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是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志林。
《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是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志林。
《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是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志林。內容簡介 本書憑藉語言分析和案例研究的雙重方法,立足於重要經典文獻和當前研究現狀,獨創性地提出了因果關係、因果描述、決定論描述、機率描述、因果律、因果式自然律、因果解釋等一系列新的定義,有根有據地對許多流行觀點提出了有趣的...
休謨一直以”學者”自居,所謂的學者就是學習的人,但是他所學的是一般性的東西,不是學術性的專業研究,也不是狹隘而好賣弄的紳士的博學。所以休謨在各個學科之間往來穿梭,自由翱翔。當他的家人以為他在讀法律教科書時,實際上,他不僅讀著西塞羅,也在讀維吉爾。他為所有一般性、原理性或根源性的問題激動著,...
後者主要是因果關係似乎能夠推溯到人們感官以外,並把人們看不見觸不到的存在和對象報告給人們,它構成了知識的大部分內容即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的基礎。在休謨看來,雖然人們無法確知感覺的來源、實體和上帝的存在以及因果必然性的真實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必然走向徹底的懷疑論。他對這些問題的置疑之目的只是免除...
休謨問題 《人類理解研究》是休謨的哲學代表作。休謨在書中闡述了他的基本哲學思想。提出了哲學史上的“休謨問題”。休謨問題涉及的是“關於事實與實際存在的推理”的問題,特別是關於因果聯繫的問題。這一問題通常亦稱“歸納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於事實、實際情況的推理的可靠性問題,另一是其必要性的問題...
第一章 休謨問題與因果推理 第一節 休謨問題及其論證 1.“休謨問題”概要 2.對因果推理的質疑 3.信念及其推移 4.觀念的聯結原則 第二節 休謨關於因果推理的條件 1.因果推理的附加條件 2.附加條件的內涵 第三節 密爾的因果理論 1.關於普遍因果律的辯護 2.因果關係的定義 3.排除歸納法:五種實驗...
他說,他對此的想法是:運用對話的方式,使得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充分陳述自己的觀點,並相互進行駁難,這有助於人們認識,並避免或克服一些“流行的錯誤”。《對話錄》中的對話人有三位:克里安提斯、狄美亞和斐羅。他們分別代表了宇宙設計論者、天啟論者和休謨本人的觀點。在對話中,休謨的代言人...
一本書讀通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為什麼只能相信那些依據我們觀察所得到的的知識?圖書目錄 序 1 奠定哲學大師地位的觀念論 探索觀念的一生 觀念論 2 因果關係與信念 因果關係 信念 經驗主義與懷疑主義 3 關於物質世界與自我的信念 我們為什麼相信對象存在?我們是如何獲得自我觀念的?虛構與休謨的懷疑主義 4 ...
二、對印象與觀念學說的基本評價//153 第三節對抽象觀念學說的反對//164 第四節對應性原則的運用//175 一、近代哲學圍繞實體問題和運動的本原問題所開展的不同觀 點的爭論//176 二、休謨運用其印象與觀念的對應性原則對爭論問題的解決//187 三、對休謨的反對活動的基本評價//196 第四章.關於因果性和必然性...
第二章 因果關係和常識 第一節 不同的因果概念 第二節 原因和效果:中心概念 第三節 因果關係和說明 第四節 因果性的泛化 第五節 人際互動:理由和原因 第六節 機會 第三章 因果關係和責任 第一節 法律和道德中的責任 第二節 追尋結果 第四章 法律理論中的因果關係 第一節 各種不同的因果性問題 第二...
在賦稅、利息等問題的論述也富有特色,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表現了一定的理論勇氣。 1、貨幣論 在《論貨幣》一文中,休謨著重闡述了貨幣數量理論。他認為,貨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只是一種代表勞動和商品的象徵,一種評價和估計勞動和商品的方法。貨幣與勞動和商品的關係,也不過是一種數量關係,一切東西的價格取決於商品與...
應當清楚佛陀容許他的僧侶在行動及思想上的自由,但這並不一定要引申出自由意志這種概念。因果決定論就是佛教徒的中心教條。這就是佛教用語中所謂緣起,是業理論的一部分。佛教徒是自由意志論者還是決定論者。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似乎無論如何回答都是正確的。一方面,佛教徒當然是自由意志論者,所謂惡有惡報...
傳統的因果概念企圖解釋世界,所以陷入“形上學”,只有函式關係才是對經驗事實的描述。所以,他提出用函式關係代替因果概念。內容 函式關係論 在理論上,馬赫對因果性所採取的態度與休謨、康德是一致的,即把事物的客觀因果聯繫看作是人們主觀之內的產物。他說:“除了邏輯的必然性,任何其他的必然性。例如物理的必然...
休謨對因果概念和本體概念的批判,導致了後來的實證主義者完全拋棄實在論的形上學,否認存在任何先天的認識對象,放棄對科學中的必然因果性的追求,主張對知識採取機率論的立場。可以說,從19世紀初開始復興的整個實證主義哲學思潮,都是沿著休謨的懷疑和批判的思路展開的。當然,實證主義在19世紀歐洲的復興還與當時的...
總之,休謨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以懷疑方法的結論——不可知論,喚醒了人們對形上學獨斷論的質疑,喚醒了人們對上帝觀念的質疑。休謨還通過對“不可知存在”的界定,把人的知識限定在經驗活動範圍內,反對傳統哲學特別是唯理論哲學無限膨脹人類理智慧型力的錯誤觀點。休謨還要求用實驗推理的方法研究精神科學領域中的問題,...
