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主義研究

蘇聯社會主義研究

《蘇聯社會主義研究》是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恩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社會主義研究
  • 作者:吳恩遠等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 978751613547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世界社會主義重大歷史與現實問題研究叢書:蘇聯社會主義研究》依據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重大歷史發展階段沿革,蒐集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和*資料,並加以評述,力圖科學總結蘇聯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教訓。十月革命是一場“世紀爭論”:列寧發動革命是否因為接受德國皇帝金錢?它應當姓“社”或者姓“資”,等等,從上個世紀之初直到今天,甚至有人認為十月革命是蘇聯解體原罪。《世界社會主義重大歷史與現實問題研究叢書:蘇聯社會主義研究》蒐集了國內外圍繞十月革命探討的*資料,證明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與中斷,當年曾經引起蘇共甚至國際共運內部一片譁然。那場爭論很快因新經濟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停息。今天人們卻為史達林是否應當取消新經濟政策爭得不亦樂乎。《世界社會主義重大歷史與現實問題研究叢書:蘇聯社會主義研究》認為,任何理論和實踐都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衡量這個問題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實踐。蘇共二十大召開五十餘年來,對它的研究又重新成為學界熱點。《世界社會主義重大歷史與現實問題研究叢書:蘇聯社會主義研究》蒐集的俄羅斯學者關於“秘密報告”如何出籠、蘇共二十大評價的*史料。想必會引起讀者興趣。戈巴契夫與蘇聯解體是國內外學者樂此不倦的爭辯話題。從法律的角度,總得落腳到究竟誰來承擔蘇聯解體責任。近俄羅斯一家法庭準備審判“導致蘇聯解體的責任人”。能夠成為被告主體的,只能是自然人或者法人代表。如果蘇聯解體的罪魁在於“制度”或者“模式”,它們怎么站在被告席?《世界社會主義重大歷史與現實問題研究叢書:蘇聯社會主義研究》圍繞此進行了探討。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布爾什維克的建黨活動與第二國際
一 布爾什維克建黨的歷史背景
(一)國際背景
(二)國內背景
二 布爾什維克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
(一)列寧揚棄了俄國根深蒂固的民粹主義思想
(二)同俄國黨內的孟什維主義進行不懈鬥爭
(三)與“經濟派”的鬥爭
(四)與合法馬克思主義的鬥爭
(五)與崩得派、無政府主義及“取消派”、“召回派”、 “造神派”的鬥爭
三 布爾什維克黨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
(一)“一國勝利論”的理論創新及實踐意義
(二)正確理解列寧主義的時代性
第二章 十月革命
一 十月革命發生的背景
(一)十月革命“陰謀”說
(二)十月革命“早產”說
(三)十月革命是符合歷史必然性的偉大事件
二 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一)十月革命對俄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十月革命的國際影響
第三章 新經濟政策
一 實施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一)新經濟政策是為應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危機而提出
(二)新經濟政策是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社會主義認識深化的結果
(三)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時間
二 如何理解列寧對“社會主義”看法的改變
(一)認為是列寧對社會主義認識全盤性、整體性的改變
(二)認為新經濟政策是一種策略,並非改變社會主義性質
(三)列寧對社會主義與商品貨幣、市場經濟關係認識的變化
三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
(一)新經濟政策是一種退卻、讓步和迂迴
(二)是以社會主義為理想的間接過渡
(三)應從多方面理解新經濟政策的實質
四 新經濟政策取消的原因
(一)是否由於體制原因而中止
(二)是否因意識形態爭論而中止
(三)是否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四)是否是以史達林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造成的
(五)新經濟政策中止是蘇俄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
第四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 爭論產生的背景及過程
