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簡介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承擔起黨中央賦予她的不同尋常的歷史使命,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堅持科研強院、人才強院、管理強院,在理論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交流以及黨的建設等方面全面推進,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搭建了中外馬克思主義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擴大了在國內外的影響,在堅持和發展、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方面做出了特殊貢獻。
研究院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
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馬克思主義理論
博士後流動站,招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等學科的碩士、博士、博士後和高級
訪問學者。
截止到2011年,共立項各類課題26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項,社科院重大課題8項,國情調研重大項目9項;出版專著76部、譯著18部、論文集27部、教材6種;發表論文1432篇、譯文82篇、研究報告128篇。創辦和組織了“北京思想家論壇”、“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全國馬克思主義青年論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智庫論壇”、“
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國際論壇、“中外馬克思主義學術報告會”、“馬克思主義系列研討會”等一系列學會、論壇、研討會。認真落實學術“引進來”、“走出去”的要求,不斷加強國際交往,組織人員到國外進行中短期學術訪問近百人次,先後接待來訪國際客人上百人次,已與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越南、古巴、尼泊爾、土耳其等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和共產黨、工人黨理論家有理論交流和人員來往。出版《
馬克思主義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摘》、《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年鑑》、《國際思想評論》等權威刊物,創辦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網網站,在宣傳、發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組織機構
研究院設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部等五個研究部,《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文摘》、《國際思想評論》英文國際季刊、《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學建設年鑑》等四個編輯部,以及信息網路室等業務機構。五個研究部共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室、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室、列寧史達林思想研究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室、毛澤東思想研究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室、黨建黨史研究室、科學無神論研究室、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室、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政治與國際戰略研究室、文化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室、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研究室、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室、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研究室、國外左翼思想研究室、國外共產黨理論研究室、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室等17個研究室。
專家團隊
院長
程恩富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成員,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辦公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點學科負責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兼全球學術團體——世界政治經濟學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會長等。
黨委書記、副院長
侯惠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中宣部“
四個一批”人才評審,國家社科基金評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哲學學部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系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重點學科負責人。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副院長
樊建新研究員:曾在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特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常務理事。2011年9月,調中國社科院馬研院工作,從事思想理論領域熱點問題及重大現實問題研究。
副院長
張祖英研究員:曾先後在清華大學、國家語委工作,任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宋明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全國婦聯理論宣講組專家。主要從事社會經濟統計學、管理學和高等教育管理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和參加多項科研課題。
科研平台
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部
研究部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室、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室、列寧史達林思想研究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截止到2011年,科研人員24名,其中:正高2名,副研究員8名,博士生導師1名,博士19名。
副主任:余斌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重點:在研重大、重點課題主要有:“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科學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研究” 、“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實踐研究”、“史達林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實踐研究”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重大問題研究”等。
馬克思中國化研究部
該部下設毛澤東思想研究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室、黨史黨建研究室、科學無神論研究室等4個研究室。截止到2011年,科研人員18名,其中:研究員4名,副研究員8名,博士生導師2名,博士12名。
部負責人:
金民卿研究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帶頭人:
趙智奎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建黨史、科學無神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範疇、原理、規律、歷史進程、思想體系、理論形態等。注重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進行實地調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對策研究。該部在研的中國社科院重大課題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及其規律性研究”、“社會主義運動基本問題研究”,在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道路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分配正義論”、“毛澤東民眾觀及其當代意義研究”。
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部
下設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室、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文化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室、政治與國際戰略研究室。截止到2011年,科研人員26名,其中:正高5人,副高6人,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1名,博士18人。
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和實踐創新,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當前主要研究課題:
