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學說,關於大陸地殼構造和演化的早期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槽學說
- 釋義:關於大陸地殼構造和演化的早期理論
地槽學說,關於大陸地殼構造和演化的早期理論。
地槽學說,關於大陸地殼構造和演化的早期理論。歷史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前曾是占主導地位的大地構造學說,其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影響了幾代地質學家。觀點該學說認為地槽和地台分別代表地殼上的構造活動帶和穩定區,它們的...
地槽—地台說簡稱槽台說,其基本論點是: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控制,地殼此升彼降造成振盪運動,而水平運動則是派生或次要的。驅動力主要是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物質上升造成隆起,物質下降則造成凹陷。主要的構造單元有地槽和地台兩...
地槽—地台說是傳統的大地構造學說。1859年美國的霍爾在對阿巴拉契亞山地的研究中,結論認為山脈是在地殼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1873年丹納把這種拗陷地帶叫做地向斜(又譯為地槽)。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認為地台是地殼上穩定...
地窪學說是一種大地構造及成礦學理論。又稱活化區學說或活化構造學說。認為地殼的演化是多階段的,已查明的構造單元就有地槽、地台和地窪三類,而且地槽不是地殼演化的起點,地窪也不是地殼演化的終結;還認為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各有成礦...
泛地槽說(pan geosyncline hypothesis)認為地球原始表面都具有地槽活動性質,稱之為泛地槽。大陸地台是由地槽褶皺硬化形成的。定義 在地槽—地台說出現後受其啟發,一些關於地殼發展規律的構想相繼出現,如泛地槽說、泛地台說等等。泛地槽...
地槽是地殼上巨大狹長的或盆地狀的沉積很深厚的活動地帶,長達數百千米至數千千米,寬數十千米至數百千米。地槽具有以下特徵:呈長條狀分布於大陸邊緣或二大陸之間,具有特徵性的沉積建造並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廣泛發育強烈的岩漿活動,...
地窪構造研究現狀———並紀念地槽學說誕生120周年……… (60)南北地窪區及其與中國地殼演化分異和青藏高原隆起原因的關係……… (70)構造地質研究現狀一斑———參加巴黎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幾點體會……… (80)地窪學說及其實踐意...
地槽—地台學說 地槽—地台學說,簡稱槽台學說。它主要是在用地質學方法研究大陸地殼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把大陸地殼劃分為地槽和地台這兩種性質不同的構造單元,地槽是地殼上構造極不穩定的地區,地台是地殼上相對穩定的地區。槽台學說,...
地窪構造說,它主要是在研究中國地殼結構和發展史特點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和發展J·霍爾(1859年)、J·D·丹納(1873年)和E·徐士(1875年)的地槽學說以及B·B·別洛烏索夫(1954年)的“地台活化”概念而逐步形成的。主要內容...
大地構造假說是關於地殼構造發生、發展、分布規律形成機制和地殼運動的一種假說。主要關注地球表面山脈的形成和演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流行的是地槽地台學說,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流行的板塊構造學說。在地球的表面,不僅大陸地區出現...
大地構造單元又稱構造單元,是根據一定的大地構造觀點來劃分地殼構造區域的單位。分類 如按地槽——地台學說,把地殼的相對活動性和穩定性,活動性轉為穩定性的時期作為劃分大地構造單元的依據,可將地殼構造分為地槽和地台兩個一級構造...
多旋迴學說的形成和完善,可認為經歷了三個階段。1945年,黃汲清教授寫成“中國主要大地構造單元”一文,從地槽一地台角度區分了穩定區和活動帶並比較了它們與歐美的地槽-地台的異同。1959年,完成“中國大地構造圖”,正式提出多旋迴構造...
因此,在20年代前後,在地質學中開始了以地槽學說為代表的垂直論,與以大陸漂移說為代表的水平論有關主要大地構造運動方式之爭,並把垂直論與大陸位置相對固定相聯繫,稱為固定論,而水平論固有大陸長距離漂移的認識,稱為活動論。1928...
爾卑斯造山帶(orogen)是指經受強烈褶皺及其他變形而形成的規模巨大的線(帶)狀大地構造單元。由一定地質歷史時期中的活動帶演化而成,並相對於穩定的克拉通存在。爾卑斯造山帶這是這樣形成的。定義 地槽學說中的造山帶是指一定構造...
1859年,在收縮說的基礎上提出地槽學說(美國 詹·霍爾)。1860年,創立風與氣壓梯度關係的巴羅特定律(荷蘭 布依斯·巴羅特)。1869年,繪製全球等壓線圖(英國 巴肯)。1871年,提出關於在密度和海流不連續面上的波浪和漣波的理論(英國 ...
地殼演化的強烈活動階段稱地槽階段,進入相對穩定階段稱地台階段。該學說認為,地殼演化過程就是僅由地槽階段開始到地台階段終止。1936年,陳國達告別了研究生生活,到兩廣地質調查所工作。當年,廣東靈山(今屬廣西)發生強烈地震。陳國達在他...
地槽、地台、深斷裂、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徵等。中國區域構造概要主要以地 槽、地台學說為主,結合板塊構造學說,簡要論述中國大地構造分區,中國的地台、地槽褶皺系和深斷裂的 簡要特徵,中國板塊構造輪廓,以及...
多旋迴說是在地槽地台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理論意義在於揭示了地殼呈多旋迴開合向複雜方向演化的規律。由於構造運動是多旋迴的﹐必然導致產生相應的多旋迴岩漿活動和多旋迴沉積作用等。多旋迴岩漿活動﹐必然導致生成與岩漿活動相關的...
地殼構造的發展規律決定成礦作用的發展規律,兩者的發展是同步的,從而形成成礦作用及所成礦產的多樣性、多階段性和遞進性;②各種大地構造單元均有其成礦專屬性,成礦作用及所成礦產可分為多種大地構造類型,有前地槽型、地槽型、地台...
槽台說是1859年美國地質學家霍爾(J.Hall)提出的,他把大陸地殼分為活動的地槽、穩定的地台及兩者過渡帶。這一學說把來自沉積建造、岩漿活動和構造形變等不同領域的大量實際資料綜合成統一的理論,主導全球區域地質構造和地殼演化的研究及...
范·貝美倫的波動說先承哈爾曼的振盪說,成為20世紀40-50年代以地槽學說為基礎的大地構造學的構造運動基本理論。振盪運動、波浪運動、放射熱深層分異說甚至脈動說,都是波動說的一些改進認識,它們都以垂直運動為主要特徵,屬固定論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