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綜合判斷

先驗綜合判斷

先驗綜合判斷就是先於經驗存在的可以增加新的知識的命題,如數學公理、因果律之類的,由經驗無法證明的命題。 康德提出「先驗法」(Transcendental Method),建立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驗綜合判斷
  • 康德:先驗法
  •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 主體性進路:Approach of Subjectivity
前言,哥白尼革命,涉及部分,理解方向,發展過程,先天與後天,先驗的判斷,判斷,組成條件,工作方式,結論,結 語,

前言

從近代的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其中的我思(Cogito),開啟了近代哲學開展出「主體性進路」(Approach of Subjectivity)的趨勢,也就是從以主體的認知來作為思考的起點,即是一種以「內在反省」的方法學,而建構一套哲學體系,來解釋人認識外在事物。這樣的哲學體系,是有別於在此以前的認識論的哲學體系的。然而此潮流的趨勢,則掀起了理性主義學派的序幕,雖然同時的經驗主義學派,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等人,在感官作用上,有極端的主張。但仍無法抵擋這股「內在反省」的哲學方法的洪流,到康德算是達到最高峰的時期,他提出「先驗法」(Transcendental Method),建立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由於是提出的第一人,就有如天文科學中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一樣,所以也用此來稱謂它。
康德的主張,對後代影響鉅深,在哲學思想史上,占有相當大的地位,筆者在空大面授哲學的課程,每當論及此處思想,由於體系的龐雜,很難以簡單的幾句帶過,課程中的教材內容又礙於篇幅,只能重點式的解說,無法針對其中的某一概念詳論,由於大部分的學生們對哲學課程的專業訓練不多,常會出先囫圇吞棗般的吸收與學習,筆者甚感可惜。藉由本學期知識論課程的教授機會,希望能夠專門只針對康德知識論的某個概念部分,來做討論。希望透過對其中關於「先天」的判斷的「先驗法」,這個開啟康德哲學的問題,做簡略的補充,能夠讓學生們了解康得學哲的進路,並且可以更快速地進入康德知識論哲學的殿堂。
所以本論文,將就以下幾部分做探究:
一、如何康德的哲學方法,又被稱為「哥白尼革命」?
二、「先天」與「後天」有何不同?
三、康德如何將先驗法的套用於判斷中?
四、最後的結語。

哥白尼革命

涉及部分

首先必須要解說一下,在認識作用中是如何獲得「知識」。這樣的認識過程便是知識論討論的重要課題之一,而這樣的過程中會涉及到那兩個部分呢?就是便是主體和客體,它們的扮演何種角色:
主體(Subject):主體認知或認識的功能與活動
客體(object):被認知或認識的對象

理解方向

必須透過兩者的互動,才能夠發生認識過程,因而產生知識。對於兩者的互動關係,在哲學上則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向:
順向:直接注意被認知客體,分析其結構,但卻不直接注意主體的認知能力。
逆向:直接注意主體的認知能力,間接的注意被認知客體。

發展過程

西方哲學從先蘇時期開始,經過亞里士多德等人,還有中世紀哲學到近代康德以前,人們對認識事物的知識論的理論,都是以上述的「順向」的方式來思考模式;我們不斷地分析外在事物的結構,並且以範疇來分類它,人必須透過經驗的認知,以檢驗是否符合客體的對象,來說明人的認識過程。但是到了康德,則提出為何不去分析作為經驗認識的先決條件,就是人的認知能力,而以客體是否能符合主體,做為解說的方法呢,而這便是上述的「逆向」的方向的思考模式,又稱為「先驗的反省」(Transcendental Reflection)。
這樣知識的解說理論,由順向轉變到逆向的大轉向,就如同天文學上的哥白尼,把人類長久以來認為是宇宙是以地球為中心的「地心說」,轉變為是太陽為中心的「日心說」之宇宙觀。因此,哲學上將此情況,類比於康德這種「先驗法」的創見,之所以稱為「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便由此而來。

先天與後天

康德他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隨著經驗開始的,但是並非都是源自於經驗的。因此一切都是感官作用而來,因此並不承認如之前哲學家所提的人有先天的觀念。而知識則有先天與後天之別,所謂「先天」(a priori)是不依賴經驗而成立的,所以又有學者翻譯成「先驗」,在課本中是用「先天」,有時也會用「先驗」(因為怕與先天觀念誤用)。「先驗」顧名思義乃是「先」於經「驗」的意思(以下還是以用「先天」為主);然而「先」在此很容易被誤解為「在時間上先於經驗」,其實它應該更適當的說是「作為經驗的先決條件」,也就是使經驗成為可能的先決要素與基礎。然而「先天」是相對於經驗,所以,對於「經驗」便被稱為「後天」(a posteriori)或「後驗」。
因此,所謂的認識過程上的「先天」,便是說在認識過程之的「先決條件」,也就是使得經驗知識成為可能的先決條件。更明確地說是客體對像被認識的認識根基,這個部分是存在主體之中,也就是主體的認識結構與功能。
總之,主體的認識結構與功能,為一個先天的架構,在認識過程中會產生所謂的「先驗形式」,因而引申出來經驗知識,因此知識的成立,便成為可能。舉例來說:
先天: 音響內部的結構與功能 ≒ 主體的認識的架構與功能
後天: 聲音的呈現 ≒ 客體的經驗知識
由上面的分析得知,音響的內部結構,可以是產生或引申出聲音的呈現,如同主體的認識結構,可以引申出經驗之知一樣;所以音響的內部結構是聲音呈現的先決條件,如同主體的認識結構,是使經驗成為可能的先決條件一樣。
所以,「先天」或「先驗」,便是主體認知的先決條件,是不來自於經驗的,是在主體之內的。

