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2007年11月9日至10日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和福建師範大學共同主辦。來至全國各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的近50位負責人以及福建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領導出席本屆論壇,200多名師生參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
- 首屆舉行時間:2007年11月9日至10日
- 師生人數:200多名
- 負責人:近50位
第一屆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第二屆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第三屆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第四屆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
第一屆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
論壇圍繞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展開了充分討論。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就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指導原則、學科發展狀況、在國內外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問題發表主題報告。他指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應該以“世情為鑑、國情為據、黨情為要,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面向現實,實現綜合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於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取得了豐富成果。從學術刊物、學術團體、學術活動、在民眾中的影響力等多個方面來看,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各國有不少的學者在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具有某種復興的跡象。福建師範大學校長李建平教授作了題為深入展開文本研究,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發言,深入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的迫切性、重要性,並提出了在北京建立馬克思恩格斯博物館的建議。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秦宣教授就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國際對話,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學派等問題闡釋自己的看法。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陳學明教授以我們應該從伯恩斯坦那裡吸取哪些教訓為題發言,指出發展馬克思主義應該注意吸取五個方面的具體教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劉思華教授就中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建立、上海社科院副書記童世駿教授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實踐、新理論,福建師範大學副校長汪征魯教授就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問題、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的馬艷院長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發表了演講。 參與論壇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挑戰。會議決定以後將每年舉行一次論壇,以加強各教學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創新、完善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
第二屆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
2008年 12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和廣西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在邕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屆論壇。 本屆論壇主題為“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30年”。論壇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們暢所欲言,分別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新探索、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與解放思想等多個視角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本屆論壇為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術平台,對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之間的溝通與了解,促進馬克思主義學科帶頭人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實施中國學術走出去的戰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實習生/陳帆 記者/周仕興)
第三屆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
2009年9月26-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和南京政治學院共同主辦的“新中國60年與馬克思主義——第三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政治學院政委文忠民首先致歡迎詞,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全立發表了講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南京政治學院院長蔣乾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趙劍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學明等作了主題發言。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政治學等理論學科教學與研究的60多位院長和專家學者,回顧和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偉大曆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從多學科、多視角深入探討了在實踐運用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碩成果。會議還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學科發展與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討。論壇結束時,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李建平作了總結髮言。現將論壇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一、新中國60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階段與主要成就 科學劃分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階段,有助於梳理研究脈絡,把握時代特徵,更深入地研究在實踐運用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關於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歷史進程問題,程恩富、胡樂明教授提出的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階段是一次較為成功的探索。他們認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經歷了1949-1965年的奠基起步、1966-1978年的僵化停滯、1978-1992年的復興發展和1993年至今的繁榮創新四個階段。奠基起步階段的最大特徵,是適應全國學習、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的需要,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和出版事業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教學機構和研究隊伍不斷發展,開始形成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在第二個階段,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作遭受嚴重挫折,馬克思主義理論被曲解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所謂的研究多是從馬恩列斯著作中為這一理論的合理性尋找依據和註解。在復興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出版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逐步拓展,研究成果影響深遠,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產生了積極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機構得以恢復和新建,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完善,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向縱深發展。這一階段,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在繁榮創新階段,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空前繁榮,基礎建設工程不斷推進,研究領域和研究主題不斷深化,研究成果與時俱進。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新中國的60年,是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60年;高度讚揚了在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和柱石性的理論支撐作用,是馬克思主義展示其科學性和生命力的60年。程恩富、胡樂明把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就概括為,充分發揮了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深化 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繁榮。新中國60年來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不斷審視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仍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河北師範大學法政學院院長張繼良認為,釐清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為此,需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程恩富、胡樂明的觀點具有積極的創新意義,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和後人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術思想和科學體系,是關於人生信仰和核心價值的社會思想和科學體系,是工人階級及其政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科學體系。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興茂認為馬克思主義體系有其自身的三個層次結構:即理念層次、制度層次和策略層次,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結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從策略層面開始,繼而進入制度層面,最後發展到理念層面,這一過程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性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南京政治學院訓練部何懷遠副部長提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總問題”的範疇來認識馬克思主義,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取向和基本立場的立足點。