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上篇、下篇。上篇探討國際因素對史達林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形成的影響,從七個方面分析了史達林時期所面臨的複雜的國際因素;下篇對史達林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分別對史達林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史達林與新經濟政策的終結、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史達林對資本主義的認識等思想進行闡述和分析。
作品目錄
上篇 | 下篇 |
---|
第一章 世界革命從高潮轉入低潮的影響 第二章 20世紀2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態度和行為對史達林的影響 第三章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蘇聯社會主義的優勢對照 第四章 新的世界戰爭陰雲籠罩的危機感 第五章 社會主義從一國走向多國的鼓舞 第六章 二戰後蘇聯國際地位的提升對史達林的影響 第七章 冷戰對峙的新格局對史達林的影響 | 第一章 “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評析 第二章 史達林與新經濟政策的終結 第三章 史達林的工業化理論與實踐 第四章 史達林的農業集體化理論與實踐 第五章 史達林對資本主義的認識 結語 |
創作背景
關於史達林的研究中假設的觀點頗有市場。有人認為,
列寧活著的話蘇聯可能是走另一條工業化的道路;有人認為,如果歷史選擇了
布哈林的模式就可以避免史達林模式所造成的弊病;也有人認為,如果選擇了布哈林的漸進式發展方案,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很可能早已在戰爭的炮火中歸於滅亡。關於史達林的研究與評價一直充滿爭議甚至根本對立。在當代中國理論界,對於史達林的認識,全盤否定的聲音占有相當比重。在肯定的評價中,有一些研究又存在全盤肯定的問題,一些研究側重於政治式的語言進行界定和評價,結論往往難以服人。在此背景下,《國際因素與史達林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認為,史達林時代有輝煌也有苦澀,史達林關於時代形勢的認識有正確也有失誤。人們應當反思和批判他的理論與實踐,但不應忽視時代對他的影響。史達林體制呈現出突出的既有優勢又有弊病的兩面性,這並非偶然。這種兩面性以及它的優勢和弊病,都深受時代和國情的影響,都根源於這種體制所處的特定時代和特定的國情,即帝國主義包圍的歷史時代和經濟文化落後的具體國情。時代主題的變遷轉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能對時代主題作出判斷和適應,但不能隨意創造或改變它們。人們把20世紀分為兩個時代,前半期被稱為戰爭與革命時代。因為在此期間,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兩次世界大戰,並引起了兩次世界革命高潮,而且世界經濟發展也處於相對停滯狀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還爆發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只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作為時代主題的和平與發展才代替了戰爭與革命。這時世界大戰已經停止,交戰國先後醫好了戰爭創傷。戰爭引起的世界性民族民主革命高潮,也隨著殖民主義體系走向崩潰而歸於平靜。這期間許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採用和平改良的方式進行統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一切變化使世界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下實現了人類歷史的大發展。
該書強調,人們必須從當時的歷史實際出發,來分析史達林體制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並研究兩者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相互轉化。這就是研究分析史達林體制的科學態度。只有採取這種態度,才能正確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才能使人們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規律。史達林並未趕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他的理論與實踐是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產物。資本主義的發展性危機,引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又引起了一系列革命。史達林領導蘇聯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戰爭和軍備的迫切需要,促使那種不惜一切代價迅速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意見占了上風,並形成了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形成了所有制單一、排斥市場機制、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這種體制儘管存在各種弊端,但它能在較短時間內依靠國家權威進行積累,迅速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在史達林的領導下,蘇聯曾經取得過轟動世界的成就。俄國這個歐洲最為落後的國家之一,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變成國民生產總值占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國民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但戰後蘇聯僅用幾年時間就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這與蘇聯的這種發展模式的優勢是分不開的。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反法西斯衛國戰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二戰後蘇聯對於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恢復經濟,初步建立工業基礎,也起過積極的歷史作用。在二戰後世界社會主義的凱歌行進的時期,蘇聯代表著現實社會主義的形象,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吸引力。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苑秀麗,現工作於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200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2005年在俄羅斯科學院訪學。主要從事列寧、史達林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