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惡相應

美惡相應是中國古代美學用語。由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確提出。主要指人與自然、審美價值和倫理道德之間的統一關係。其含義與“同類相動”相似,但更突出倫理道德在審美過程中的作用。先秦儒家已用“比德”之說解釋自然美,孔子提出:“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智)者動,仁者靜;知(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認為人的精神品質與自然對象有相似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惡相應
  • 屬性:中國古代美學用語
西漢董仲舒從“天人合一”出發,認為人的情感變化同自然現象之間有對應關係,因而“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有美必有惡”,是“天之所為”的結果.統治者實行“五道”,“積善累德”,上天就會降下“美祥”,甚至“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舉賢良對策》)。否則就會得到上天的譴責而降生災異,妖孽,即降惡。自然界的美惡與人類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活動和天的有意識有目的運行變化是一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