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國風·陳風·東門之枌⑴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⑵。子仲之子⑶,婆娑其下⑷。
榖旦於差⑸,南方之原⑹。不績其麻⑺,市也婆娑⑻。
榖旦於逝⑼,越以鬷邁⑽。視爾如荍⑾,貽我握椒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枌(fén):木名。白榆。
⑵栩(xǔ):柞樹。
⑶子仲:陳國的姓氏。
⑷婆娑:舞蹈。
⑸榖(gǔ):良辰,好日子。差(chāi):選擇。
⑹南方之原:到南邊的原野去相會。
⑺績:把麻搓成線。
⑻市:集市。
⑼逝:往,趕。
⑽越以:作語助。鬷(zōng):會聚,聚集。邁:走,行。
⑾荍(qiáo):錦葵。草本植物,夏季開紫色或白色花。
⑿貽:贈送。握:一把。椒:花椒。
白話譯文
東門外的白榆樹綠蔭蔽日,宛丘上的柞樹林枝繁葉茂,子仲家豆蔻年華的小姑娘,在綠樹下跳起優美的舞蹈。
選下個好日子好呀好風飄,城南門外的廣場上真熱鬧。漂亮姑娘放下積麻的活計,在集市上跳起歡快的舞蹈。
聚會相親好日子就在今朝,少男越過人群擋住她的道。看你粉紅笑臉好像錦葵花,她贈我一捧紫紅的香花椒。
創作背景
《禮記·夏小正》說二月“綏多女士”。綏,《詩經·衛風·有狐》毛傳云:“綏綏,匹行貌。”二月中成雙結對的男女特別多,所以也有“懷春”一詞。這不僅僅反映出與季節變化相應的生理本能;更有意義的是,也反映出這個時節的文化習俗。《周禮·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禮記·月令·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高禖是古代仲春二月祭祀的唯一神祇。宋代羅泌《路史·後紀二》云:“以其(指女媧)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注引《風俗通》云:“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可見,高禖是婚姻神、生殖神。在祭祀生殖神的佳期里男女可以放開禁忌而自由戀愛乃至交合,因此這種時候情歌和樂舞便特別興盛。這種佳期以後逐漸成為民間的固定節日。
舉行狂歡有一定的地方,這也與祭祀儀式所要求的地點相關。祭祀中有廟祭和墓祭兩種。廟祭有一些相應的建築,如宮、台、京、觀、堂、廟等,《詩經》中的靈台、閟宮、上宮都是與上述祭祀狂歡相關的地方。墓祭則多在郊野曠原。溱洧、漢水、淇水等河邊曠野也都是與上述祭祀狂歡相關的地方。歷史上,燕之祖、齊之社稷、宋之桑木、楚之雲夢是遠比“南方之原”更為著名的祭祀狂歡地。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是以小伙子為第一人稱口吻寫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兒。開篇就交代了男女歡聚的場所:陳國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裡種著密密的白榆、柞樹。這既是地點實寫,也是交代春天勝景。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時光,美好的地點,一群美麗的人兒,做著美妙的事情:子仲家的姣好少女,跳著飄逸優美的舞蹈。春天來了,少男少女的春天來了,他們以曼妙的舞姿吸引著對方多情的目光。
這裡說的美妙的時光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特別時間“榖旦”。對這一辭彙的理解不僅可以幫助讀者順利解讀此詩,而且還有助於讀者了解久已隱去的古風及其原始含義,從而認識某些節慶的起源以及少數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節日及其節日風俗。同樣,詩的地點“南方之原”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場所。
“榖旦於差,南方之原。”“榖旦”,《毛傳》云:“榖,善也。”鄭箋云:“旦,明。於,日。差,擇也。朝日善明,日相擇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榖旦,猶言良辰也。”朱熹《詩集傳》云:“差擇善旦以會於南方之原。”“南方之原”,於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解曰:“謂南方高平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歡日。上古的祭祀狂歡日有多種。比如農耕社會中作為時歷標準並祈禱豐收的火把節、臘日節等遠古年節;祭祀生殖神並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節等各種祭祀日。不同主題的祭祀狂歡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歡內容,比如驅儺、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復自由性交等。據朱熹《詩集傳》,陳國“好樂巫覡歌舞之事”,陳國的古風可以說是保存得比較好的。因此就有這樣的“榖旦”。
前人曾經常指責所謂的“鄭衛之風”,認為它們“淫”。其實所謂的“淫”無非是指這些“風”熱情奔放,是男女歡歌狂舞的音樂。實際上,這又何止鄭風、衛風。陳風從詩文內容上看就是非常“淫”的。《漢書·地理志》說:“太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擊鼓於宛丘之上,婆娑於枌樹之下。有太姬歌舞遺風。”就此詩而言,其內容是關於男女情愛的,可以推斷,這一“榖旦”是用來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的祭祀狂歡日。
詩人所寫的“如荍”的女子就是第一章的“子仲之子”,也就是第二章“不績其麻,市也婆娑”的人,這人就是詩中主人公愛慕的對象。
這首詩寫得很美。在城東門外的白榆樹下,在宛丘的柞樹林邊。在某一美妙的好時光,小伙姑娘便去那裡幽會談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轉。幸福的愛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裡,姑娘美如荊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