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是國務院於2010年04月28日發布,自2010年04月28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規。

基本介紹

  • 發布部門:國務院
  • 發布日期:2010年04月28日
  • 實施日期:2010年04月28日
  • 效力級別:國務院規範性檔案
  • 法規類別:文化綜合規定
  --2010年4月28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
文化部部長蔡武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受國務院委託,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請予審議。
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工作
目前,國際上對文化產業的定義、行業界定以及分類標準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歐盟、日本稱為“內容產業”,英國、新加坡等國稱為“創意產業”,美國稱為“娛樂業”或“著作權產業”,韓國稱為“文化產業”。我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將影視製作業、出版業、發行業、印刷複製業、廣告業、演藝業、娛樂業、文化會展業、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等列為九個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
近年來,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動文化建設理論創新,確立文化產業在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文化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性、針對性、實踐性的判斷和論述,在文化發展方向、目的、思路、戰略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念,提升了文化建設以及文化產業的作用和地位。黨的十六大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時指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黨的十七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做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發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並將“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今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要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開拓文化市場。今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深刻指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沒有先進文化的發展,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場主體
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2003年6月,黨中央召開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2005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部署,要求在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文化企業改革、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以及健全巨觀管理體制等。
目前,全國共有123家文化系統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其中2009年轉企改制的有69家,超過了過去六年的總和。2009年,中國東方歌舞團、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等四家文化部直屬事業單位轉企,起到了示範作用,推動了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向面上拓展。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單位轉企改制步伐加快,24家需轉制的電影製片廠已完成22家,29家需轉制的省級電影公司已完成26家。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等45家電視劇製作單位完成轉企改制。全國18萬家印刷單位和30家省級新華書店系統已全部轉制為企業,580家圖書出版社除保留事業體制的少數出版社外,其他將於今年年底前全部改制為企業,1069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或登記為企業法人。
同時,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為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2005年,文化部、財政部、原人事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2009年,文化部發布《關於促進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目前,在演出、娛樂、藝術品、網路文化、動漫遊戲、出版物發行、印刷複製等領域,基本實現了對國內非公有資本全方位、全過程開放。
(三)實施《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我國文化產業逆勢而上,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指出,要使文化產業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一個新增長點,要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優秀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於去年7月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誌著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精神,《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明確了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擴大文化消費、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擴大對外文化貿易等八項重點任務,提出了降低準入門檻、加大政府投入、落實稅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加強組織領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加強立法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條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發布實施,極大地提振了文化產業界應對金融危機、實現平穩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為文化產業在金融危機中逆勢而上、做強做大帶來了機遇。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00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布實施的第一個國家文化發展規劃。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有關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檔案,有關政策涉及國有文化資產管理、資產和土地處置、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員分流安置、財政稅收、法人登記、工商管理等方面。國務院所屬相關部門也單獨或聯合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檔案。
在財政支持方面,中央財政設立了“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全國有26個省(區、市)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省級財政投入約25億元。江蘇、上海、天津、陝西等10多個省市已經或正在抓緊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或投資公司。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籌備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在稅收優惠方面,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國家對出版業給予了降低增值稅稅率、出版物增值稅先征後退、縣以下新華書店免徵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動漫、電影企業也享受到了國家減免增值稅、營業稅等稅收優惠政策。
在金融支持方面,宣傳、財政、人民銀行、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分別與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了合作協定,為文化企業向銀行貸款創造便利條件。銀行業針對文化產業的金融創新不斷推出,招商銀行以票房收益為質押為電影《集結號》發放項目貸款5000萬元;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分行通過“聯貸聯保”,解決了深圳大芬油畫村內文化企業貸款抵押不足的問題;北京銀行、交通銀行北京分行對文化企業開闢貸款綠色通道,並推出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試點。證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鼓勵支持文化企業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充分利用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等多種渠道融資。目前,在A股主機板、創業板和H股上市的文化企業有18家。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新局面。
