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舞蹈,回族民間舞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族舞蹈
- 類型:回族民間舞蹈
回族舞蹈,回族民間舞蹈。
回族舞蹈,回族民間舞蹈。由於宗教、文化習慣,舞蹈形式較少,主要有:“口弦”(回族通稱“口口”),以口弦伴奏、由女性表演的即興舞,動作輕柔嫵媚,節奏多變。“跳花兒”,簡稱“花兒”,以西北回族地區流行的山歌“花兒”為“八大光棍”舞伴奏,腿部動作較大,舞步節奏明快,動作自如瀟灑。此外流傳較廣的還有“...
《唱花兒的花兒》是一支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舞蹈考級》六級舞蹈。訓練目的 初步了解回族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點 主要動作 a.花兒式:右手花形手手心向上位於右耳上,左手虎口叉右腰 b.遮羞式1:雙手五指併攏指尖向上,位於臉前 c. 遮羞式2: 雙手五指併攏指尖向上,位於嘴前 d.遮羞式3: 以右為例,左手五指併攏...
《花鄉》是由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民族藝術團演出的回族舞蹈。作品簡介 風過陌上,金燦燦的油菜花花枝搖曳,香飄百里,舉目遠眺,花海里辛勤勞作的回族兒女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口弦聲聲訴說著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讚美和追求。回族舞蹈《花鄉》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族宴席曲》為載體,在傳承、保護、創新性...
“涇源回族踏腳腳”是流傳在涇源回族民眾中的一種民間原始舞蹈藝術形式,東漢時期由阿拉伯商人帶到中國,後經唐絲綢之路流傳至陝西回族之間,並逐漸發展成集娛樂、舞蹈、競技和健身於一體的藝術形式。主題 地方 風俗 共享工程 責任者 版本 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 2010年9月 日期 2009-12-24 載體形態 館藏信息 寧夏...
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位列壯族、滿族之後,居第三位,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回族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但大致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心理狀態、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語言中仍保留阿拉伯語、波斯語辭彙。回族民間舞蹈,作為回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藝術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
文獅舞是一種流行於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的一種地方舞蹈,又名“海獅子”,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獅舞最早發源於漢唐時期的西域“五方獅子舞”和“胡人假獅子”,屬中原罕見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已有780餘年歷史。信息 沈丘回族文獅舞省級 Ⅳ-14 所屬地區: 河南 ·周口· 沈丘縣 文化遺產名稱...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收錄了新疆地區各少數民族舞蹈,包括維吾爾族舞蹈、哈薩克族舞蹈、回族舞蹈、柯爾克孜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等。作品目錄 封面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 中國民族...
竹馬舞是一種傳統民間娛樂活動,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唐宋時期尤為盛行,清康熙年間最為鼎盛,李白有詩寫道:‘朗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描寫了少兒騎竹馬,弄青梅,兩小無猜,遊玩喜戲的情景,後來演化成成語:‘青梅竹馬’膾炙人口。清朝末期約1856年竹馬舞傳至侯集,已有一百五十餘年。舞蹈簡介 跑竹馬’或‘...
中華舞蹈志·寧夏卷 前言 目錄 綜述 志略 回族舞蹈 [宴席曲][唱酒令][湯瓶舞][踏腳][彈口弦][漢族舞蹈][中衛龍舞][中寧龍舞][海原龍舞][吳忠龍舞][草龍舞][文逗獅][打獅子][獅子吐繡球][永豐獅子舞][單鼓舞][中衛端公舞][平羅單鼓舞][雙人單鼓舞][單鼓收蟲][花鼓舞][打花鼓][八桶鼓][同心跑...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內蒙古卷》是由烏力吉圖、王景志、李淑珍、肖峰編撰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收錄的內蒙古當地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包括蒙古族舞蹈、達斡爾族舞蹈、鄂溫克族舞蹈、鄂倫春族舞蹈、滿族舞蹈、回族舞蹈等。作品目錄 封面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
回族舞蹈 宴席曲 唱酒令 湯瓶舞 踏腳 彈口弦 漢族舞蹈 中衛龍舞 中寧龍舞 海原龍舞 吳忠龍舞 草龍舞 文逗獅 打獅子 獅子吐繡球 永豐獅子舞 單鼓舞 中衛端公舞 平羅單鼓舞 雙人單鼓舞 單鼓收蟲 花鼓舞 打花鼓 八桶鼓 同心跑場子 彭陽跑場子 獻馬子 打秧歌 隋朝秧歌 鹽池秧歌 秧歌舞 高月燈 小花燈 猴兒...
“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區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據秧歌老藝人馬仁傑(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莊秧歌”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青海卷》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纂的地方志,2011年出版。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青海省漢族舞蹈、藏族舞蹈、回族舞蹈、蒙古族舞蹈、土族舞蹈和撒拉族舞蹈各民族舞蹈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圖書目錄 封面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青海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同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中國...
莘縣張魯回族秧歌是莘縣張魯鎮一帶回族民眾獨具特色的民間秧歌。張魯回族秧歌源遠流長,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初,這一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形式已在回族聚集地張魯鎮初具規模。抗日戰爭年代隨父輩闖關東的抗聯老戰士楊其富,在吸取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回到山東老家張魯,結合本地傳統秧歌表演形式,創研出了極富民族...