(1)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和實踐創新研究,如“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的歷史發展和實踐運用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的實踐發展和理論創新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重大課題)等。(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發展研究,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社會主義改革”(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等。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新發展研究,如“轉型期投資和消費非均衡增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文化在制度變遷中的地位和作用”(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前確保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調研”(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重大項目)、“新世紀新階段如何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重點項目)等。(截止到2011年)
國際共產主義研究部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部下設三個研究室: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研究室、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室和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研究室。截止到2011年,科研人員17名,其中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3名,博士生導師一名,博士6名,在讀博士生3名。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研究室主任:龐曉明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室主任:潘金娥
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研究室主任:呂薇洲
研究方向及領域: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共運史基本問題研究;國際共運歷史經驗與教訓總結;共運史重大事件與人物研究;當代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研究。
當代世界資本主義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趨勢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理論思潮和發展模式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結構和工人運動研究;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研究。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尤其注重對現有社會主義國家即古巴、越南、寮國、朝鮮等國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國際共運部的發展特色、定位和目標: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結合的視角,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行縱向和橫向研究,為中央決策提供理論參考,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理論支持。推出一批能反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最新水平的、引起較大社會反響的研究成果;培養一支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深厚、學風嚴謹、外語過硬、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領域學有專長的科研隊伍;努力使本學科的研究水平、學術隊伍和科研手段現代化建設都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最終使本研究部成為國內國際共運研究的重要基地。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部
研究部負責人: 馮顏利 研究員
截止到2011年,共有18名研究人員。其中研究員3名,副研究員4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2名,博士17名,平均年齡36歲,是一支年輕化、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科研隊伍。
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國外已開發國家當代左翼思想的主要流派與主要代表人物研究;國外非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與代表人物研究。
下設機構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部下設三個研究室:國外左翼思想研究室、國外共產黨研究室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室。
1.國外左翼思想研究室主要研究領域:
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工人運動等當代國外各種左翼社會思潮的歷史、現狀、主要思想、理論觀點和實踐活動,並對當代各種左翼社會思潮進行跟蹤研究。
2. 國外共產黨研究室主要研究領域:
研究室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國外共產黨組織,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非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3)前蘇東地區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4)開發中國家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
3.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室主要研究領域
(1)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2)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與道路研究,注重對生態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3)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強調對新自由主義、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問題的研究;(4)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比較研究,關注對“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主要科研活動及成果
截止到2011年,主持的各類重點課題就有24項之多,主要有:“國外馬克思主義中的公正思想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與蘇聯演變”(國家社科基金);“蘇東劇變後西歐共產黨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國家社會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思潮認知狀況的調研”(國情調研重點項目);“中越馬克思主義創新研究”(院重大);“西歐資本主義政黨政治的危機與走向”(院重點);“俄羅斯腐敗問題研究”(福特基金項目);“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生態文明觀”(院重點);“全球化背景下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所重點);“國外左翼主要流派、主要有影響的人員研究(所重點);“戰後共產黨與社會黨的關係研究”(所重點);“蘇共20世紀二三十年代黨內鬥爭的內容和實質”(所重點);“烏克蘭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所重點);“西歐工人階級的現狀與發展前景”(所重點);“中西政治文明比較研究”(所重點);“馬克思主義中間階層理論與‘中產階級’理論的對立”(所重點);“蘇東劇變後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研究”(所重點);“社會黨國際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策略研究”(所重點)等。
截止到2011年,研究人員共發表各類論文近70餘篇,出版專著與譯著5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研究的新進展》(《人民日報》)、《世界社會主義:低谷中新潮湧動》(《馬克思主義研究》)、《低谷中的新潮迎來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契機》(《政治學研究》)、《邏輯哲學論的新哲學觀》(《自然辯證法研究》)、《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三個向度》(《哲學動態》)、《實現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中國改革報》)、《社會公正與科學發展觀》(《重慶社會科學》)、《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公平正義思想研究》(《學術動態》)、《當代公民社會對西歐主流政黨的衝擊與後果》(《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西歐多黨民主走向衰微》(《中央黨校思想理論內參》)、《歐美已開發國家共產黨論當前金融危機》(《紅旗文稿》)、《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替代選擇——國外共產黨關於當前金融危機的觀點綜述》(《馬克思主義研究)、《近年來俄羅斯社會主義思潮擷緝》(《思想理論導刊》)、《論蘇聯解體的主觀因素》(《國外社會科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與效率關係的反思》(《探索》);《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哈耶克社會公正思想》(《學術界》);《論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復興》(《馬克思主義研究》)、《1968年運動:想像的力量和錯覺》(《國外理論動態》)、《20世紀歐洲社會主義的啟示》(《國外社會科學前沿》);《生態殖民主義批判》(《馬克思主義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