(一)文化產業快速增長,新興業態迅猛發展
據統計,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6個百分點,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2008年-2009年,面對金融危機的衝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優勢進一步凸顯,成為經濟寒冬中的一股暖流。2008年,全國文化部門藝術表演團體總收入80.3億元,比2007年增長16%。全國廣播影視創收收入1350.6億元,比2007年增長18%。2009年上半年,我國文化產業增速為17%,大大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的增速。2009年,國產故事片產量456部,城市影院票房收入62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新聞出版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日報年出版總量440億份,出版規模已連續9年位居世界首位;年出版圖書27.57萬種,總銷售額1456億元,出版品種與銷售總額位居世界第二位;印刷複製業總產值5746億元,位居世界第三位。總體看來,文化產業增長勢頭強勁,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上升、促進作用日益凸顯。
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路視頻、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公共視聽載體、數字出版、網路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2009年,全國卡通片創作生產數量322部17萬分鐘,比2008年增長31%。原創卡通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票房過億元,刷新了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紀錄;網路遊戲市場規模258億元,比2008年增長39.5%;數字出版總產值750億元,年增長50%以上;國產電紙書、電子閱讀器銷售量71.6萬台,承載圖書3000多萬冊,銷售總額超過25億元,網路視頻市場規模5.83億元,網路視頻用戶近2.4億戶。我國自主創新的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城市的主流的商業數字電影銀幕已達2000塊,農村電影數位化放映全面推廣。
(二)文化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亮點,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現在,不少地方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高於國民經濟的整體增長速度,成為提供就業機會的重要行業、產業結構最佳化的朝陽行業和經濟成長的支柱產業,為促進當地經濟成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做出了積極貢獻。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雲南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湖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4%上升到2008年的5.1%,文化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由2003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6.5%。雲南省200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3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8%。近五年來,深圳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以年均約20%的速度增長,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7%。
(三)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調動了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打破了計畫經濟體制下國辦文化的單一局面,形成了多門類、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生產和服務體系。截至2008年,全國共有各類文藝表演團體近萬家,演出經紀機構1305個,文化娛樂場所84356家,縣級廣播電視台1969座,地級以上電台257座、電視台277座,公共廣播節目2436套,公共電視節目3199套,各類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機構3343家,主流電影院線34條,院線內影院1545家,銀幕4097塊,報紙1943種,期刊9821種,圖書出版社580家,音像出版社378家,電子出版單位240家,出版物發行單位12萬家,印刷單位18萬家。隨著文化市場主體的日益增多,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數量更加豐富,質量不斷提升,人們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
(四)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2009年,我國境外商業演出團組數約為426個,演出場次16373場,實現演出收益約7685萬元。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4億美元左右,各類電視節目出口超過1萬小時,外銷金額共約5898萬美元。2009年1-11月,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94億美元,圖書著作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為2009年的3.4:1。成功舉辦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實現著作權輸出2417項。以天創國際演藝製作交流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為代表的文化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了國際競爭力。
(五)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持續升溫,文化產業集群不斷形成
我國是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厚,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潛力巨大。文化產業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湧進文化領域,文化產業成為社會資本追逐的新熱點。如以電子製造業和電子專業市場為主導產業的深圳華強集團,大規模投資文化產業,成為國內文化主題公園的新銳。化工企業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公司參與投資製作的全球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成為廣西文化旅遊的名片。以房地產開發為主導產業的大連萬達集團,文化產業已上升為企業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旗下的電影院線公司擁有400塊電影銀幕,2009年電影院線票房收入居全國第一。
隨著社會資本的大量進入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強,許多文化產業園區相繼建設和投入使用,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北京市已有文化產業集聚區21個,文化企業8000多家。上海市有文化產業園區75家,集聚了2500多家文化企業和2萬多名高層創意人才。江蘇省建成或在建的文化產業園區有60多家。文化部和北京市、天津市分別共建的中國動漫遊戲城和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正式啟動,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建設工程順利實施,新聞出版總署與上海市共同推進張江數字出版基地建設,與重慶市共同建設北部新區數字出版基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六)社會資本進入步伐加快,文化產業多元化投資格局開始形成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文化市場主體逐步壯大,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北方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目前,全國共有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近7000家,民營電視節目製作企業2800餘家,民營電影製片發行公司近400家,全國性民營出版物連鎖經營企業8家,民營出版物發行企業11萬個,中外合資、合作或外商投資書報刊發行企業40多家,印刷企業2500多家,期刊著作權合作50多家,中外圖書合作年均600多種。上海盛大網路發展有限公司、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華誼兄弟傳媒公司等一批民營文化企業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生力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三、當前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具體表現在:
(一)文化產業總量還不夠大、水平還不夠高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特別是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和閒暇時間的增多,人民民眾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更加多樣化。相比之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需矛盾和“結構性短缺”突出,“有效供給”相對不足,與人民民眾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儘管國際社會尚未形成統一的文化產業劃分標準,各國文化產業的統計口徑還不一致,但也可以看出,我國文化產業總量還不夠大、水平還不夠高,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相對較小,對經濟結構的調整作用發揮不夠,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及影響遠遠低於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文化產業要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還有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推進。
