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藝術的雙重變奏:徐復觀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道德與藝術的雙重變奏:徐復觀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道德與藝術的雙重變奏:徐復觀文藝美學思想研究》是2015年08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林剛。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作為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徐復觀向來篤定“道德與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兩大擎天支柱”。他的文藝美學思想是以“仁學”為起點,在其思想體系中,“心”被賦予了極為深廣的精神意蘊。“心”即“境”,“心性”為本,體現了中國的美學和藝術理論源於人的道德心理和精神結構的顯著特徵;他的文藝美學思想還呈現著藝術之美,他開創性的提出“追體驗”和“第二自然”的藝術創作方法,通過調動自我的體驗,接通研究對象的精神體驗,在還原“第二自然”的過程中實現古人和今人、作者與讀者、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精神融通。

作者簡介

男,1980年出生,山東膠南人。中共黨員,文學碩士、歷史學博士,現任職於青島大學。畢業於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受業於著名哲學家、文化史專家和儒學泰斗龐朴先生,致力於儒學思想、儒家文化和儒家文藝美學研究。在《甘肅社會科學》《中州學刊》《齊魯學刊》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承擔省部級、市廳級研究項目6項,獲得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等科研獎勵4項。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學思想、儒家文化與管理思維、現代新儒家文藝美學思想。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知人論世:豐富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
第一節 農村生活與鄉土情結
第二節 求學生涯與理想人生
第三節 政治追尋與文化救世
一 徐復觀的“延安之行”及其政治轉向
二 拜師熊十力,改名“徐復觀”
(二)抗衡《自由中國》
第四節 儒者胸懷與華夏文章
第二章 追根溯源:徐復觀文藝美學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淵源
第一節 儒家思想的積澱和影響
一 關於人性論
二 孔子的人性論觀
三 孟子的“性善論”
第二節 莊子哲學的認同和超越
一 道德與藝術
二 “游心”和“虛靜”
三 自由與審美
第三節 西方美學理論的借鑑和吸收
一 對康德美學理論的批判和吸收
二 對弗洛伊德的批判和吸收
三 卡西爾符號學理論的啟發
第三章 心性美學:徐復觀文藝美學的主體建構
第一節 作為本體的“心”
一 心為思之本
二 “心”為情之境
第二節 “心的文化”與價值根源
一 “心的文化”的提出
二 心的文化與價值理性
第三節 “心的文學”與生命之情
一 “心”、“性”、“情”
二 理性貫注生命
三 生命投射理性
第四章 人文精神與藝術意味:徐復觀文藝美學的思想特徵
第一節 為人生而藝術
一 何為“藝術精神”?
二 禮樂精神
第二節 虛靜之心與自由之境
一 虛靜
二 自由的意味
第三節 “生生之德”與美善相兼
一 “生生之德”
二 美善相兼
第四節 “興”之意味與韻致之旨
一 “興”的意味
二 意境與韻致
第五章 “追體驗”和“第二自然”:徐復觀文藝美學創作論
第一節 “追體驗”
一 “追體驗”的提出
二 “追體驗”的闡釋學特徵
三 “追體驗”的情感認知
第二節 “第二自然”
一 “第二自然”並非徐復觀獨創,卻為其情有獨鐘
二 文藝美學視域下“第二自然”的形成機理
三 “第二自然”的審美特徵
第三節 可能性:一種脫離限制的內心確認
第六章 文學史個案分析:徐復觀文藝美學實例研究
第一節 《史記》的文學性考察
一 開啟了廣闊的“歷史想像”
二 《史記》的氣勢
第二節 杜甫與“苦難精神”
一 苦難精神:詩品即人品
二 杜甫的“沉鬱頓挫”
第三節 義山詩的審美價值
一 義山詩與比興
二 義山詩的解讀:興象中的典故
(一)典故與景物
(二)典故的疊加、點活、普遍化
第七章 超越與融合:徐復觀文藝美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第一節 中西視野下的文化命運
一 近代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危機
二 工業化、現代化中的危機意識
三 “心的文化”與中國現代化
第二節 返本開新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
第三節 立場選擇和目標導向
一 整合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建構新的文化結構
二 對話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的各種學說進行交往與融合
三 溝通學界儒學與民間儒學的橋樑,推進儒學研究的思想性、時代性和民眾性
四 從自覺到自為的美學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