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製劑

常用的固體劑型有散劑顆粒劑片劑膠囊劑滴丸劑膜劑等,在藥物製劑中約占70 %。固體製劑的共同特點是與液體製劑相比,物理、化學穩定性好,生產製造成本較低,服用與攜帶方便;製備過程的前處理經歷相同的單元操作,以保證藥物的均勻混合與準確劑量,而且劑型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藥物在體內首先溶解後才能透過生理膜、被吸收入血液循環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固體製劑
製備工藝,體內吸收路徑,方程,

製備工藝

在固體劑型的製備過程中,首先將藥物進行粉碎過篩後才能加工成各種劑型。如與其他組分均勻混合後直接分裝,可獲得散劑;如將混合均勻的物料進行造粒、乾燥後分裝,即可得到顆粒劑;如將製備的顆粒壓縮成形,可製備成片劑;如將混合的粉末或顆粒分裝入膠囊中,可製備成膠囊劑等。對於固體製劑來說物料的混合度、流動性、充填性顯得非常重要,如粉碎、過篩、混合是保證藥物的含量均勻度的主要單元操作,幾乎所有的固體製劑都要經歷。固體物料的良好流動性、充填性可以保證產品的準確劑量,制粒或助流劑的加入是改善流動性、充填性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用如下圖示表示
藥物→粉碎→過篩→混合→造粒→壓片
散劑 顆粒劑 片劑

體內吸收路徑

固體製劑共同的吸收路徑是將固體製劑口服給藥後,須經過藥物的溶解過程,才能經胃腸道上皮細胞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而發揮其治療作用。特別是對一些難溶性藥物來說,藥物的溶出過程將成為藥物吸收的限速過程。若溶出速度小,吸收慢,則血藥濃度就難以達到治療的有效濃度。在這裡比較一下各種劑型在口服後的吸收路徑.
劑 型
崩解或分散溶解過程吸收
片 劑
○○○
膠囊劑○○○
顆粒劑×○○
散 劑
×○○
混懸劑×○○
溶液劑××○
註:○--需要此過程;×--不需要此過程
如片劑和膠囊劑口服後首先崩解成細顆粒狀,然後藥物分子從顆粒中溶出,藥物通過胃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顆粒劑或散劑口服後沒有崩解過程,迅速分散後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因此藥物的溶出、吸收和奏效較快。混懸劑的顆粒較小,因此藥物的溶解與吸收過程更快,而溶液劑口服後沒有崩解與溶解過程,藥物可直接被吸收入血液循環當中,從而使藥物的起效時間更短。口服製劑吸收的快慢順序一般是:溶液劑>混懸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片劑>丸劑。
固體製劑在體內首先分散成細顆粒是提高溶解速度,以加快吸收速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方程

對於多數固體劑型來說,藥物的溶出速度直接影響藥物的吸收速度。假設固體表面藥物的濃度為飽和濃度CS, 溶液主體中藥物的濃度為C, 藥物從固體表面通過邊界層擴散進入溶液主體,此時藥物的溶出速度(dC/dt)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
dC/dt = k S(Cs-C) (4-1)
K= D/Vδ (4-2)
式中,K─ 溶出速藥物的擴散度常數;D-係數;δ-擴散邊界層厚;V-溶出介質的量;S─溶出界面積。
在漏槽條件下,C→0:
dC/dt = K S Cs (4-3)
Noyes-Whitney方程解釋影響藥物溶出速率的諸因素,表明藥物從固體劑型中的溶出速度與溶出速度常數K、藥物粒子的表面積S、藥物的溶解度Cs成正比。故可採取以下措施來加以改善藥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大藥物的溶出面積--通過粉碎減小粒徑,崩解等措施;②增大溶解速度常數--加強攪拌,以減少藥物擴散邊界層厚度或提高藥物的擴散係數;③提高藥物的溶解度--提高溫度,改變晶型,製成固體分散物等。
對於固體製劑在體內的吸收,提高溶出速度的有效方法是增大藥物的溶出表面積或提高藥物的溶解度。粉碎技術、藥物的固體分散技術、藥物的包合技術等可以有效地提高藥物的溶解度或溶出表面積。圖4-2表示氯黴素顆粒大小對體內吸收以及血藥濃度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