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四川省汶川縣)

汶川縣

四川省汶川縣一般指本詞條

汶川縣隸屬於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四川省西北部,居川西北高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縣城海拔1236米。南距省會成都146公里,北離州府馬爾康202公里。下轄9個鎮、3個鄉。2016年末,汶川縣戶籍人口為97615人。

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羌繡之鄉”之稱,是華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全國四大羌族聚居縣之一,是國家羌文化生態體驗區。圍繞“世界汶川、大禹故里、熊貓家園”旅遊品牌,以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門戶文化為依託,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以項目建設、旅遊商品開發、羌禹文化體驗為重點,狠抓旅遊經濟的培育和發展,建成宜居汶川、暢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

汶川縣將5月12日確立為汶川“感恩日”。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批准汶川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8年12月,汶川縣喜獲“2018年度中國十佳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示範縣市”。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特徵,地形,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交通運輸,公路,鐵路,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居民收入,社會保障,歷史文化,服飾,喪葬,舞蹈,節慶,特產美食,旅遊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漢代以來所設汶江、綿虒(sī)、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內岷江得名,據《元和郡縣誌》載: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讀作汶江。

歷史沿革

西漢,以蜀郡北部冉駹地設定汶山郡,轄綿虒等5縣,綿虒為郡、縣治地(舊址在今汶川縣威州鎮姜維城)。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四川為益州刺史部(簡稱益州),綿虒屬益州蜀郡。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省汶山郡,仍隸蜀郡,為北部冉駹都尉治。
汶川縣汶川縣
東漢,劉秀定都洛陽後,恢復西漢地舊制,改綿虒縣為綿虒道,仍隸蜀郡。安帝延光三年(124年),撤蜀郡北部冉駹都尉復置汶山郡,綿虒為汶山郡轄。
蜀漢,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在蜀重建“漢”國,史稱“蜀漢”,都成都。汶山郡仍設(治汶江),分綿虒縣南部地區置都安縣(今都江堰市聚源導江鋪)。
西晉,晉武帝鹹寧六年(280年),以汶山郡隸益州,改綿虒縣為汶山縣,仍為郡治。
成漢,建置與西晉同。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滅成漢,汶山郡仍治汶山縣。東晉後,郡徙縣廢。
劉宋,汶山郡治遷都安,轄都安(今都江堰市灌口鎮)、晏官(今都江堰市聚源導江鋪)二縣,仍隸益州,汶山縣因郡治僑遷,未再建置。
南齊,汶山郡仍治都安。齊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割今崇州市街子、雙河及今汶川縣漩口(搬遷前)、水磨一帶新置齊基縣。汶山郡轄都安、齊基、晏官三縣。
梁朝,肖梁統治今四川的56年中,汶山郡仍置都安,齊基縣改置郡,於原綿虒縣置汶川縣(今威州鎮),汶山郡轄都安、晏官、汶川三縣。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於今茂縣鳳儀鎮置繩州,領汶山郡(轄汶川一縣)、北部郡(轄廣陽一縣)。公元553年西魏平蜀,省汶川縣,汶山郡還治都安,轄都安(郡治)、晏官二縣。
北周,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繩州為汶州,轄北部、汶山二郡。天和三年(568年)汶山郡由都安遷治今威州鎮,並復置汶川縣;改晏官縣為汶山縣(治今都江堰市灌口鎮)。汶山郡轄汶川、汶山二縣。
隋朝,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汶州、扶州置蜀州,五年(585年)改為會州,並置總管府,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罷州,改為汶山郡,郡治汶山縣(今茂縣鳳儀鎮),汶川縣(治威州鎮)隸汶山郡。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隋之汶山郡為會州,四年(621年)改為南會州,太宗貞觀八年(758年)復改茂州。領汶山(州治)、汶川、石泉(今北川西)、通化(今理縣古城)四縣及三十九個羈縻州。在今汶川縣境有塗州(草坡、塗禹山一帶)及蓬魯、姜、怒、葛、勿、革是、占、達、浪、邠等羈縻州,分布於今綿虒以下地區。代宗廣德 元年(763年)岷江上游松州、維州均設於吐蕃。五代前後蜀(907~965年)時期,汶山郡範圍已縮小,今茂汶縣渭門、汶川岷江以西地區盡為吐蕃所有。