八字大開頭,回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阜康等縣市的回族聚居區。因該舞上場、退場均邁八字步,又放在喜慶活動的開始表演,故得此名。得名 “八字大開頭”,回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阜康等縣市的回族聚居區。多在喜慶之日於室內表演。因該舞上場、退場均邁八字步,又放在...
跳花兒亦可稱花兒。系採用西北回族地區流行的山歌“花兒”及一種稱作“八大光棍”的舞蹈形式的民間歌舞。“八大光棍”因最初是在一次民眾社火活動中,由八個單身漢所跳,以後即將此舞傳稱八大光棍,並沿襲下來。這種舞步節奏明快,自如瀟灑,以腿部動作屈伸起伏較大為特點,舞時一手托耳或背於腰後,另一手叉腰或...
湯瓶舞是一種舞蹈,源於宗教習俗,舞蹈表現伊斯蘭教禮拜前用“湯瓶”(壺)盛水淨身,作“大淨”或“小淨”的習俗。舞蹈中還常出現模擬“湯瓶”的形象,故得此名。 美麗的湯瓶,通常和回族女性聯繫在一起。湯瓶有著高挑的身姿,小小的嘴兒,不潔之物不易進入,既衛生又方便,展示著回族人熱愛勞動、喜歡潔淨...
八大光棍,新疆回族舞蹈形式,多由八名中青年男子(其中四人扮女)表演。動作整齊劃一,構圖簡練,節奏明快,情感質樸、坦露,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活力,表現了青年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簡介 “八大光棍”普流傳於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阜康等縣市的回族聚居區,現已不多見。歷史背景 據回族...
銅器舞是發源於許昌市艾莊回族鄉的舞蹈,始於清朝中葉,距今有300多年歷史。 2006年10月,艾莊銅器舞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艾莊銅器舞 所屬地區: 河南 · 許昌 ·許昌縣 遺產編號:Ⅳ-9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許昌市許昌縣 遺產級別: 省 ...
小花燈舞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青銅峽市。基本情況 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傳統舞蹈,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19年6月3日,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寧政發〔2019〕15號) 》...
四片瓦舞又稱龍蛙騰圖,是一種傳統舞蹈。流傳在青海大通黃家寨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社火。表演的演員臉上畫著青蛙的臉譜,手持四片形似青瓦的竹板,打擊清脆響亮,舞蹈以青蛙的騰跳動作為主,輕盈柔和,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蝗蟲自然災害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該舞蹈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簡介 大通回族...
尕妹子送哥,以愛情為題材的回族民間歌舞,歌舞由一男一女(男扮女裝)表演,由女角主跳。男角的動作簡練,主要是給女角伴唱,並根據唱詞內容做即興表演,與觀眾交流。這種表演形式在新疆回族舞蹈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簡介 “尕妹子送哥”主要流傳在阜康、吉木薩爾縣一帶。是以愛情為題材的回族民間歌舞,一般在婚禮或...
展示了回族人精湛的技藝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保護措施 近年來,回民村曾經參與該項目的人員大多已離世,項目瀕臨失傳,當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2016年,當地投入專項經費8萬元,在雪堰鎮回民村對該項目進行搶救性恢復。但因回民馬燈表演所需人員較多,且要具備一定的武術功底,恢復難度極大。為此,有關部門組織專業人員...
何曉佩,回族,中央民族歌舞團青年舞蹈家,國家二級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會員。十二歲起開始學習舞蹈,後畢業於安徽省藝術學院。人物簡介 何曉佩作為中央民族歌舞團的主要演員,走遍了全國各地,演出場次不計其數。在巡迴演出、出訪演出、中央代表團的慰問演出及招待外國元首的重要演出中擔任獨舞...
帽派落子是流傳於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一帶的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是滄州兩大落子流派之一(另一派為南皮楊八莊子的楊派落子),約在1738年左右,帽派落子就已經活躍在王帽圈村及周圍的村莊了,那時只有武場伴奏,約在1808年傳到王關祥等人時,加進了文場伴奏。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滄州人民喜...
有的同志則認為“朗瑪”一詞是阿拉伯語“吶嘎瑪”(歌曲之意)的音變,最早是由阿拉伯進藏的回族同胞帶入並演奏的一種曲調。最近黃文煥同志考查認為“朗瑪”的“朗”是漢語“內”的意思,“瑪”是藏語陰性名詞尾,“朗瑪”則是一種叫做“內”歌舞形式的稱謂。“內”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公元十七世紀末,五世達賴的...
“龍獅斗”當年和“小鼓高蹺”一起被帶到瀋陽,是回族民間舞蹈中的一朵奇葩,無論在表演形式、舞蹈風格、動作特點上都已經完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然而,“龍獅斗”在上世紀80年代初經重新整理挖掘後,留下的資料和圖片也還是少之又少,面臨危機。朱培德介紹,在民間,人們把龍、獅子一直視為避邪的...
2006年任沈丘縣回族文獅子文化協會首任會長。所表演獅舞或踴或躍,乍動乍息,惟妙惟肖,整套舞蹈展現了回族文化的豐富性。代表作有《三獅鬧春》《神獸獨角獸》《吉祥麒麟》《獅子望月》《母子獅情》等。積極組織會員參加各種會演和比賽。先後培養出百名學生,使該項技藝得以完整系統地傳承。掌握技藝 李大志少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