《反本質主義與知識問題——維根斯坦後期哲學的擴展研究》(與陳少明合著)、《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技術解釋研究》(與張華夏合著)。主編 擔任主編出版的叢書和文集有:《自由交談》叢書(6本)、《中國科學哲學論叢》(5本)、《當代學術視野叢書》(5本)、《系統觀念與哲學探索》、《科學·哲學·文化》...
十九、概念 二十、概念與行為 二十一、範疇 二十二、設準與行為 二十三、範疇的內界轉向 二十四、心的問題 二十五、感相 二十六、時間與空間 二十七、因果律與函式論 二十八、休謨論因果關係與他的經驗論 二十九、新實在論的關係說與知識思想 三十、實在論、批判的實在論與意象論 三十一、關於外界實在的問題 第二章...
第二節 康德的因果觀 一 康德對休謨因果觀的繼承與改造 二 康德因果性論證的重構 三 普遍因果律的特點 第三節 回應重要質疑 一 回應同時因果關係的挑戰 二 回應叔本華的質疑 三 由叔本華的質疑引發的問題 第二章 自由概念 第一節 理論自由和實踐自由 一 比較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利用相似、相反和接近關係的觀念有助回憶,此為聯想三定律的最早發現。近代J.洛克首先提出“聯想”一詞,認為習慣是使觀念聯合的一種力量,此為現代心理學聯想律中頻因律(多次律)的開端。休謨除肯定聯想有相似律和時空接近律外,又提出因果律,即由一種事物觀念想到與它有因果關係的另一種事物觀念...
人們之所以會在思維中產生因果必然性的觀念是因為思維的慣性和想像。自然科學命題一般是通過以因果關係為基礎的歸納方法論而得出的,這使得自然科學命題不具備必然性。休謨的這一論述對歸納的合理性產生了巨大衝擊,所以人們有時直接將歸納合理性問題稱為“休謨問題”。自從“休謨問題”產生以來,許多學者都對這一問題...
根據休謨的觀點,我們是在經歷成對事件的過程中提出“因果”聯想假設的,如一個檯球擊中另一個。聯想主義可上溯到柏拉圖。他認為,在時間上同時發生的事件傾向於在心靈中被聯繫起來,產生聯想。亞里士多德則根據對自己的回憶的研究,提出了三條聯想律,即相似律、對比律和接近律。聯想主義通過17到19世紀的英國哲學家...
藉由本學期知識論課程的教授機會,希望能夠專門只針對康德知識論的某個概念部分,來做討論。希望透過對其中關於「先天」的判斷的「先驗法」,這個開啟康德哲學的問題,做簡略的補充,能夠讓學生們了解康得學哲的進路,並且可以更快速地進入康德知識論哲學的殿堂。所以本論文,將就以下幾部分做探究:一、如何康德的哲學...
06 貝克萊:物是觀念的集合 305 07 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 309 08 貝克萊:物質怎么成了虛無 313 09 貝克萊:肯定精神實體——心靈 317 10 貝克萊:肯定精神實體——上帝 320 11 休謨:知覺是什麼 323 12 休謨:物質、精神和上帝都是不可知的 327 13 休謨:任何事物都有原因嗎 332 14 休謨:因果關係真的...
唯理論者注重玄學問題的研究。經驗論者和唯理論者從兩個相反的角度去求得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經驗論者重感覺中個別的東西,重多樣性,其思想源於中世紀的唯名論;唯理論者重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統一性,其思想源於中世紀的實在論。經驗論的代表人物是培根、T.霍布斯、J.洛克、G.巴克萊和D.休謨,唯理論的代表人物是R...
蘇格蘭學派強調許多問題的認識可以憑常識,批判貝克萊的唯心主義和休謨的懷疑論。他們強調心的主動性,認為習慣、經驗都是外加的原因,是被動的。 代表人物雷德(又譯黎德)認為,巴克萊和休謨的錯誤根源於笛卡爾和洛克的“觀念理論”。這種理論把心中的觀念當作知識的唯一直接的對象,同時又宣稱觀念能把它代表的對象...
知識論 第十節 真理觀 第十一節 上帝 第十二節 政治哲學 第四章 貝克萊哲學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存在就是被感知 第三節 精神存在 第四節 上帝存在 第五節 物質不存在 第六節 語言哲學 第五章 休謨哲學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人性論 第三節 印象與觀念 第四節 觀念問的聯繫 第五節 因果...
休謨認為,由因果推理獲得的知識構成了人類生活所依賴的絕大部分知識,但這些知識都是不可靠的,“是”不能推導出“應該”。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休謨問題”。“休謨問題”導致了他徹底的懷疑主義,直接引發了康德對“先天綜合批判何以可能”的探討,不啻於認識論上的一場地震,在哲學史上意義重大。圖書目錄 一、...
4.4.2 概念化的問題 4.5 一個解決方案 4.5.1 裁剪認識顯現 4.5.2 一個服從於親知關係的現象概念說明 4.5.3 維根斯坦的“私人性”反駁 4.5.4 威廉姆森的自發光性反駁 4.6 親知理論的範圍 4.7 親知理論:得與失 小結 拓展閱讀 5 自我知識的內感覺理論 5.1 導論 5.2 當代版本的內感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