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藝術素養教育

2009年,教育部以重大攻關項目的形式批准立項《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研究》課題。

嘗試從理論歷史、現狀、比較實踐資源等方面先行探索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的規律,為進一步從國家層面深入開展國民藝術素養教育奠定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藝術素養教育
  • 時間:2009年
  • 主要是指:關於藝術的認知
  • 研究意義:有助於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項目介紹,核心概念,研究意義,

項目介紹

項目負責人滕守堯教授為南京師範大學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美育學博士點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兼任中華美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美育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中國藝術教育》雜誌主編。
專事中西美學比較、審美心理學、藝術教育等方向的研究,著有大量與本投標課題相關的著作和譯著等,近年來作為第一負責人承擔了國家教育部重點項目“藝術課程標準的研製、實驗與推廣”,以及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藝術教育教材開發等一系列課題。

核心概念

國民是指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根據不同年齡、身份、職業等可分為不同的群體。
藝術素養主要是指關於藝術的認知、體驗與創造等方面的素質和修養。
國民藝術素養是指國民關於藝術的認知、體驗與創造的素質和修養,它是當前國民綜合素養的一種。
國民的藝術素養主要包括:國民對藝術的興趣、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參與藝術的程度;國民所具有的基本藝術常識和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國民對藝術的欣賞體驗程度、對藝術的批評能力、藝術創作的能力等。
國民藝術素養教育是一門以藝術為媒介,追求審美取向和教育取向,以培養國民的藝術感知和體驗、創造和表現、評價與反思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活動。

研究意義

1. 有利於喚起全社會對我國國民藝術素養的關注和重視
藝術素養越來越成為當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可以說,沒有藝術素養的人是不完整的人。伴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快速發展,中外交流的不斷擴大,生活中圖像的日益豐富,高雅藝術與大眾藝術的界限不斷被打破,藝術正日益滲透到當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這些都改變著國民對藝術的態度,越來越多的國民有了追求藝術的要求和熱情,有了一定的體驗和創造藝術的經歷。可以說,當今中國人的藝術素養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國總體的國民藝術素養與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比如中國人參觀藝術博物館的人數和頻率遠不及西方已開發國家。由於城鄉差異的存在,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與藝術還有很大的距離。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國民的藝術素養狀況與時代的發展還不相適應,部分國民藝術素養的欠缺和低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影響了中國國民在世界的形象,也制約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研究意義正在於喚起國民對自身藝術素養的關注,通過有效地開展藝術素養教育,從而提升整體國民的藝術素養。
2.有助於提升我國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的整體水平,促進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國民藝術素養教育體系
國民藝術素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有效的國民藝術素養教育。我國有著非常優秀的藝術素養教育傳統,比如先秦的樂教理論和實踐。然而到了現當代,我國的藝術素養教育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功利化、技藝化的傾向。另外,整個社會對藝術素養教育還不夠重視,各種社會文化機構和設施還沒有充分發揮提升國民藝術素養的教育作用,家庭的藝術素養教育還存在一定的誤區。
相比而言,許多西方已開發國家都非常重視國民的藝術素養教育,他們不僅有比較豐富的理論研究,而且許多大中國小都在積極開展藝術素養的教育,全社會亦有著非常好的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的氛圍。如,已開發國家的各類藝術博物館的數量遠遠多於我們國家,而且這些博物館都採取各種政策和措施有效地開展對國民的藝術素養教育,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了對藝術的熱愛和尊重。同時家庭也在藝術素養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自2000年起,我國進行了第八次學校課程改革,其中新增了藝術課程,同時也從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等層面對傳統音樂、美術課程進行了改革,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的學校藝術素養教育。但經過幾年的試驗發現,這次課程改革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不僅要拓展和豐富現有的關於學校藝術素養教育的研究,而且要加大對社會、家庭藝術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積極借鑑西方好的藝術素養教育觀念和方法,從而構建一個系統而且可行的我國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的體系。這將有助於提升我國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的整體質量和實效,並形成全社會對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的重視。
3. 有助於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繁榮發展
和諧社會的建設是我國當前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人自身的和諧則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藝術素養教育正有助於人自身的和諧,因為“和”是藝術的重要特徵。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正是要消除各種對立衝突,實現各種異質的和諧統一。所以兩者又在“和”的層面可以得到溝通。
中國古代孔子所倡導的樂教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實現樂教的社會價值的。 “大樂與天地同和”,所以孔子認為樂可以激發、順暢、平和人的內心情感世界,由此樂可以發揮“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從而達到彼此的了解,增進相互的友善,建立和諧的社會人際關係。所以研究意義還在於:通過改革我國的國民藝術素養教育,豐富和調和人的情感體驗,提高整體國民的藝術素養,完善國民的文化素質結構,從而使社會群體和諧有序的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實現。
國民藝術素養教育與一個國家的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有著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重要關係。一方面凡是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較好的國家,國民的藝術素養就相對較高。反過來,國民藝術素養的提高又會進一步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文化事業和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社會的各種文化機構和設施日漸豐富,已經構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國民對藝術需求的不斷增加。由此可見,國民藝術素養的高低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本課題的研究正可以通過提高國民的藝術素養,直接推動我國文化消費的數量和質量,帶動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促進社會的文化機構,如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等的不斷完善,更好地發揮其對國民進行藝術素養教育的功能和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