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麥

不辨菽麥

不辨菽麥是一個成語,讀音是bù biàn shū mài,意思是分不清豆子和麥子,形容缺乏實際知識,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辨菽麥
  •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
  •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
  • 情感色彩:貶義
  • 近義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 反義詞博學多才、學富五車 
解釋,出處,成語故事,

解釋

辨:認識,明白,知道。菽:豆類; 麥, 麥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注意:不要寫成不辨“黍”麥。
杜預註:“菽,大豆也。豆麥殊形易別,故以為痴者之候。”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示 例
世間也盡有~的人。(郭沫若《銀杏》)
英文釋義
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辨不清大豆和麥子。比喻愚昧沒有識別能力
have no practical knowledge∶形容愚昧,缺乏實際知識

成語故事

公元前573年周曆正月初五,晉國的欒書、中行偃派程滑殺死了晉厲公,葬在翼地的東門外邊。隨後,士魴等人在京師迎按年僅14歲的周子為國君。當時,晉國的一些貴族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願意事奉這位14歲的小國君,並且夸周子如何能幹,如何聰明。周子有個哥哥,本應立為國君,但晉貴族們說: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什麼是豆子,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別看這位子才14歲,還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對大夫們說:“我開始的願望並沒有到這個地步,現在雖然到了,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們要求有國君,是為了讓他發布命令。立了以後不聽他的號令,那立他乾什麼?你們幾位用得著我才立我為君,恭敬而聽從國君,這是神靈所保佑的。”大夫們聽了,回答說:“這正是下臣們的願望,豈敢不唯命是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