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大觀

地方戲大觀

地方戲指流行於一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通稱。如越劇、黃梅戲豫劇崑曲秦腔、川劇、瀘劇、淮劇、滬劇、錫劇、呂劇、河北梆子、湖南花鼓、蒲劇等等三百餘種至今仍流行的地方戲。地方戲是同流行全國的劇種(如京劇)相對的。“地方戲”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方戲大觀
  • 舉例:越劇、黃梅戲、豫劇
  • 相對:全國的劇種
  • 類別: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越劇,崑曲,評劇,粵劇,黃梅戲,豫劇,淮劇,梆子,秦腔,川劇,

越劇

 越劇(yuèjù 英文:shaoxing opera)是中國五大戲曲種類之一,僅次於京劇,也有“全國第二大劇種”之稱。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地,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今嵊州)(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發祥於上海。由當地民間歌曲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逐漸發展而成。
越劇多上演才子佳人的故事越劇多上演才子佳人的故事
越劇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民眾基礎。越劇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崑曲

 崑曲(原應為“昆”),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崑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評劇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評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俗稱蹦蹦戲 、落子戲 ,又稱平腔梆子。1935年改稱今名 。1910年前後形成於唐山。評劇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原來形式單調,經成兆才等藝人改革,將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由演員扮演劇中人;以蹦蹦音樂為基礎,吸收冀東民間音樂素材,創造出行當使用的唱腔;採用全套的河北梆子樂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戲。
評劇著名表演藝術家新鳳霞評劇著名表演藝術家新鳳霞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紅線女先生(50年代照片)紅線女先生(50年代照片)
在第二十屆戲劇白玉蘭獎時,粵劇著名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先生獲得終身成就獎。

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它發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多雲山,與鄂東和贛東北的採茶戲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黃梅戲一代宗師嚴鳳英黃梅戲一代宗師嚴鳳英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所以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花木蘭》常香玉飾演豫劇《花木蘭》常香玉飾演
圖為豫劇代表作之一的《花木蘭》

淮劇

 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方言為基調,併兼顧附近的淮安、鹽阜等地方言而戲曲化的一種舞台語言。清代中葉,在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之後,又受徽劇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經典傳統戲如《安壽保賣身》、《珍珠塔》、《孟麗君》等,旗裝戲《藍齊格格》;都市新淮劇有《金龍與蜉蝣》;新編舞台精品工程劇目有《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諾言》等。
淮劇經典劇目《孟麗君》圖片淮劇經典劇目《孟麗君》圖片

梆子

梆子,又名梆板,打擊樂器。約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紀),隨著梆子腔戲曲的興起而流行。清代李調元《劇說》:“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擊拍而得名。

秦腔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青衣竇鳳琴秦腔青衣竇鳳琴

川劇

川劇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它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這五個種類除燈戲外,都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葉,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