(一)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等的爭論
(二)史達林與布哈林的爭論
二 爭論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 關於肅反擴大化
(一)肅反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肅反的人數
四 對蘇共二三十年代黨內鬥爭評價的不同觀點
(一)史達林運用權力達到目的
(二)史達林獲勝的合理性及體制的弊端
(三)史達林的社會主義方案更符合當時蘇聯國情
(四)俄羅斯學者的新認識
五 關於蘇共二三十年代黨內鬥爭的思考
(一)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評價歷史
(二)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理解歷史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觀點
(四)用實踐檢驗真理
第五章 工業化、農業集體化與社會現代化
一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制定
(一)推行工業化的背景——糧食收購危機
(二)國民經濟發展個五年計畫
二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一)農業集體化方針的制定
(二)推行全盤農業集體化
三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建設的開展
(一)五年計畫的執行情況
(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成就
(三)工業化中的問題
四 蘇聯的社會發展
(一)勞動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
(二)蘇聯的文化生活
(三)科學技術的發展
五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問題
(一)國家動員型社會體制的形成
(二)國家計畫經濟體制
(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和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傾向
第六章 赫魯雪夫與蘇共二十大
一 蘇共二十大召開的背景
(一)“非史達林化”進程
(二)貝利亞提出的改革方案
(三)赫魯雪夫與馬林科夫、貝利亞等人的鬥爭
二 秘密報告的形成過程
(一)報告的“赫魯雪夫痕跡”
(二)關於報告形成的爭論
(三)關於報告人人選的問題
(四)秘密報告的終文本形成非常晚
三 赫魯雪夫秘密報告的內容
(一)關於“列寧遺囑”
(二)關於“大清洗”
(三)關於衛國戰爭中史達林的錯誤
(四)赫魯雪夫報告與“非史達林化”進程
四 赫魯雪夫秘密報告的影響及其後果
(一)二十大及秘密報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二十大及秘密報告的消極影響
(三)國際共運的分裂
第七章 戈巴契夫及其改革評價
一 對戈巴契夫改革和蘇聯解體的總體看法
(一)俄羅斯各派如何看待戈巴契夫改革和蘇聯解體的關係
(二)西方政界與學者對戈巴契夫及其改革的看法
(三)中國學界與政界對戈巴契夫及其改革的看法
二 對戈巴契夫經濟體制改革的評價
(一)蘇聯經濟體制存在問題但並非不可以改變
(二)經濟改革失敗在於沒有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優先位置
(三)“加速發展戰略”的失誤
三 對戈巴契夫政治改革的評價
(一)“公開性”、“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導致社會動盪
(二)全盤否定蘇共歷史對蘇共喪失領導地位的影響
(三)幹部改革制度的失誤
(四)推行“民主社會主義”路線的惡果
四 對戈巴契夫軍事改革的評價
五 對戈巴契夫民族政策的評價
(一)民族離心傾向的形成
(二)忽視蘇聯潛在的民族危機
六 對戈巴契夫外交政策的評價
(一)西方政要與國內民眾的相悖評價
(二)西方的壓力是蘇聯瓦解的重要原因
(三)對戈巴契夫個人素養與品質的剖析
第八章 蘇共與外國政黨關係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政黨關係
(一)十月革命與歐洲革命的關係
(二)共產國際時期
二 戰後蘇共與外國政黨的關係
(一)戰後國際形勢與蘇共的對外政策總特徵
(二)關於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
(三)蘇共與東歐其他國家各政黨的關係
(四)關於蘇南關係
三 蘇共二十大後蘇共與其他國家政黨的關係
(一)對蘇共二十大路線的認識
(二)蘇共二十大對黨際關係的影響
(三)蘇共二十大以後的蘇共與西歐政黨的關係
參考文獻
學術索引

作者簡介

 吳恩遠,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導。國際俄國革命史委員會共同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名譽博士。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首席專家。北師大等校兼職教授。有《蘇聯史論》等專著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俄羅斯科學院《祖國歷史》、《莫斯科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耐普曼”、“蘇聯30年代大清洗人數考”論文百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