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團正易學
- 類型:易八卦的立體坐標
- 乾:乾:x=1,y=1,z=1
- 巽:巽:x=1,y=1,z=0
立體坐標,大衍理論,大衍之數,其用四十有九,團正大衍曆,團正太極圖,乾坤本源圖,大衍數列,團正卦氣圖,
立體坐標
乾:x=1,y=1,z=1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二、立體易經易經六十四卦立體結構。
大衍理論
大: 音太,tai,去聲,指太極。古文“太極”均書為“大極”。
衍: 開展;延長: 衍生,繁衍。由簡單向複雜方向衍生。
大衍:太極衍生、繁衍、展開、延伸。
大衍之數:太極衍生、繁衍、展開、延伸出的數。
大衍之數五十:由太極衍生、繁衍、展開、延伸出來的數是五十。
太極,混沌一體,為天數一。太極數一衍生出兩儀數二,得地數二。
太極數一加地數二,得天數三。
天數三中的太極一再衍生出兩儀數二加原有的兩儀數二,得地數四 。
太極數一加地數四,得天數五 。
天數五中的太極一再衍生出兩儀數二加原有的地數四,得地數六 。
太極數一加地數六,得天數七 。
天數七中的太極一再衍生出兩儀數二加原有的地數六,得地數八。
太極數一加地數八,得天數九。
天數九中的太極一再衍生出兩儀數二加原有的地數八,得地數十。
上述各數中,凡是雙數(包括天數中的雙數),都是由太極一衍生出來的,著些衍生出來的數之和為五十。這就是大(太)衍之數五十的來歷。
“五位相得”即天數一、三、五、七、九這五位數,是由太極一數和地數相加而得。 地數二、四、六、八、十這五位數,是由天數中藏的地數與太極一數衍生後相加而得。
“而各有合” 既天數一、三、五、七、九合為二十有五,地數二、四、六、八、十合為三十。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既天數“二十有五”與“地數三十”之和。
揭開了"太衍之數五十"的秘密,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不全用,因為五十有五中,有五個數代表太極,太極為混沌未開,萬物未生之時,所以不能用。太衍之數五十,是因為這五十個數是太極衍生出來的,代表天地已開,萬物已生,所以演天地之變,所賴者五十也。
特別提醒:“大衍之數五十”應讀做“太衍之數五十”,但在書寫時,必須書為“大衍之數五十”。
大衍之數
"大衍之數"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上傳:
辭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周易的魅力在於其蘊涵的哲理性,周易的哲理性又依附在卦畫的變化上,而卦畫的變化又是基於策數的推演,
而策數則是由:"大衍之數五十"和"天地之數"兩組數決定的.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數位化時代,其實早在3000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用數字來表達這個世界了.
由於"天地之數"的來歷在易傳中講的很明白,但"大衍之數五十"的來歷,卻沒有說明.這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猜想:
古人京房曰“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曰“天數二十有五之倍數,合五十”
馬融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合五十”。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
鄭玄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氣,凡五行減五,合五十”。
朱熹曰“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杭辛齋曰:“勾股自乘合大衍數,既三三見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
團 正在<乾坤譜> 中解釋為“大衍之數五十”。既天一:一單,地二:一雙,天三:一單一雙,地四:二雙,天五:一單二雙,地六:三雙,天七:一單三雙,地八:四雙,天九:一單四雙,地十:五雙。天數一、三、五、七、九共有五單十雙,合二十有五。地數二、四、六、八、十共有十五雙,合三十。天數之中藏十雙與地數十五雙合二十五雙。既“大衍之數五十”也。
為什麼要“用天數之中藏十雙與地數十五雙合二十五雙”為大衍之數呢?這是易經中“數”的特殊意義決定的。易經中“數”的意義,除了具有一般的“數量”意義外,更主要的是“陰陽”意義。單為陽,雙為陰。故“天數二十有五”既“天數五陽藏十陰”,“地數三十”既“地數十五陰”。大衍之數既“天數藏十陰”與“地數十五陰”之和。此既繫辭上傳篇首“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之所指也。
