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易學原理,對天體的演化和地球的形成,用圖論的方法進行了形象的推演,解釋了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過程,同時也將古人觀象設卦的過程躍然紙上,使籠罩在“八卦起源”這一千古之迷上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坤譜
- 屬於:套用易學原理
- 方法:圖論
- 解釋: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過程
書籍介紹,主要內容,周易八卦的立體坐標,大衍理論,團正大衍曆,大衍數列,
書籍介紹
《乾坤譜》用小說語言敘述周易學術問題。成功破譯了3000年來,傳統文化中,關於周易八卦、大衍之數、其用四十有九等歷史謎團,創立了八卦立體坐標學說。主要有以下內容:
在地球物理學方面,地球南極海洋環抱陸地,北極陸地環抱海洋。世界地球物理學家對這一現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讓我們換個角度,用易學原理來解釋,陸地高而剛者為陽,海洋低而柔者為陰。地球南極為陰包陽,北極為陽包陰。地球表面就是一個標準的古太極圖。大陸漂移的規律與易學原理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在季節氣象方面,修正了卦氣說,創立了全新的二十四節氣卦氣圖,解決了以往卦氣說中的卦象與氣候冷熱的偏差。解釋了夏至時節天氣為什麼不是最熱,冬至時節天氣為什麼不是最冷。使卦象的陰陽變化完全與自然冷熱變化相吻合。在易學學術方面,提出了“大衍之數五十”的新解釋: 即"天一:一單.地二:一雙. 天三:一單一雙.地四:二雙. 天五:一單二雙.地六:三雙.天七:一單三雙. 地八:四雙.天九:一單四雙.地十:五雙. 天數總計五單十雙,合二十有五.地數總計十五雙,合三十.天數中的十雙與地數中的十五雙合二十五雙(五十),即易傳中“大衍之數五十”的來歷. 這個謎團困擾易學界3000餘年.是易學各學派爭論的焦點之一.是<乾坤譜>對周易學術的重大貢獻之一.
主要內容
周易八卦的立體坐標
乾:x=1,y=1,z=1
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大衍理論
大衍:太極衍生、繁衍、展開、延伸。
大衍之數:太極衍生、繁衍、展開、延伸出的數。
大衍之數五十:由太極衍生、繁衍、展開、延伸出來的數是五十。
太極,混沌一體,為天數一。太極數一衍生出兩儀數二,得地數二。
太極數一加地數二,得天數三。
天數三中的太極一再衍生出兩儀數二加原有的兩儀數二,得地數四 。
太極數一加地數四,得天數五 。
天數五中的太極一再衍生出兩儀數二加原有的地數四,得地數六 。
太極數一加地數六,得天數七 。
天數七中的太極一再衍生出兩儀數二加原有的地數六,得地數八。
太極數一加地數八,得天數九。
天數九中的太極一再衍生出兩儀數二加原有的地數八,得地數十。
上述各數中,凡是雙數(包括天數中的雙數),都是由太極一衍生出來的,著些衍生出來的數之和為五十。這就是大(太)衍之數五十的來歷。
揭開了"太衍之數五十"的秘密,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不全用,因為五十有五中,有五個數代表太極,太極為混沌未開,萬物未生之時,所以不能用。太衍之數五十,是因為這五十個數是太極衍生出來的,代表天地已開,萬物已生,所以演天地之變,所賴者五十也。來歷
大衍之數五十,既天地十數中所藏雙數之和。其用四十有九,來源於古代曆法。 既以大衍之數五十為基數,對應五十個朔望月,只能選用其中四十九個朔望月用於編制曆法。這就是易傳中“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原因。
古人連續觀測五十個朔望月,歷時約1476天,平均每個朔望月約為29.5天。但編制月份不可以出現半天,古人不能採用一天跨倆月的曆法,不然會出現上午是一月,下午就進入二月了的情況。或者白天為一月,到了晚上就進入二月。所以古人可能選擇30天為一個月,1476天÷30天=49個月+少編的6天,並隱遁了1個朔望月。誤差約0.4%千分之四。這個精確度已經很了不起了。古人可能採用過這種曆法,因而得出:用大衍之數五十(個朔望月)編制曆法,只能組合出四十九個整天數的月份。只有這樣,才具有實際使用價值。
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少編了6天,古人豈能善罷甘休。於是繼續求索。如以29天為一個月:則51個月×29天=1479天,多編了3天。並虛出1個朔望月。誤差約0.2%千分之二。精確度進一步提高了。
繼續努力,交錯用之:以25個月編30天,以25個月編29天,交錯用之。則25個月×30天+25個月×29天=750天+725天=1475天,少編了1天。這種曆法的誤差為:(1/1476)×100%≈0.07%,一萬天誤差七天.這種精確度已令今人被感吃驚。古人可能最終採用了這種曆法。以30天為大月,以29天為小月,分出大小兩種月份,大月為陽,小月為陰,(“分而為二以象兩”的原意是指分出大小兩種月份。後來用於筮法時,是指將49策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在易理上可以理解為天地,而其原意是指大、小兩種月份)。
編制月份的問題解決了,如何編年呢?
