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廖沙三歲時父親死於霍亂,母親帶著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這個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甚至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外祖父喜怒無常,脾氣暴躁,兇狠地毒打外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覺。外祖母對阿廖沙非常慈愛,給他講傳說、童話和民間故事,對一切生活壓力毫無怨言。母親被迫改嫁,幾年後患肺結核病去世。外祖父破產後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間,開始獨立謀生。 小說真實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難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俄國小市民階層庸俗自私、空虛無聊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同時又展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正直、淳樸、勤勞。書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小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童年
- 譯者:鄭海凌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772192
- 作者:高爾基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頁數:260頁
- 開本:32
- 品牌:灕江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他早年喪父,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1歲開始獨立謀生。不平凡的經歷、生活的磨鍊成了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他一生創作了許多部各種體裁的作品,我國讀者熟悉的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長篇小說《母親》,著名散文詩《海燕之歌》等。
鄭海凌,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比較文化與翻譯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作有《文學翻譯學》、《譯理淺說》,譯作有亞·格林的《踏浪女人》、《孤女奇遇》,果戈理的《死魂靈》等。曾獲得中國首屆文學翻譯彩虹獎和戈寶權文學翻譯獎。
文摘
母親半裸著身子,穿著一條紅裙子,跪在父親身旁,正在用那把小黑梳子給我父親梳頭,把父親那長長的柔軟的頭髮從前額梳到後腦勺。那把小黑梳子是我喜歡的東西,我常常用它鋸西瓜皮。母親給我父親梳頭的時候,嘴裡不停地嘮叨著,嗓音低沉、沙啞。她眼睛紅腫,仿佛融化了似的,大滴大滴的淚水從她那雙淺灰色的眼睛裡流下來。
外婆拉著我的手。她長得胖乎乎的,大腦袋,大眼睛,鼻子上皮肉鬆弛,令人發笑。外婆身子軟綿綿的,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人。這時她穿著一身黑衣裳,也在哭,但她的哭跟我母親不同,她總是伴隨著我母親哭,像唱歌似的,哭得很老練。她全身顫抖,使勁拉著我,要把我推到父親身邊去。我向後扭著身子,躲在外婆身後,不肯朝前去。我心裡害怕,同時又感到難為情。
我還從來沒見過大人哭。外婆一再對我說的話,我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去跟你爹爹告別,往後你就見不到他了,他死了,乖孩子,他不該死啊,他還不到年齡……”
我剛剛大病初癒,才能下床走路。我清楚地記得,在我生病期間,父親照料著我,他總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後來,他突然消失了,外婆接替父親來照料我。我外婆是個很古怪的人。
“你是從哪兒走來的?”我問外婆。
外婆回答說:
“從上頭來,從下面來,我不是走來的,是搭船來的!在水上可不能走路,傻瓜!”
她這話真可笑,簡直讓人莫名其妙。我家樓上住著一些留著大鬍子並且染了頭髮的波斯人,樓下的地下室里住著一個黃臉皮的加爾梅克族老頭,是個賣羊皮的小販。在樓梯的欄桿上可以玩滑滑梯,要是不當心摔倒了,就翻著跟頭滾下去,這一點我是再清楚不過了。這裡哪兒來的水呢?全是糊弄人,前言不搭後語的,真叫人好笑。
“為什麼說我是傻瓜?”
“因為你愛吵鬧。”外婆說,她臉上也帶著笑。
外婆說話語氣親切、快活,富有樂感。自從我第一天見到她,我們倆就成了好朋友,此刻,我多么希望她快點帶我離開這間小屋啊。
母親使我感到壓抑。她的淚水,她的號哭,都使我感到新奇,使我驚恐不安。我第一次看見她今天這個樣子。母親平日神色很嚴厲,很少說話。她個子很高,牛高馬大的,總是打扮得乾淨利索。母親的身體很結實,一雙強壯的大手有勁極了。可是現在,她似乎全身腫脹起來,頭髮蓬亂,衣衫不整,看上去令人難受,仿佛她的一切都亂了套。往日頭髮整整齊齊地盤在頭上,像戴了一頂油光鋥亮的大帽子,現在卻披散在赤裸的肩頭,滑落到臉上。她有一半頭髮編成一條辮子,不時擺來擺去,輕觸著父親那張沉睡的臉。我在房間裡站著,站了好長時間,但母親沒有理睬我,甚至沒有抬眼望我一下。她一直在給父親梳頭,不停地號哭,哽咽著,泣不成聲。
幾個穿黑衣服的鄉下人和一名巡警站在門口朝屋裡望了望,那巡警氣呼呼地喊道:
“快點抬走!”