宋朝,汶川縣仍置,隸茂州通化郡。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以汶川縣置威戎軍使,隸成都府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名延寧軍,宣和三年廢為寨,次年廢寨仍置汶川縣。南宋(1127~1279年)汶川縣仍隸茂州通化郡。
元朝,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置“陝西四川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始正式建立“四川行中書省”,改“陝西四川行中書省”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蒙軍占領岷江上游,先後建立“松潘客迭威茂等處軍民安撫司”及茂州、松州、潘州等,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茂州領汶山(州治)、汶川二縣。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元初新建“松潘客迭威茂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宣撫司,遷治汶川,後還治松州(今松潘縣進安鎮)。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茂州編入四川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為四川布政使司)屬成都府。汶川縣仍置,隸茂州。太祖洪武七年在今綿虒地區置汶川長官司、寒水關巡檢司及徹底關。宣德年間因維州遷威州,汶川縣治於遷寒水驛北(今綿虒鄉政府所在地),屬今汶川縣地區的還有瓦寺安撫使司(塗禹山)。
清朝,茂州仍置,隸成都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為直隸州,轄保縣、汶川縣二縣。嘉慶六年(1801年)保縣改隸雜谷直隸廳,茂州只轄汶川一縣。嘉慶七年州、縣都隸屬於“成綿龍茂道”(威茂道擴大)。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隸屬川西道(成綿龍茂道改)。瓦寺安撫使升宣慰使,在三江口設行署,仍隸汶川縣。
中華民國,民國2年,汶川縣屬川西道(次年改西川道)。民國7年以後,四川處於軍閥割據的防區制。民國17年省在茂縣設“松理懋茂汶屯殖督辦署”,由二十八軍軍長兼督辦,直轄五縣(松潘、理縣、懋功、茂縣、汶川)三屯(綏靖、撫邊、崇化屯)。至民國24年,軍閥配合中央軍堵截紅軍北上抗日,中央軍勢力入川消除防區,統一全省。民國25年設四川省十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治茂縣鳳儀鎮,轄松、理、懋、茂、汶、靖化六縣。是年,汶川縣轄瓦寺土司屬地由縣整編為聯保,下設保、甲直接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1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79師535團進駐汶川縣城綿虒,2月24日正式成立汶川縣人民政府,隸屬茂縣專區。
1951年02月,將理縣所轄威州、克枯兩鄉劃歸汶川建置;
汶川縣地圖汶川縣地圖
1952年02月,將理縣之威州、克枯兩鄉劃屬汶川,縣治仍建威州(1951年9月開始遷治,1952年3月遷完)。
1952年03月,將汶川縣二區龍溪鄉劃給灌縣管轄;
1957年07月,漩口、水磨兩鄉由灌縣劃入汶川;
1958年,將茂縣南新鄉的青坡、芤山兩村劃屬汶川縣雁門鄉;
1958年,撤銷汶川縣、茂縣,建立茂汶羌族自治縣,縣治威州鎮。
1963年理縣所轄龍溪鄉納入汶川縣管轄。
1963年02月,恢復汶川縣原建置至今。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號)批覆同意撤銷三江鄉,設立三江鎮,鎮政府駐街村,轄原三江鄉所屬行政區域;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6號)批覆同意撤銷耿達鄉,設立耿達鎮,鎮政府駐耿達村,轄原耿達鄉所屬行政區域。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9號)批覆同意撤銷草坡鄉,將草坡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綿虒鎮管轄。
2014年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14】9號檔案,即《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同意阿壩州《關於撤銷汶川縣草坡鄉將其併入綿虒鎮的請示》(阿府【2013】104號),同意汶川縣撤銷草坡鄉,將草坡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綿虒鎮管轄。