古人通過觀測日影及季節枯榮,掌握了一個太陽回歸年大約對應12個朔望月。50個 朔望月可以編四個回歸年(“揲之一四”的原意:是指50個朔望月可以編四個回歸年, 當用於筮法時,是指將策數四個為一組的數。“以象四時”歷代易學家大多解釋為以象四季。非也!“四時”是指四年。)計48個月。餘2個月(一大一小)及少編的1天。將少編的1天加到餘下2個月中的小月中,(“歸奇”的原意:在餘下的日期中,30天一月為偶、29天一月為奇、少編的1天為奇。將奇數29和奇數1歸為30天一月。這是“歸奇”的原意。當用於筮法時,“歸奇於扐”是指經揲策之後,將余策歸集到一起。象徵編四個回歸年所餘下的日期,既閏月),則餘下2個月均含30天。這樣就幾乎消除了誤差。
編年的問題解決了。餘下的2個月應如何安排呢?
這是解決“掛一以象幾”的問題,一年有6個陽月×30天=180天,有6個陰月×29天=174天。合354天,比一個回歸年365天少11天。積三年約少33天,約一個月。故每三年插入一個閏月(一個閏月30天,這三年比公曆少3天)。“掛一以象三”的原意,既插入一個閏月彌補三年之中少記的一個月。古人總結出“掛一以象三”的曆法。“掛”既既“插”,“一”即“一閏月”,“象”即“對應”,“三”既“三年”。就是將餘下的閏月,每三年插入一個閏月。為什麼“掛一以象三”不直說“掛一對應三”呢?因為 “掛一以象三”是筮法描述,不是曆法記述。從曆法的推算中,總結和發明了筮法。反過來用筮法卜算世事,是以抽象求實象,故只能用“象徵”來描述。由於筮法起源於曆法,所以“筮法描述”必然藉助於曆法來進行象徵性說明。
三年一閏的周期確定了,閏月應安排在哪一年呢?很自然是安排在連續三年中的中間那一年比較合理(參閱“插值法”)如果安排在一頭,則另一頭偏差較大。
如圖:第一年(一歲)為12個月、第二年(二歲)為13個月(其中包含閏月30天)、第三年(三歲)為12個月、第四年(四歲)為12個月、第五年(五歲)為13個月(其中包含閏月30天)(“五歲再閏”的原意)。
這樣看來,用50個朔望月只能編制出四個曆法年,四個曆法年總計月數為四十九,故用大衍之數五十,對應朔望月編制曆法,只能採用四十九個月。
如果將五歲中的閏月安排在四歲中,由於前三歲加一閏已經比較精確了,而四歲一年獨加一閏,則導致整個四個曆法年偏差加大。豈不是前功盡棄。所以必須加在第五年里(五歲再閏)。所以編制四個曆法年,只能用49個月。而這49個月是依據50個朔望月推演出來的,如果只連續觀察四十九個朔望月,是無法推演出這個結果的。所以,雖然只用49數,但50這個數是不得不提的。由此看來,“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
有九。”虛一不用,並非真的不用。在曆法中,用於五歲再閏。在筮法演策中不用是因為四個曆法年中只有49月。所以“虛一”就是五歲中的閏月。
結論:採用大衍之數五十,對應朔望月數編制四個曆法年,只能組合出四十九個整天數月。這就是易傳中“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來歷。
團正大衍曆
在《乾坤譜》中,團正大衍曆,是以八年為一個編制周期。根據“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推導而來。
“大衍之數50+其用49=99(陰曆月)=8個回歸年。
團正大衍曆:三歲一閏,五歲二閏,八歲三閏。 陰曆年354天×8年+30天×3閏=2922天。
現 行 陽 歷:四年一閏,八年二閏。 陽曆年365天×8年+ 1天×2閏=2922天。
大衍數列
大衍數列,來源於《乾坤譜》中對易傳“大衍之數五十”的推論。
0、2、4、8、12、18、24、32、40、50------
通項式:
(n*n-1)÷2 (n為奇數)
n*n÷2 (n為偶數)
前n項和公式:
Sn = (n-1)(n+1)(2n+3)÷12 (n為奇數)
Sn = n(n+2)(2n-1)÷12 (n為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