窗戶上掛著一條深色的大披巾,代替了窗簾。披巾被風吹得鼓起來,恰如一張船帆。有一回,父親帶我乘小帆船遊玩,忽然,響起一聲霹雷。父親笑了。他用雙膝緊緊地夾住我,喊道:
“別怕,盧克,沒事兒!”
這時,母親忽然吃力地從地板上站起來,但立刻就坐下了,仰面躺下,頭髮披散在地板上。她那張慘白的臉變得鐵青,兩眼緊閉著,像父親那樣齜著牙,用嚇人的聲音說:
“快關上門……把阿列克賽抱出去!”
外婆連忙把我推開,跑到門口,喊道:
“親愛的街坊們,不要害怕,不要多管閒事,看在基督分上,快走開吧!這不是霍亂症,是女人臨產。老爺子們,行行好吧!”
我躲在箱子後面黑暗的角落裡,從這裡看得見母親躺在地板上,身子不停地彎曲著,哼哼呀呀地叫著,牙咬得吱吱響。外婆在她身邊爬來爬去,不停地安慰她,那聲音聽起來既親切又快活。P1-3
序言
高爾基和中國的關係也極密切。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他曾打算作為記者來中國,要從侵略者身上“剝下文明的假面具”。辛亥革命後,高爾基曾致信孫中山,信中說:“我們,俄國人,希望爭取到你們已經取得的成就。我們在精神上是兄弟,在志向上是同志。”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1月日軍侵略上海之後,高爾基在3月2日的蘇聯《訊息報》上發表《回響孫逸仙夫人的呼籲》(宋慶齡就日本侵華向世界進步人士發出呼籲),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高爾基病逝於1936年6月,可惜他沒有見到中國人民的勝利和崛起於東方的新中國。
高爾基是一個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作家,他在幼年就對事物特別敏感,關注人間的冷暖善惡。《童年》正是他的兒童時代生活的寫照。高爾基出身於俄國社會底層,3歲時隨父母去了俄國南方的阿斯特拉罕,在那裡染上了霍亂。他病癒後父親又染上這種可怕的流行病,一病不起。高爾基幼年失怙,由外公和外婆養育成人,只上過兩年學,11歲時便在社會上流浪謀生,憑著堅強的毅力讀書自學,24歲時以高爾基為筆名(高爾基原姓彼什科夫)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34歲被俄國科學院選為榮譽院士(因沙皇尼古拉二世干預未果)。
高爾基寫作《童年》時45歲(1913年),這時他已是著作等身、聞名全歐洲的大作家。《童年》雖不是他的主要作品,卻是他寫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之一。《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和高爾基的名字一起傳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讀書人家,尤其受到青少年的珍愛。1933年5月,鄒韜奮根據《童年》等三部曲和其他材料編譯了高爾基的傳記。魯迅曾稱讚這部書“是給中國青年的很好的贈品”。當年8月,魯迅收到廣西桂林市第三高級中學董永舒老師的信,他回答了這位青年教師關於創作的問題,並寄去一本高爾基的傳記。
《童年》在中國早有譯本流傳。這個新譯本於1995年翻譯出版,至今已印行20多萬冊。此次再版之際,感謝灕江出版社對譯者和譯本的重視,相信高爾基和他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會成為中國青少年永遠的知心朋友。
2005年8月28日於北京
名人推薦
——羅曼·羅蘭(法國作家)
編輯推薦
目錄
第一次挨打
小茨岡之死
火災中的外祖母
外祖父
家庭鬥爭
虛偽的宗教信徒
“好事情”
彼德大伯
母親回來了
父親的故事
母親再婚
走向人間
被棄於人間的天使——讀《童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