行政區劃

汶川縣轄9個鎮、3個鄉:威州鎮綿虒鎮映秀鎮臥龍鎮漩口鎮水磨鎮、雁門鎮、龍溪鄉、克枯鄉、銀杏鄉、耿達鎮三江鎮。共有6個社區、118個行政村。汶川縣人民政府駐威州鎮。
鄉、鎮人口代碼下轄地區
威州鎮
30688人
513221100
南橋社區、桑坪社區、七盤溝社區、新橋村、萬村、茨里溝村、牛腦寨村、秉里村、布瓦村、增坡村、鐵邑村、雙河村、禹碑嶺村、七盤溝村、茅嶺村。
綿虒鎮
12817人
8606人
513221101
綿鋒村、半坡村、板橋村、板子溝村、小茅坪村、塗禹山村、三官廟村、白土坎村、和平村、羌鋒村、克約村、碉頭村、高店子村、羊店村,兩河村、碼頭村、龍潭溝村、金波村、樟排村、足灣村、克充村、沙排村
映秀鎮
6641人
513221102
中灘堡村、老街村、楓香樹村、黃家村、張家坪村、漁子溪村、黃家院村
臥龍鎮
2861人
513221103
腳木山村、臥龍關村、轉經樓村
水磨鎮
11935人
513221105
水磨社區、陳家山村、白石村、白果坪村、高峰村、黃家坪村、連山坡村、大岩洞村、牛塘溝村、銜鳳岩村、大槽頭村、黑土坡村、寨子坪村、老人村、馬家營村、茅坪子村、燈草坪村、劉家溝村、郭家壩村
漩口鎮
15215人
513221106
漩口一社區、漩口二社區、水田坪村、核桃坪村、群益村、安子坪村、紅福山村、集中村、趙家坪村、古溪溝村、油碾村、小麻溪村、瓦窯村、宇宮廟村、八角廟村、響黃溝村、蔡家槓村、聖音寺村
龍溪鄉
5172人
513221200
聯合村、布南村、龍溪村、俄布村、勝利村、阿爾村、直台村、垮坡村、大門村
克枯鄉
3689人
513221201
克枯村、下莊村、周達村、大寺村、木上寨村
雁門鎮
6835人
513221202
過街樓村、芤山村、青坡村、蘿蔔寨村、索橋村、月里村、通山村、白水村、麥地村
銀杏鄉
2833人
513221204
興文坪村、東界腦村、一碗水村、沙坪關村、桃關村
耿達鎮
2756人
513221205
耿達村、幸福村、龍潭村
三江鎮
3994人
513221207
街村村、河壩村、龍竹園村、鄧家塘村、席草林村、照壁村、漆山村、麻柳村、草坪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境中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東南部,因汶水得名,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縣蘆山縣,西界寶興縣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地圖坐標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全縣東西寬84千米,南北長105千米,總面積4084平方千米。
汶川縣地理位置

氣候特徵

東南向西北地勢上升,呈比較完整的垂直,可分為8個不同的自然氣候區,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說。但南濕(漩口、映秀地區)北旱(威州、綿池地區)趨勢明顯,光、熱、水分布不均,利於發展農業的多種經營生產,為州內重要農區縣之一。在是2000米以下地區,年均氣溫13.5℃(北部)~14.1℃(南部),無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小時,適宜各類動植物生長。

地形

境內地勢由北向東南傾斜。東北為龍門山脈,西南為邛崍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為6250米;東南部漩口地區的岷江出口處海拔僅780米。岷江過境,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縣境岷江四大支流。屬青藏高原亞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3.5℃,年降水量500毫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汶川縣山體宏渾高大,相對高差懸殊,光照、降水條件隨海拔增高而變化,同樣影響著森林及植被群落類型的分布和植物帶譜的形成。這裡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科屬很全,一共4000種。存在全國獨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與其伴生的水青樹、連香樹、伯樂樹和其它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樹木多達20餘種。還有許多名木古樹和“國香”蘭花,使人在珍稀美、風采美、悠古美諸多方面獲得豐富的意境和多種的美感。就森林植被來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積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跡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見其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
汶川汶川