(二)文化產業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幹企業和知名品牌
由於起步較晚和文化領域條塊分割、市場壁壘等原因,我國的文化企業“軟小散濫”問題比較突出,規模普遍偏小,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布局不均衡,大規模、高水平、產業鏈完整的龍頭企業少,缺少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和骨幹企業。文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高、核心競爭力不足,智慧財產權的作用發揮不充分,企業的創意、研發、製作水平較低,內涵深刻、風格獨特、形式新穎、技術先進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較少,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投入、人才保障不完善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從總體上看還不夠完善。文化立法比較薄弱,文化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法制保障,產業政策還需進一步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文化產業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體制性、政策性障礙,產業規劃不明晰,行業管理不規範,特別是對網路文化等新興業態的管理仍然依賴傳統的管理經驗和模式。盜版侵權問題仍比較突出,智慧財產權保護有待加強。
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對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薄弱。
文化產業的創意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術開發人才、市場行銷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經營的複合型高級人才短缺,人才培養和激勵保障機制有待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剛剛起步,統計指標體系還在完善,統計工作尚未全面覆蓋從事文化產業的所有單位和個人。現代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愈加緊密,但傳統文化產業利用新技術的動力不強、活力不足。文化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比較滯後,影響了產業發展水平提升和規模擴大。
(四)文化貿易逆差仍然較大,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
近年來,雖然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數量有所增長,但文化貿易逆差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渠道比較狹窄,出口價格遠遠低於進口的同類產品,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傳播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升。以演藝產品為例,我國引進和派出的文藝演出每場收入比約為10:1,我國全部海外商業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億美元,不及國外一個著名馬戲團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五)盲目發展的苗頭一定程度存在,規劃、引導和調控有待進一步加強
目前,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熱情高漲,競相上馬大型文化產業項目,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遍布各地,各種資本也紛紛湧入文化產業。這一方面體現了各界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預期,也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對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盲目發展、資源浪費、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已經出現,需要引起重視。如全國有幾十個城市已開工或準備建設大型動漫主題公園或文化主題公園;不少風景區都擬上馬大型實景演出;有的文化產業項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產開發。這些勢頭如不及時加以規劃、引導和調控,很可能影響到文化產業的科學發展。
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工作計畫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總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將文化產業發展融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全局,貫徹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產業結構,培育市場主體,推進產業創新,擴大文化消費,實現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弘揚,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文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更加健全,文化市場秩序更加規範,文化產業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備;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明顯提高,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一)全面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研究制定“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認真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積極進行文化產業的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鞏固文化產業逆勢上揚的良好態勢,做到結構好、布局好、效益好、可持續,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相關的考核、評價和責任制度,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衡量發展質量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將文化產業發展融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全局,以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對《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執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推動重大計畫、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如期完成。認真總結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國家“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研究制定“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高規劃的指導性、操作性、約束性。指導、推動各地做好本地區文化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二)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產業微觀活力
以轉企改制、重塑市場主體為中心環節,加快推進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和兼併重組,加快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單位和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抓好廣播電視節目制播分離改革。通過把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規範的文化企業,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微觀基礎。著力培育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聯合或兼併重組,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鼓勵多種類型、多種所有制文化企業的協調發展,落實國家關於非公有資本、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有關規定,積極吸收社會資本進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演藝娛樂、動漫、印刷、出版物分銷等領域,逐步實現以股份制企業為主體、國有企業為骨幹、民營企業為依託,互為補充、充滿生機的文化產業格局。
(三)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與管理,發揮重大項目帶動作用
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的統籌規劃,堅持標準、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設。有選擇地建立和完善若干個集創意研發、產業孵化、產品交易、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示範園區,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信息、交易、展示平台,為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創新能力。對符合規劃的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建設一批提供研發設計、信息諮詢、生產製作、合作交流等服務的公共服務平台。