這一總問題展開為四個方面的問題,即資本主義社會病在何處?未來理想社會優在哪裡?實現理想社會路在何方?認識和改造現實世界應當具有怎樣的世界觀方法論?進一步可以概括為三大論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批判論、馬克思主義未來社會發展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主張不是純粹的哲學主張,而是研究了將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改造和建設成理想社會的制度體系和基本策略,富足、平等、自由、和諧是馬克思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建構的價值理想。南京政治學院韋定廣教授則將其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主題”,即對人類解放追求及其實現的論證,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本著“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始終孜孜以求、著力闡述的“大問題”,其思想體系的性質及本質特徵、科學性、生命力或當代價值等,也主要因此而獲得檢驗與證明,從而避免在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過程中存在的文化“誤讀”、文明“誤讀”和需要“誤讀”。正如趙劍英所言,尤其要注重馬克思主義批判功能與建設功能的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化”相互分離、相互割裂的不良狀態。程恩富、胡樂明提出,必須大幅度提高作為高端“軟實力”的學術思想影響力。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未來發展必須加大“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交流,努力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國際視野,大力構建全球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中國話語”,在展開與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全方位、實質性的學術對話的同時,積極地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社會科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確地介紹到世界各國,使之成為國際上最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理論思潮和學術前沿之一,不斷增強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出發,要始終堅持在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也需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的研究、創新和發展。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理論貢獻。張繼良對學界存在的用文明史觀取代唯物史觀表示了極大的擔憂。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楊楹的研究表明,“總結範式”成為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種新的學術取向,但總體上缺乏應有的價值審視,未能分領域、分層次、分主題地進行反思性總結與研究,未能從多視角、多維度、多層面協同展開,未能充分正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面臨的整體性理論貧困及“本本”與“現實問題”之兩難困境,需要從方法論高度加以克服與超越,如此才能在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基礎上,把握當代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真問題。 揭示現代經濟運動的規律,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的放矢地解決發展市場經濟中的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代化的目的。如何正確認識和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如何消解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巨大負面影響,化金融危機為戰略性機遇,提高駕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學者們所關注的問題。南京政治學院科研部部長趙學清鮮明地提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面臨的挑戰表現為理論與現實、理論與理論的雙重“悖論”:一重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悖論”;另一重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現實的矛盾。解決雙重“悖論”的出路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其關鍵在於對資本二重性的創新解讀,其主線是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剩餘價值的生產、實現和分配。南京政治學院張克難教授認為經濟危機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整個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內在弊病的全面反映。這是一種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在資本主義虛擬經濟的新階段上爆發的新型危機,其表現為金融產品過剩和物質產品過剩的危機相繼出現、互動作用的“雙過剩”危機。與現代西方主流經濟理論面對危機陷入集體失語相反,馬克思的理論對“雙過剩”危機具有強大的解讀力,需要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應對和防止危機。南京政治學院胡磊博士提出,市場經濟體制、社會基本矛盾和信用經濟擴張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生成的客觀基礎、制度根源和重要槓桿,經濟危機是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在巨觀經濟領域的充分展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矛盾在巨觀經濟領域的全面激化,“需求泡沫”破滅在巨觀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方興起則把馬克思的霸權興衰理論作為認識、應對、化解當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理論依據,認為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提供了一個百年難遇的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機遇。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江蘇省委黨校李炳炎教授認為,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指明了實現人的發展的根本途徑。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的發展等。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價值尺度。構建自主聯合勞動的新勞動經濟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新途徑。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對建立“人的發展經濟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取得非凡成就 在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和柱石性的理論支撐作用,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一個思想深刻、內容統一、結構嚴謹的有機整體和不斷開拓豐富的科學體系,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真諦。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學明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曆程的反思集中歸結為五個問題:能否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說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可否把這60年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完整的過程來認識?在這60年裡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是誰?這6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是什麼?這6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經驗教訓是什麼?這些問題引發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廣泛熱議。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向軍歸納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的歷史過程中,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不斷深化和拓展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南京政治學院曹雷副教授的觀點,即儘管新中國60年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30年,但作為一個整體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兩者是一脈相承的,前者是後者發展的基礎,後者是在繼承前者基礎上的發展,不能割裂和對立。誠如南京政治學院徐軍博士所言,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不僅指馬克思主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致性、穩定性和總體性,也包含了這一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總體傳承性和發展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南京政治學院李昆明教授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在當代中國的豐富發展,更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當代概括和科學揭示。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來實現其總的指導思想的價值,在具體實踐路徑上,西安交通大學王宏波教授認為,我國當前進行的改革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工程,社會工程理論和實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提供了方法論基礎,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豐富和深化。 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出發,交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成果。南京政治學院顧智明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歷史時代精神的精華,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體現了深邃的歷史意識和對當代人類生存處境的理性自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歷史性的社會主義事業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南京政治學院杜人淮、蔣偉翔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形成和發展,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論突破與實踐探索互動的過程,其源泉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及學說,實踐基礎在於改革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建設,同時借鑑和吸收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現代文明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不僅雄辯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真理屬性,而且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實踐拓展。