動物資源

汶川縣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達4000餘種,其中高等植物2002種;野生動物2004種,珍稀品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5種。從已採集到的標本看:昆蟲有20多個目、700多種,其中僅鞘翅目就有33個科、482種。魚類有6種,兩棲類9種,鳥類208種,獸類96種。在這些動物中,不僅有獼猴雲豹水鹿靈貓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馬熊、白唇鹿、白馬雞等耐嚴寒的高原和北方動物。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獸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種;二類保護的有小熊貓、雪豹、紅腹角雉等17種;三類保護的有林麝、金雕等8種;總計29種。雉雞更是臥龍動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國56種中,臥龍占11種,多屬國家保護的種類。

礦產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複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

交通運輸

公路

1978年,汶川縣道41.495公里,鄉道10.748公里。到了1985年,全縣境內建成國道(213線、317線在境內共線)一條,總長87公里;建設128.6公里省道(303線)2條;改建41.495公里縣道2條;改建10.748公里鄉道2條;建成專用道10條,總長119.05公里;機耕道113條,總長796公里。縣內交通基本形成四通八達,同時也是成為阿壩州內重要的交通樞紐
蓉昌高速(G4217)過境段都汶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在建汶馬高速汶川段加快推進,以及粵汶路、映臥路、川汶高等級公路汶川段建設任務;漩三經濟環線公路、綿草環線公路、克布環線公路建成通車;龍阿旅遊公路開工建設;全縣117個村全部通上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實現了農村公路通達率和通暢率100%。

鐵路

都四鐵路都江堰市四姑娘山鎮山地軌道交通扶貧項目已獲批待建,過境映秀、耿達臥龍、映雪、鄧生溝、巴朗山、並設立站點。
待建成格鐵路過境並設站點。2018年11月30日,《新建鐵路成都至格爾木線阿壩段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在成都通過評審,成格鐵路成都出發,利用現有成汶線改擴建,自都江堰市蒲陽站引出,新建雙線經汶川、理縣馬爾康青海格爾木市。該條規劃線路長度短,隧道工程小,工程投資節省,工程地質條件、施工難度相對較小,能適當帶動沿線旅遊經濟的發展。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汶川縣戶籍人口97615人,其中,男性50625人,女性46990人。總人口中城鎮人口38771人,鄉村人口60598人。60周歲以上人口16932人,占總人口的17.3%,比上年末提高0.4個百分點。藏族19741人、羌族37210人、漢族39183人、回族1124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20.2%、38.1%、40.1%、1.2%。
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0.0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60萬人,城鎮化率45.93%,比上年提高1.11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9.66‰,死亡率3.97‰,人口自然增長率5.6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73。

民族

汶川縣是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相交匯融合的地帶,有羌族27154人,占總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縣北部的威州、綿池地區;藏族13837人,占總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帶;漢族53978人,占總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區;回族916人,占總人口的0.95%,其他民族169人散居集鎮。

政治

縣委書記:張通榮
縣委副書記、縣長:旺娜
縣委副書記:王永壽 鄧海蘭
縣委常委: 劉兵、邱寧、楊彬、龍躍、李曉剛、梁雪東、劉飛、汪國林

經濟

2016年,汶川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647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724萬元,增長3.8%,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6.1%,拉動經濟成長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73810萬元,增長2.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8.8%,拉動經濟成長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56939萬元,增長6.3%,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5.1%,拉動經濟成長1.6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57219元,增長4.3%。
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9:68.0:26.1調整為6.3:66.0:27.7。第一產業提高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降低2.0個百分點,其中工業降低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1.6個百分點。
2016年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87993萬元,比上年增長4.6%,占GDP比重為50.8%,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572萬元,增長15.5%;第二產業增加值228088萬元,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48333萬元,增長6.6%。

