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學與道德之間》是2006年山東友誼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耿占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美學與道德之間
- 作者:耿占春
- 出版社:山東友誼出版社發行部
- 出版時間:2006年01月01日
- 定價:28.0
- 裝幀:簡裝本
- ISBN:9787807370109
《在美學與道德之間》是2006年山東友誼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耿占春。
《在美學與道德之間》是2006年山東友誼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耿占春。作者介紹耿占春,1957年生於河南柘城,1981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現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80年代以...
《蘇珊·桑塔格:徘徊在唯美與道德之間》是2018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蘇珊•桑塔格:徘徊在唯美與道德之間》內容簡介:蘇珊?桑塔格(1933—2004)是美國當代聲名卓著的文藝批評家、小說家和公共知識分子,著作等身。從20...
《美學與道德》是2010年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國)舍勒肯斯高艷萍叢書滕守堯。內容簡介 《美學與道德》: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美學與道德》是關於研究的專著,《美學與道德》中具體包括了:劃出美學...
蘇格拉底還強調,繪畫和雕刻還應當具有道德理想和完美心靈的形象的摹仿。他把人提高成為藝術的主要對象。盧梭 盧梭的音樂美學思想是他整個哲學-社會-文藝思想體系的有機成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啟蒙思想和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文藝的新主張,...
《美學》是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爾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35年。黑格爾在書中全面聯繫人類藝術發展的歷史,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義美學理論體系。提出美學研究的範圍是美的藝術或藝術的美,美學實質上是“藝術哲學”...
《審美與道德的本源》是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詠吟。內容簡介 《審美與道德的本源》是作者李詠吟所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的最終成果。成果由浙江大學科學規劃辦公室報送北京大學懂學文教授,南京大學周憲教授,廈門...
《藝術與道德》是2013年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本書深入介紹並系統論述了藝術與宗教、道德及效用的關係,立體論證基督教藝術與油畫史的重要史料,全方位呈現羅斯金壯麗唯美的藝術美學。內容簡介 在浪漫主義詩學與...
《道德與藝術的雙重變奏:徐復觀文藝美學思想研究》是2015年08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林剛。內容簡介 作為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徐復觀向來篤定“道德與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兩大擎天支柱”。他的文藝美學思想是以“仁學”...
美學(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ή;英語:Aesthetic)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學概念,並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也就是美學。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即...
物質勞動、審美活動、政治、經濟、道德諸種活動都可以納入實踐範疇。這樣,實踐本體論美學中實踐範疇的基本含義便得到了存在論意義上的解釋,這不但對實踐的範疇有了全面的認識,而且對實踐本體論美學的研究範圍也大大地拓展了。如他針對有...
藝術生產在受到政治背景、階級鬥爭形勢的影響的同時還受到其他精神生產方式如哲學、道德、宗教、以及不具有理論形式的民族性格、風俗習慣的影響,人們在日常活動中和相互交往中直接形成的普通意識和趣味也直接影響著藝術生產。③藝術生產本身有...
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為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任何時候都是歷史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道德觀、歷史觀、倫理觀、哲學觀等也在發生變化,因而對美的評價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所以美學的評價和...
其中,藝術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態。我國社會主義學校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發展。它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發展學生道德情操;它可以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
在文學中如何體現,並嘗試剝析社會倫理道德和文學之間內在的、本質層面的有機聯繫,力求從理論的角度釐清、剖明道德教化審美實現的重要性與具體路徑與文學審美對社會倫理道德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以及社會倫理道德和重要審美形式之一的文學之間...
審美學恰好具有中介性質,它總是潛在地引導人們揚棄單向度的追求,培養和造就完整的人格,這種人格既享受感官的快樂,又熱衷於認識世界,且保持道德良知,具有崇高的信念。或者說,審美人最為全面地占有人的本質,持善與尋真在求美中達到...
有二義:狹義地講是通過藝術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廣義地講是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美育的歷史 ...
《互文性:在藝術、美學與哲學之間》是張賢根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圖書簡介 《互文性:在藝術、美學與哲學之間》,分為三篇:第一篇,藝術與審美經驗;第二篇,美、美學與哲學問題;第三篇,哲學作為生活方式等。在該著作中,作者將...
第二章 道德規範要求美 第一節 生活指南 第二節 代與代之間 第三節 朋友與同志 第四節 迎接自己的命運 第三章 人性要穿美的衣裳 第一節 不能不美 第二節 交際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 禮節,風度 第四節 知禮,分寸,規矩 第四...
分析期待水平和實際的審美感受經驗,還可以了解過去的藝術標準。接受者有3種類型:一般讀者、批評家、作家。此外,文學史家也是讀者,文學史的過程就是接受的過程,任何作品都在解決以前作品遺留下來的道德、社會、形式方面的問題,同時又...
如:“比德說”,即從不同角度聯想和想像自然事物與人之間形狀、習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觀化、自然化。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
亞里士多德之後,到普羅提諾,美的道德主義的限制,連同它的形上學的限制一起被拋棄了。美開始被認為是理性在感官中的直接表現,而且是單單通過審美形象的途徑在感官中表現,因此,同道德是並列的,並不從屬於道德。美只寓於形式中,...
從遠古到現今,原始體驗在人類活動歷史演變中,通過人類活動不斷的體驗與賦予某些事物特徵美的概念,但這種賦予也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賦予,而是賦予那些與人性、道德、乃至人的本體等攸關的事物。而人類又把這些被賦予的事物潛入了內心深處...
美惡相應是中國古代美學用語。由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確提出。主要指人與自然、審美價值和倫理道德之間的統一關係。其含義與“同類相動”相似,但更突出倫理道德在審美過程中的作用。先秦儒家已用“比德”之說解釋自然美,孔子...
美學意義 儒家最初提出比德說,是為了對“君子”所應具有的倫理道德思想做一種形象的比擬說明,使人能夠更具體形象地去領會它,以宣揚儒家的倫理道德和促進它的傳播。如《荀子·宥坐》在講了水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與人的倫理道德相似的...
資產階級的思想家還對經濟、道德、美學、知識以至宗教各個領域的價值進行了考察,從不同的方面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價值觀。19世紀,歐洲大陸的一些資產階級哲學家,如德國的R.H.洛采(1817~1881)、F.W.尼采、K.R.E.von哈特曼(1842~...
第四節 道德歸類分析與生命價值體認 第五節 良知論的道德解釋學意義及其局限 第四章 審美與道德間的本源性聯繫 第一節 審美與道德活動的自由本質設定 第二節 重建真善美之間的新型思想關係 第三節 審美意向性與道德意向性之間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