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母

國母

國母(拼音:guó mǔ),將一個國家從覆滅的危機中挽救,參與一國之創建過程、推動一國之繁榮、提升一國的國際地位,作出突出貢獻,受到一國百姓的廣泛愛戴的女性,被稱之為國母。一國最高領導人的配偶一般被稱為第一夫人或者第一先生。國母和第一夫人是兩個概念。

古稱帝王之母為國母。孫中山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後被尊稱為國父;因其夫人宋慶齡享有的崇高聲譽和威望,亦被民間尊稱為國母。

在中國,國母指的是宋慶齡,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鬥,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讚譽和熱愛,並享有崇高的威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母
  • 拼音:guó mǔ
  • 古稱:太子的嫡母
  • 性質:特指,尤指帝制時期,現不可濫用
  • 釋義:一般指宋慶齡
  • 性別:女
來源,宋慶齡,各國國母,中國,日本,越南,琉球,

來源

魏書·張普惠傳》:“何為命之為國母,而不聽子服其親乎?”
後蜀 何光遠鑒誡錄·徐後事》:“後主性多狂率,不守宗祧,頻歲省方,政歸國母。”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昶與母至襄漢,復遣使齎詔賜茶藥,所賜詔不名,仍呼昶母為國母。”
三國演義》第三回:“讓(張讓)厲聲責進(何進)曰:‘董後何罪,妄以鴆死?國母喪葬,託疾不出!’”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二宰久知太叔為國母愛子,有嗣位之望,今日見他丰采昂昂,人才出眾,不敢違抗,且自應承。”

宋慶齡

孫中山去世後,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孫中山先生尊稱為國父,以表尊崇”。因而中國大陸部分人士尊稱其遺孀宋慶齡為“中華民國國母”[2]。在台灣,中華民國政府並未對中華民國國母有正式定論,民間則因宋慶齡後來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及中國共產黨被視作背叛中華民國[3],而其妹宋美齡因抗日時期赴美演說作出貢獻或者孫中山元配盧慕貞皆被稱作為“中華民國國母”。
宋慶齡曾經代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的職務,1981年5月,在她彌留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為至今唯一擁有“國家名譽主席”稱號的人士,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批准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宋慶齡被中共尊稱為“(宋)慶齡先生”、“孫夫人”;被周恩來譽為“國之瑰寶”(後江澤民正式題字;有同名紀錄片);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評價為“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戰士”。

國母

各國國母

中國

在古代的皇室中,通常現任君主的母親(不論親生與否),都能夠得到皇太后的封號,但皇太后未必是國母,國母也不一定能夠成為皇太后,如中國清朝乾隆的孝聖憲皇太后。同治光緒兩帝在位期間和前半,就出現過兩位皇太后並尊的情形,即著名的慈安慈禧兩太后。
慈禧太后以同治帝生母的身份成為皇太后,而慈安太后則是以先帝(鹹豐帝)皇后和同治帝嫡母的身分而成為皇太后,因此實質上的國母是慈禧而非正宮皇后的慈安。
後蜀北宋滅亡後,北宋太祖趙匡胤尊稱後蜀亡國之君孟昶李太后為國母。

日本

明治維新以前,今上天皇的生母能夠被稱為國母,至於天皇的養母或嫡母,則是被稱做準母
平安時代一條天皇生母藤原詮子,在出家後失去太后身份,但身為國母的藤原詮子獲得了與太上天皇相當的地位,稱女院。而至藤原詮子之後的歷代國母,幾乎都能夠得到女院的地位,但該女性則不一定是太后,甚至曾出現過非國母、準母,亦非皇族卻成為女院的破例出現。
明治維新後,女院制度廢止,國母、準母等稱號也一併取消。
日本主要的國母、準母一覽

越南

越南的國母是尊封非君主配偶但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皇族女性,如靈慈國母

琉球

琉球國的國母是指君主嫡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