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莊銅器舞

艾莊銅器舞

銅器舞是發源於許昌市艾莊回族鄉的舞蹈,始於清朝中葉,距今有300多年歷史。 2006年10月,艾莊銅器舞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莊銅器舞
  • 屬地區河南 · 許昌 ·許昌縣
  • 遺產編號:Ⅳ-9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 申報日期:2006
  • 申報單位:許昌市許昌縣
  • 遺產級別:省
基本介紹,歷史起源,藝術發展,傳承形式,表演形式,藝術現狀,

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艾莊銅器舞
艾莊銅器舞艾莊銅器舞
所屬地區: 河南 · 許昌 ·許昌縣
遺產編號:Ⅳ-9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許昌市許昌縣
遺產級別: 省

歷史起源

絕大多數舞蹈起源於巫術與宗教祭祀。“舞,允從雨。”(殷墟卜辭)這句話更直接地表明了中國民間舞蹈與求雨儀式的關聯。
據說,清朝時期,當地十年九旱,為祈求老天“開恩”降雨,便有了舉辦求雨儀式的銅器社。求雨時,銅器社先找一名偷水者,稱為“水倌”,又叫“碼子”,多是村里不全精的人。偷水時,“碼子”要反穿羊皮襖,跑到村外水塘灌一瓶水。這時,銅器社的人敲鑼打鼓地在後面裝腔作勢追趕。銅器越打越快,喊聲越喊越大,一直追到“碼子”將水偷回家,將一瓶水灑到地上,再焚香、燒紙求神,至此,求雨活動才算結束。銅器舞的雛形便由此形成。
1947 年,劉鄧大軍路過此地,魯灣村銅器社組織了近百人,輪流演奏,為部隊送行。一位團長聽後贊道:“此銅器能鼓我士氣,壯我軍威。”

藝術發展

在遭受自然災害的年代,人們吃不飽,穿不暖,銅器舞這種在當時有些“奢侈”的表演也束之高閣,逐漸被人們淡忘。土地改革後,魯灣村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日子好了,村里人一商量,就自發地兌糧食、雞蛋等,買回了新銅器,這才又重新敲響了銅器。此後,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村民們的樂呵勁兒越來越高,銅器舞也就越舞越歡。
銅器舞作為一種封建祭祀文化的產物,經歷了時代的風雨之後,也在其表演形式和功能上有了質的飛躍,成為村民平日自娛自樂、慶祝豐收的一種舞蹈。魯文建說,銅器舞的第五代傳人王青木,組織婦女加入到銅器社,引進了弓子鑼、油梆、小鈸等小型樂器,又為女性設計制定了柔美、活潑、靈巧的舞蹈動作,這一改進大大豐富了銅器舞原本陽剛、質樸的風格,使銅器舞變得更加剛柔並濟,成為一種系統、完善的舞蹈形式。每逢春節、元宵節及豐收之際,銅器社便作為魯灣村的“招牌”與其他村裡的舞龍、舞獅隊一同比賽或表演。銅器舞這一種民間習俗,逐漸踏上了民間舞蹈的道路。

傳承形式

“銅器舞的傳承主要是靠心中有譜,以及上輩人口述心授而保存下來的。”雖然銅器舞有3個固定的譜系(即3個曲牌),但並沒有形成文字形式的曲牌,它的傳承都是以口授的形式。
銅器舞一開場只有一種節奏,聲如洪鐘,清脆、響亮,被稱作《銅器冒》(又稱《洛陽掛》);其次是《護心鏡》漸入高潮,它共有3個節奏,在表演時節奏逐漸加快,鼓點嘹亮;最後是《黑虎下山》,也含有3個節奏,它的聲勢比《護心鏡》更加強大,聲如虎哮獅吼,勢如排山倒海。這種基本固定下來的曲牌、套路一直延續至今。

表演形式

銅器舞每組表演人數一般不少於30人,最少需要鐃8面、鈸8面、挑子鑼8面、擂子鼓2面,另外還有鞭子鼓、肘子鼓、弓子鑼、大鈸、小鈸等,否則場面就不夠宏大,銅器舞的精彩也表現不出來。演出時,隊前設各色綢制三角牙旗20面,旗桿丈尺,旗面5丈,排列左右;另設緞錦旗一面,右上角書“許昌縣××村”,中書“××社(會)”。起舞時,火銃轟鳴,鞭炮不斷。余者,鼓、鑼、鐃、鈸、鑔各持一色,隨著鑼鼓節奏的疏密和力度強弱,走出不同舞步,變換各種畫面。高潮時拋槌、舉鑼、飛鑔、揚撥,邊打邊舞,其舞姿古樸典雅,粗獷奔放,氣勢恢弘。銅器舞表演最大規模時有200多名舞者,銅器敲打的聲音可以傳到十里之外。
銅器舞在表演時,執鞭子鼓者立於中央,一手執三四尺長的鼓把將鼓舉於頭頂,一手拿鼓槌用力擊鼓,他是全隊的指揮和靈魂。圍繞著鞭子鼓的是弓子鑼與小鑔,表演者肩背竹弓子,鑼吊在竹弓子前端,飾有花花綠綠的綢子,敲打起來弓子忽閃忽閃,再加上墊步、八字步、十字步等步法,比秧歌、腰鼓更有一番活潑、花哨的美。最外圍是打鐃、敲大鼓(當地稱之為大擂子)、大鑼者,這些人位置基本固定,手卻沒閒著,打到酣處,便將鼓槌拋向空中再接住。打大鐃者,將兩扇鐃舉過頭頂,翻些花樣,稱之為亮鐃。要知道,一對大鐃可達 15 公斤重。正因為有這些絕活,艾莊鄉銅器舞的名聲越傳越響,除了參加市裡的各種慶典活動,方圓十里八鄉乃至長葛的鄉親娶媳婦、辦喜事都要請銅器社的人助興。

藝術現狀

銅器舞作為一種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藝術,影響著許昌縣艾莊鄉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魯灣村這個只有1000多口人的小村莊,80%以上的村民都能在銅器敲響時隨樂起舞。許多村民一提起銅器舞就眉飛色舞,對銅器舞的淵源歷史及其演奏技巧更是耳熟能詳。
“銅器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祭祀文化的一種傳承。”許昌縣艾莊鄉一位負責人說,為了保護銅器舞和促進其發展,他們成立了專門的組織,全面普查銅器舞的淵源及其歷史演變,並建立了專門的銅器舞檔案。聘請相關專家在農閒時組織村民排練,及時挑選新人進行培訓,使這項舞蹈藝術能夠生生不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