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注音】sì tǐ bù qín , wǔ ɡǔ bù fēn

【出處】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論語·微子》

【解釋】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 注音:sìtǐbùqín wǔ ɡǔbùfēn
  • 出處:《論語·微子》
  •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書呆子
基本資料,引申,原義,

基本資料

【結構】複句式
【相近詞】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反義詞】孜孜不倦、不辭辛勞
【年代】古代
燈謎】孔夫子的弟子
歇後語】侯門的小姐,王府的少爺
【英文】can neither toil with one's limbs nor tell the five cereals apart
【示例】我們新時代的青年絕不能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
【含義】要懂得融會貫通

引申

解釋:四體:即四肢。 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根據《史記·天官書》、《呂氏春秋》、《黃帝內經》、《孟子騰文公》等,主要有兩種記載,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這句話出自《論語·微子篇》,據說是一位老農對孔子的學生子路說的。
那是春秋時代,孔子六十多歲了,還在周遊列國,希望得到哪一國諸侯的聘請。孔子同子路等學生到處奔波,迷過路,斷過糧,還幾乎被害,旅途十分辛苦。(參看“周遊列國”)
有一天,他們在山野行走,子路跟在後面,掉了隊。這時天色將黑,子路正在著急,恰好遇見一個老農在田裡鋤草,便問道:“子見夫子乎(你看見我的老師嗎)?”老農向子路望了一眼,冷冷地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既不勞動,又無生產知識,哪裡配稱什麼老師)!”
子路自己也覺得太冒失,便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半天不說話。老農見子路謙虛知禮,便邀請到他家去歇宿,並殺了雞、煮好小米飯,竭誠款待,還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同客人相見。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對孔子講了。孔子說:“這一定是個有修養的隱士。”孔子想跟他談談,叫子路立刻回去找他。可他已經不在家,沒法找到他了。
示例: 我們新時代的青年絕不能做~的書呆子。
另一說法,分是糞;不,是語氣詞,意思為:我忙於播種五穀,沒有閒暇,怎么知道夫子是誰?

原義

解釋:我手腳不停勞作,還不能夠管理好五穀,哪裡顧得上看誰是你的老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