為什麼要用天數藏十陰與地數十五陰之和演天地之變呢?這完全是由天地的自然交變決定的。陽為天火,陰為地水。天一既天火,地二既地水。天三就是“天一火”把“地二水”照熱升到天上的熱蒸氣。天三熱蒸氣中的“熱量”就是“天一”,天三熱蒸氣中的“水分”就是“地二”。當天三熱蒸氣遇冷化天雨下落與大地再交時,“熱量”是不會下落的,而只有天三中藏的“地二水”重新回到地面。所以天地之交既陰陽之交,陰陽之交既水火之交,水火之交的實質,是在天火(即日)的作用下,陰的地水與假陽的水蒸氣在不斷的上下對流,冷熱交換。所以為陰陰相合,故取雙數之和,用於大衍。
其用四十有九
"其用四十有九"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上傳:
易傳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 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
這段短文,記載了周易的求卦方法,其背後隱藏著易經形成的全部秘密,特別是其中的“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為什麼虛一不用?更是幾千年來,歷代易學大師冥思苦索,孜孜以求的千古謎團 。所以"其用四十有九"已成為一個固定的詞組.以下是歷代易學名家的解釋:
宋前諸儒,韓氏曰: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
之太極也。
京房雲曰: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求實,故用四十有九焉。
馬季長曰:易有太極,為北辰,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見團正大衍圖)運而用之也。
荀 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凡五十,初九“潛龍勿用”故去一。
姚、董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六以象六爻之數,故減而用四十九也。
顧 歡曰: 立此五十數以神數,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故虛其一數,以明不可言之意也。
以解釋。其解說甚繁,概略意思是:大衍之數五十,是因為“天五”不用。不用非為不用,原因是“天五”退藏於密,既“天五”藏在“一二三四”和“六七八九”之中。“其用四十有九”是因為“天一”居尊位不動,故不用。
其後亦有諸多名家各種解釋,在當今的網路時代,其解釋更是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2007年一部象數學專著<乾坤譜>(作者:團正)揭開了著一千古之謎.
<乾坤譜>節選:
大衍之數五十,既天地十數中所藏雙數之和。其用四十有九,來源於古代曆法。 既以大衍之數五十為基數,對應五十個朔望月,只能選用其中四十九個朔望月用於編制曆法。這就是易傳中“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原因。
古人連續觀測五十個朔望月,歷時約1476天,平均每個朔望月約為29.5天。但編制月份不可以出現半天,古人不能採用一天跨倆月的曆法,不然會出現上午是一月,下午就進入二月了的情況。或者白天為一月,到了晚上就進入二月。所以古人可能選擇30天為一個月,1476天÷30天=49個月+少編的6天,並隱遁了1個朔望月。誤差約0.4%千分之四。這個精確度已經很了不起了。古人可能採用過這種曆法,因而得出:用大衍之數五十(個朔望月)編制曆法,只能組合出四十九個整天數的月份。只有這樣,才具有實際使用價值。
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少編了6天,古人豈能善罷甘休。於是繼續求索。如以29天為一個月:則51個月×29天=1479天,多編了3天。並虛出1個朔望月。誤差約0.2%千分之二。精確度進一步提高了。
繼續努力,交錯用之:以25個月編30天,以25個月編29天,交錯用之。則25個月×30天+25個月×29天=750天+725天=1475天,少編了1天。這種曆法的誤差為:(1/1476)×100%≈0.07%,一萬天誤差七天.這種精確度已令今人被感吃驚。古人可能最終採用了這種曆法。以30天為大月,以29天為小月,分出大小兩種月份,大月為陽,小月為陰,(“分而為二以象兩”的原意是指分出大小兩種月份。後來用於筮法時,是指將49策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在易理上可以理解為天地,而其原意是指大、小兩種月份)。
編制月份的問題解決了,如何編年呢?
古人通過觀測日影及季節枯榮,掌握了一個太陽回歸年大約對應12個朔望月。50個 朔望月可以編四個回歸年(“揲之一四”的原意:是指50個朔望月可以編四個回歸年, 當用於筮法時,是指將策數四個為一組的數。“以象四時”歷代易學家大多解釋為以象四季。非也!“四時”是指四年。)計48個月。餘2個月(一大一小)及少編的1天。將少編的1天加到餘下2個月中的小月中,(“歸奇”的原意:在餘下的日期中,30天一月為偶、29天一月為奇、少編的1天為奇。將奇數29和奇數1歸為30天一月。這是“歸奇”的原意。當用於筮法時,“歸奇於扐”是指經揲策之後,將余策歸集到一起。象徵編四個回歸年所餘下的日期,既閏月),則餘下2個月均含30天。這樣就幾乎消除了誤差。
編年的問題解決了。餘下的2個月應如何安排呢?