在天津財經大學鄧小平經濟理論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林看來,執政黨領導中國人民在60年間成就的偉業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下實現了民族國家的獨立並夯實了其富強的根基。中國經濟理論的生成、探索和發展與新中國60年的曲折歷程息息相關。學界在探索中逐漸實現了從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學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轉向,後者只應揚棄前者而不應完全否棄之,進而確立以科學發展為核心理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福州大學蔡曉良副教授認為,“自由人聯合體”或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和最高理想,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當代中國社會組織指出了發展方向。當代中國社會組織發展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逐步邁向“自由人聯合體”為終極目標,以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共生共長的合作關係為現實目標。上述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問題、資源配置問題、權力運行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南京政治學院楊寧副教授的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圍繞新中國6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從執政回應能力角度探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分別從執政的現實規定性,即國情要求回應能力;執政的時代規定性,即世情要求回應能力;執政的價值規定性,即人民要求回應能力等三個方面,系統論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回應能力。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姜迎春副教授提出,藝術的商品化和文化的資本化必然導致文化成為資本的附庸,馬克思的文化批判全然不是這樣,馬克思的文化批判建立在經濟批判的基礎之上,它在解釋現實的基礎上,為我們指明了改變世界的歷史必然性和實現文化和諧的現實道路。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應當建立在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基礎上,否則,文化市場就會成為自發文化的樂園,以抽象人性論為思想基礎的文化產品就會大肆泛濫,我們在“全球文化風暴”面前就會失去自身的特色和前進的方向,新中國60年積澱的社會主義文化基礎就有被蠶食的危險。南京政治學院唐志龍教授認為,堅持以人為本的時代價值,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因為以人為本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堅守人民民眾的主體地位,拓展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價值尺度、價值取向和價值實踐。法治與社會主義結合的創新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湖北省行政學院黃金橋教授通過梳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得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治國方略在我國確立並付諸實踐的過程,就是法律權威在國家控制和社會治理中不斷被認知、重視及尊崇的過程。在根本大法領域,江蘇省委黨校余紅副教授指出,經過改造、“過渡”和改革等三個主要階段,我國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歷次《憲法》及其修正案規定了新中國生產關係不斷變革的成果,這是黨帶領人民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前行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蔣乾麟提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官兵,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軍隊理論武裝工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部隊、教育官兵,對於進一步打牢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礎,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這一觀點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同樣適用於地方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四、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新中國6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探索和努力,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在許多高校相繼成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為核心的整個學科體系趨於完善。程恩富、胡樂明提出,探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規律,合理設定學科目錄、學科邊界、學科結構、學科功能和學科體系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學科發展的努力方向。 張興茂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科學體系,而非片面地或者僅僅把馬克思主義局限於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是在強調其整體性的前提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李昆明認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學生、培養人才,是新中國60年來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經驗。“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肩負著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書育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構建全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歷史重任。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教學,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就是要拓展理論視野、深化理論認知、完善知識體系,實現理論體系向知識體系轉化;體現在教學模式上,就是要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最佳化教學過程,實現知識體系向學生的思想素質能力轉化。韋定廣認為,從加強學科建設角度考慮,需特別注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必須注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研究對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則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主要任務。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與研究需要解決三個基本問題:即如何重視經典作家著作的學習和閱讀,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認識;怎樣從社會理想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層面,把握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核心主題;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屬性及其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 此外,與會學者還就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傳播、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和軍事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婦女理論、列寧現代化思想、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載體創新、大黨與大國的發展之道、國慶紀念的社會功能等問題交換了看法,進行了研討,在某些領域達成了共識。
第四屆 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
第四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2010年4月在貴陽召開。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教授做《遵義會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報告。中央黨校嚴書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宇教授等近百位來自全國各地馬克思主義研究機構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專家們強調,繼承和發 揚遵義會議精神,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 專家們說,75年前召開的遵義會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有劃時代意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曲折走向順利、從艱辛探索走向逐步成熟的歷史關節點。遵義會議及其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真正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的革命建設和發展改革就能取得勝利;什麼時候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就必然會給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事業帶來損失。 專家們指出,今天對遵義會議的最好紀念,就是要堅持不懈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偉大旗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發展著的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不斷把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理論成果和學術成果,實現理論創新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化。 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問題,有學者指出,從邏輯進程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含三個邏輯遞進環節,即學習與堅持、結合與轉化、突破與創新,其結果是“兩化”,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和中國共產黨人創新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化”。從邏輯展開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民族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過程。關於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在包含兩方面的飛躍:馬克思主義要從思想家的理論體系轉化為社會大眾的集體意志,實現由思想家的個人思想向廣大民眾的集體思想的飛躍;廣大民眾要把馬克思主義深化到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當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向實踐的飛躍。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科建設問題,有學者認為,應該從總論、概論、歷史發展、基本內容、道路研究、世界歷史意義和國外研究現狀等方面展開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