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以演藝娛樂、影視製作、出版發行、文化會展、網路文化、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快組織實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長性好、具有先導性、示範性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推進中國動漫遊戲城、國家中影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工程二期、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產業項目。
(四)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增強產業發展後勁
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跨區域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大幅增加中央財政“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不斷加大支持力度。落實人民銀行等九部門《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開發適合文化產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加大有效信貸投放,完善授信模式,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利率,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擴大文化企業的直接融資規模,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的對接,建立和完善文化資產評估體系,發揮好文化產權交易所作用。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中央財政注資引導,吸收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認購,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推動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
(五)加強各項基礎性工作,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加快文化產業立法進程,著手起草《文化產業促進法》,推動儘快出台《電影產業促進法》,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快完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制定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加快推動文化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要求的巨觀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對新興文化業態的管理體制。整合行政和執法資源,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提高管理能力,加大“掃黃打非”和著作權執法工作力度,依法查處和制裁破壞文化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淨化文化市場,維護誠信、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充分發揮駐外使領館文化處(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駐外文化機構作用,積極協助文化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構建通往國際市場的平台和渠道。
培養文化產業人才,著力加強領軍人物和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培養懂文化、善創意、會經營的高端複合型人才和各類操作型、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完善文化產業人才職稱評定製度,完善公平競爭和分配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吸引財經、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優秀人才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注重海外文化創意、研發、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指導組建全國性、區域性文化產業行業組織,發揮好行業組織作用。
(六)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
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在演藝、影視、圖書等領域,大力發展統一配送和連鎖經營,培育一批輻射力強的全國性和區域性文化產品流通企業,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減少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發展文藝演出院線,覆蓋主要城市演出場所,支持全國文化票務網路建設。推進有線電視網路整合,組建國家級有線電視網路公司。推進電影院線跨地區整合以及數字影院的建設和改造。支持國有出版發行企業跨地區兼併重組,扶持農村出版物市場和連鎖網點建設,建立貫通城鄉的新聞出版產業流通網路。發展文化中介機構。
(七)擴大文化消費,拉動文化內需
不斷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娛樂、休閒的新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強原創,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完善流通網路,擴大傳播覆蓋,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支持建設和改造電影院、劇院等文化消費的基礎設施,為文化消費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引導個性化、時尚化、品牌化消費,促進節假日和會展的文化消費。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融合發展,以文化提升旅遊,以旅遊傳播文化。促進文化與商貿、通信、會展、教育培訓、健身、休閒等行業相結合,促進服務性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平面設計、外觀設計等藝術創意和設計產業,推動在輕工、紡織等製造業中進一步融入文化元素,提高製造業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效果,促進文化創意衍生品生產,擴大和帶動家具、家電、家紡、家飾等消費。
(八)加強科技支撐,推動文化產業升級
充分發揮科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運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促進文化創意、動漫、數字立體電影、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發展。發展網路文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開發移動文化信息服務、數字娛樂產品等業務,為各種便攜顯示終端提供內容服務。加快廣播電視數位化和電影放映數位化進程。提高信息化水平,制定和完善網路標準,推動信息技術創新和套用,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推進寬頻通信網、數位電視網、下一代網際網路三網融合。發展紙質有聲讀物、電子書、手機報和網路出版物等新興新聞出版業態,發展高新技術印刷。加強核心技術研發,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演藝、娛樂、電影等設施和技術。
(九)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落實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優惠政策,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支持。大力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雜技、展覽、廣播影視、出版物、動漫遊戲等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打造一批國際知名文化品牌。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實體、設立分支機構,實現文化企業在境外的落地經營。辦好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重點文化會展,支持文化企業參加境外藝術節、影視展、圖書展等國際文化展會和活動。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文化建設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兩翼齊飛的思路。文化事業發展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基層為重點,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針,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現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以保障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產業發展則必須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提高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努力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多元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體現了對文化建設的關心和支持,必將有力地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我們將認真研究和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同志和各位委員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工作,努力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