構造活動帶和穩定區,它們的性質、歷史和演化過程可以通過沉積建造和厚度分析、岩相古地理再造以及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方面記錄的研究得出。地槽中的主區域角度不整合代表地槽褶皺回返,即轉化為造山帶的時間。而造山運動是成幕式進行並且是全球同時的。由於地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為地台所取代,所以地殼是朝向完全固結即克拉通化方向演化的。地槽學說在科學組織和系統整理當時積累下來的大量實際資料、深化地質認識、發展研究方法及滿足社會當時的資源需求等方面都曾作出過重大貢獻。但是傳統的研究方法主要側重地殼運動的垂向分量即隆升和拗陷活動,往往導致海、陸固定的觀點。地殼大規模水平運動的發現,特別是地台後期構造活化現象的存在使經典地槽理論陷入困境,終於為板塊構造說所取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