這是解決“掛一以象幾”的問題,一年有6個陽月×30天=180天,有6個陰月×29天=174天。合354天,比一個回歸年365天少11天。積三年約少33天,約一個月。故每三年插入一個閏月(一個閏月30天,這三年比公曆少3天)。“掛一以象三”的原意,既插入一個閏月彌補三年之中少記的一個月。古人總結出“掛一以象三”的曆法。“掛”既既“插”,“一”即“一閏月”,“象”即“對應”,“三”既“三年”。就是將餘下的閏月,每三年插入一個閏月。為什麼“掛一以象三”不直說“掛一對應三”呢?因為 “掛一以象三”是筮法描述,不是曆法記述。從曆法的推算中,總結和發明了筮法。反過來用筮法卜算世事,是以抽象求實象,故只能用“象徵”來描述。由於筮法起源於曆法,所以“筮法描述”必然藉助於曆法來進行象徵性說明。
三年一閏的周期確定了,閏月應安排在哪一年呢?很自然是安排在連續三年中的中間那一年比較合理(參閱“插值法”)如果安排在一頭,則另一頭偏差較大。
如圖:第一年(一歲)為12個月、第二年(二歲)為13個月(其中包含閏月30天)、第三年(三歲)為12個月、第四年(四歲)為12個月、第五年(五歲)為13個月(其中包含閏月30天)(“五歲再閏”的原意)。
這樣看來,用50個朔望月只能編制出四個曆法年,四個曆法年總計月數為四十九,故用大衍之數五十,對應朔望月編制曆法,只能採用四十九個月。
如果將五歲中的閏月安排在四歲中,由於前三歲加一閏已經比較精確了,而四歲一年獨加一閏,則導致整個四個曆法年偏差加大。豈不是前功盡棄。所以必須加在第五年里(五歲再閏)。所以編制四個曆法年,只能用49個月。而這49個月是依據50個朔望月推演出來的,如果只連續觀察四十九個朔望月,是無法推演出這個結果的。所以,雖然只用49數,但50這個數是不得不提的。由此看來,“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
有九。”虛一不用,並非真的不用。在曆法中,用於五歲再閏。在筮法演策中不用是因為四個曆法年中只有49
個月。所以“虛一”就是五歲中的閏月。
歷朝歷代易學家多解釋為“虛一以象太極”,這種解釋可以歸類於周易文學,《乾坤譜》中就有部分章節屬於周易文學類。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但不可以歸類於周易史學。可以看成是“戲說周易”不可以看成是“研究周易”。
我們應從易傳的筮法描述中,了解到我國商周時代的曆法水平。除了哲學外,還可以將周易歸類於
中國古代曆法典籍。
這裡又打開了周易的另一扇門---周易曆法。進入這扇門。將有新發現。
附:"其用四十有九圖"
團正大衍曆
“大衍之數50+其用49=99(陰曆月)=8個回歸年。
團正大衍曆:三歲一閏,五歲二閏,八歲三閏。 陰曆年354天×8年+30天×3閏=2922天。
現 行 陽 歷:四年一閏,八年二閏。 陽曆年365天×8年+ 1天×2閏=2922天。
團正太極圖
太極者,萬物之始也。水非純水,火非純火,陰非純陰,陽非純陽,氣中藏質,質中含氣。
一片冥冥。
乾坤本源圖
這是根據現代科學測量,精確計算後,進行推演的結果.(一個朔望月為29.5306天,有的資料為29天12小時44分2.8秒)50個月累計約1476.5天。古人有可能從觀測的第1天開始記錄,到第1476天就確定完成了50個朔望月的觀測周期。這樣看來實際間隔為1475周天(如同周歲與虛歲的道理)。
上圖中有"大衍之數五十"的圖解,有"其用四十有九"的圖解,有"分二、掛一、揲四、再閏”的筮法圖解,有“用九、用六”形成的圖解,有“乾坤”成因的圖解。在上千年的易圖研究史中,尚未見哪張易圖包含如此豐富的易理。它將"大衍之數五十"的成因和筮法過程,作出形象而直觀的表達。既非主觀意想所能為,必是客觀存在所固有。
大衍數列
0、2、4、8、12、18、24、32、40、50------(n*n-1)/2(n為奇數)、n*n/2(n為偶數)如圖:
團正卦氣圖
在季節氣象方面,修正了卦氣說,創立了全新的二十 四節氣卦氣圖,解決了以往卦氣說中的卦象與氣候冷熱的偏差。解釋了夏至時節天氣為什麼不是最熱,冬至時節天氣為什麼不是最冷。使卦象的陰陽變化完全與自然冷熱變化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