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貢院
- 別名:川北道貢院
- 著名景點:彌封所
- 類型:清代鄉試貢院。
位置簡介,貢院春秋,作弊衣服,
位置簡介
閬中清代考棚是川北貢院的俗稱,也稱閬中貢院、四川貢院,位於閬中古城學道街中部北側,是清初朝廷掄才大典的重地。貢院又稱作“考棚”,是科舉時代仕子應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p> 四川貢院,古代的考場之所以叫“貢院”,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獻給皇帝的物品叫貢品,唯獨“貢院”是貢獻人才的。
</p>
四川貢院
會經堂
會經堂正中有孔子塑像。會經堂本是考官閱卷的地方。
貢院春秋
在四川貢院,可以了解貢院的發展歷史,而看完一系列有關科舉制度的展館,則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中國古代科舉,是通過國家考試,平等、公開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萌芽於漢,創生於隋,發展於唐,完善於宋,中衰於元,鼎盛於明清,堅持了一千三百年,對中國和世界影響巨大而深遠。有西方學者曾說:“古代中國選拔文武官吏的這種……無可比擬的制度,被東亞鄰邦所仿效,也被西方社會借鑑採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選制”,西方學者甚至譽科舉制度是中國“第五大發明”。至今,從聯合國到大多數國家,官員仍須由考試來選;而在中國,考試還是選拔人才的有效機制。
與科舉密切相關的一個詞是狀元,在狀元館,可以了解其有關歷史。狀元之稱始於唐代,指進士科終取第一名,原稱狀頭,亦稱狀元。宋以後則專指“第一甲第一名”。他們是科舉制度造就的明星,其中多數堪稱一代才傑,有的更為推動歷史進程和文化藝術發展做過卓越貢獻。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已知舉行過文科考試近八百次,武舉二百餘次,先後有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但狀元總數只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文狀元672人,武狀元246人,總計918人,還有百餘狀元淹沒於歷史塵封之中。
館內陳列有清末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的試卷,那字寫的實在漂亮!劉春霖,河北肅寧人,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狀元,後來他拒絕擔任偽滿要職,是一位書法家。
貢院的監考很嚴,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但為了博取功名,仍然發生過很多起舞弊案。這是貢院裡一件寫滿文章的作弊衣服。
作弊衣服
軼聞趣事館講的是一些散見於稗官野史、雜本閒書的有關科舉考試的故事,其中還有眉山的大文豪蘇東坡呢,他是因“一語失狀元”的。原來,宋仁宗嘉柏六年(1061年)辛丑科殿試後,25歲的蘇軾寫的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深受主考官歐陽修和其他考官的讚賞。文章舉例說:“堯之時,將殺人,皋陶(司法大臣)曰:‘殺之三(該殺,該殺,早就該殺)。’堯曰:“宥之三(要寬恕,要寬恕,還是赦免了吧)。”文章主張以教育為主,可殺可不殺者不殺,能少殺就少殺;至於獎賞,則可賞可不賞者,則賞之,這樣就會取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經歐陽修和考官們商議,決定取蘇拭為狀元。但考慮到在瓊林宴(皇帝賜新科迸士的宴會)上,皇帝可能問到唐堯和皋陶的對話,出自何經典著作,怎樣回答呢?答不出,則顯露試官學說淺薄;答錯了,涉嫌欺君之罪。於是便派參評官梅堯臣去找蘇軾落實出處。東坡回答說,堯是個慈祥寬厚的人,皋陶是個嚴肅正真的人,根據他們兩個人的性格,想像他們會那樣講的。梅堯臣聽了,氣憤他說:“你年歲不大,卻膽量不小,太不嚴肅了。你怎么能隨便地杜撰呢!”結果,蘇軾便由一甲第一名狀元降為一甲第二名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