先驗的判斷

判斷

所謂的判斷(Judgment),是認識的行為,在判定觀念與觀念間的相合或不相合,因此判斷,不是肯定就是否定,不能有第三種情況出現。例如:「我是男生」,是將其中「我」與「男生」兩個觀念聯在一起(肯定)、或「地球不是方的」的「地球」與「方的」兩個觀念分開(否定),如果它們都與事實相符合,則判斷是真的,反之則是假的,因此在傳統觀念的知識論,則主張知識結束於判斷,因為知識的終極目的便是判斷真假的問題。

組成條件

因此,判斷的組成條件是要有兩個觀念,一個稱為主詞(Subject),另一個稱為述詞(Predicate)或稱為謂詞。而主詞與述詞的關係,又可分為兩種判斷:分析判斷(Analytic Judgment )與綜合判斷(Synthetic Judgment)。
分析判斷:述詞(謂詞)意義是包含在主詞之內,也就是說述詞(謂詞)是能
從分析主詞中而獲得的。都是直接分析,無須經驗的檢證。
如:人是理性的動物、物體有擴延性
綜合判斷:述詞(謂詞)意義是不包含在主詞之內,也就是說述詞(謂詞)是
不能從分析主詞中而獲得的。
如:甲民族的人是矮的、張三是好人

工作方式

康德也認為知識並非由單一的觀念所構成的,而必須是由包含主詞和述詞的判斷來表現的,因此判斷必須包含在一些規則下,而作分辨的工作。判斷必須經由實踐,不能光憑抽象或想像,如此才能判斷真或假。而在我們的認識過程中,判斷是否也有先天的呢?針對如此的疑問,他將「先天與後天」、「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合併在一起討討論,以便找出答案。因此,認為可能會有以下的情況出現:
先天分析判斷
(所有分析判斷無須檢證,所以都是先天分析判斷)
分析判斷
後天分析判斷
(已經是經驗事實,不會再有經驗判斷,因此不存在)
先天綜合判斷
(不來自經驗,具有絕對普遍的)
綜合判斷
後天綜合判斷
(由經驗中獲得,因此是相對的普遍,可以找到例外)

結論

由上面而知,知識的判斷中並無所謂的「後天分析判斷」存在,而「分析判斷」直接可由分析而來,是無須透過經驗檢證,換句話說,其實所有的分析判斷都是先天的。因此分析判斷,只有「先天分析判斷」。至於「綜合判斷」中的「後天綜合判斷」,其實就是經驗,所以它所獲得的結論,會是有相對的意涵。因此,康德認為的先驗的判斷(Transcendental Judgment),主要是就是「先天綜合判斷」,而且它的存在是可能的,他認為有三種判斷是符合的:
(1)數學判斷: 如: 「兩點之間的直線是它的最短距離」
理由:(A)、綜合的:述詞:「最短距離」不能由主詞:「直線」分析獲得。
(B)、先天的:並不來自經驗的,(或許你可從經驗中獲的),因此是普遍的。
(2)物理判斷(自然科學判斷) 如:「一切物質的變化中,其量不變」
理由:(如同(1)的解釋方式)
(3)形上學判斷:如:「世界有其第一原因」
理由:(如同(1)的解釋方式)
最後,透過上面的先驗的判斷之「先驗法」探討,康德將傳統上研究知識論體系的方向轉向到主體的認知結構上。而康德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有感性、悟性與理性三部分,套用上述的先驗法,分別發展出「先驗感性論」(關於感性)、「先驗分析論」(關於悟性)、「先驗辯證論」(關於理性)的內容,而建構其《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批判之知識論體系。

結 語

從古至今,哲學家們的工作,便是想要架構出一套,能夠清楚且明確地說明外在事物,包括人在內等的運作過程之理論。終極目地是用來滿足人的求知的欲望。康德知識論的哲學理論,也是有同樣的企圖心,雖然最後理論出現有許多的問題,也有許多內容相互矛盾。有人認為他失敗了,但是它哲學上的精神,卻證明他是成功的。筆者希望能夠透過這篇論文,能夠讓大家了解到康德如何在面對問題時,所開展出別於傳統的思考模式,並且架構出其思想的進路。除了在提供各位快速進入其哲學殿堂的目的外,其研究思考精神,若也能讓大家起而效尤的,是為所盼。
參考書目
1、朱建民:《知識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2、劉仲容、尤煌傑、武金正:《西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
3、林照田、曾漢塘:《理則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4、關永中:《知識論(二) — 近世思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5、趙雅博:《知識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6、孫振青:《知識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7、陳國團:《知識學形式基礎 — 世界意識型態結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
份有限公司,2000年。
8、齊良驥:《康德的知識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9、楊祖蘭:《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台北,漢威出版社,1998年。
10、羅素(B Russell)著、張素瑢與簡貞珍 譯:《哲學問題》,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0年。
有學者將(Transcendental Method)翻譯成「超驗法」,即取:我企圖「超」越客體的經「驗」事物,轉回那使經驗成為可能之先驗根據―即主體之認知結構。見關永中:《知識論(二) — 近世思潮》,頁36。本論文以「先驗」之名,來說明整個思想的體系名稱,而「先天」之名,則是說明其思想內容部分的名稱,以區分兩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