第一產業

2016年,汶川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94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2%;其中:農業產值23284萬元,下降5.2%;林業產值9992萬元,增長3.4%;牧業產值18895萬元,增長16.8%;漁業產值260萬元,增長9.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512萬元,增長6.4%。
林業林業
全年全部農作物播種面積6407公頃,減少213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17公頃,減少156公頃。其中,玉米1984公頃,減少253公頃;油料作物648公頃,增加1.9公頃;蔬菜及食用菌2036公頃,減少197公頃。
全年糧食總產量11054噸,比上年減少906噸,下降7.6%。油菜籽產量950噸,增長5.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46871噸,下降0.9%;茶葉產量82噸,增長17.1%;水果產量10636噸,增長45.1。
牲畜出、存欄穩步提高,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出欄生豬51120頭,比上年增長16.2%;出欄牛4010頭,增長13.9%;出欄羊7110隻,增長3.04%。肉類總產量4978噸,增長15.1%。年末大牲畜存欄16505頭,增長1.2%;年末生豬存欄37020頭,增長2.2%;年末羊存欄24286隻,增長0.1%。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6萬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3929萬度,增長7.3%。年末耕地面積3486公頃。縣境內森林覆蓋率38.1%。

第二產業

2016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345868萬元,比上年增長3.2%,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5.6%,拉動經濟成長2.0個百分點,工業化率達61.1%。年末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5%。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7.0%,重工業增加值增長4.0%。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下降4.4%,股份制企業下降1.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6%,其他經濟成長26.3%。
分行業看,規模以上工業12個行業大類中有5個行業增加值增長。其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54.7%,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增長0.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2.5%,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6.3%,非金屬礦採選業下降13.8%,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下降4.5%,醫藥製造業下降9.1%,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下降66.0%,通用設備製造業下降16.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下降28.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3.8%。
從主要產品產量看,中成藥下降12.8%,原鋁產量下降26.7%,鋁合金增長14.8%,發電量增長0.4%,塑膠製品下降1.6%,鐵合金增長34.3%,鐵礦石增長0.9%,石灰石增長5.8%。
2016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125.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50億元,增長18.5%。實現利稅總額12.66億元,增長21.5%。實現利潤總額9.14億元,增長28.1%。工業品出口交貨值1.40億元(人民幣),下降38.1%。產品銷售率80.9%,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7942萬元,比上年降低4.7%。全縣具備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11戶,有工作量的企業10戶。全年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58722萬元,比上年增長25.7%。竣工產值50702萬元,增長29.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14萬平方米,下降15.9%。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9415萬元,比上年下降31.1%,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98906萬元,下降41.6%。按結構分,基礎設施投資79490萬元,下降52.5%;產業投資112584萬元,增長14.0%;民生及社會事業投資37832萬元,下降66.9%。
從構成看,建築工程投資122210萬元,同比下降46.4%;安裝工程投資12503萬元,下降75.1%;設備工器具購置81407萬元,增長3.5%,其他費用13786萬元,下降59.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0850萬元,下降36.1%;第二產業投資118554萬元,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116694萬元,增長13.5%;第三產業投資100502萬元,下降62.5%。
全縣共有施工項目57個,其中,本年新開工14個,竣工項目43個,項目建成投產率75.4%。
全年計畫總投資5000萬元及以上的投資項目14個,本年完成投資8.9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44.7%。其中,計畫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10個,本年完成投資6.7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33.8%。
全年民間投資136373萬元,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47.1%,比上年增長2.1%,增速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33.2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671萬元,增長9.5%。按銷售單位經營地統計,城鎮實現零售額75369萬元,增長11.1%;鄉村實現零售額32301萬元,增長6.0%。按國民經濟行業統計: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6500萬元,增長8.3%;零售業實現零售額43200萬元,增長10.4%;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2060萬元,增長9.4%;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5911萬元,增長8.6%。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98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出口2085萬美元,增長0.9%,進口901萬美元,增長8.1%。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00萬美元。全年全縣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5.2億元,我縣共簽訂3個項目,簽約投資金額達6.5億元人民幣。
全年共接待遊客809.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其中汶川特別旅遊區接待遊客440.55萬人次,大禹文化旅遊區接待遊客369.4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74595萬元,比上年增長5.6%。全縣有星級飯店2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264間。
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0088萬元,比上年下降26.3%。其中:稅收收入20211萬元,下降1.8%;非稅收入9877萬元,下降51.3%。地方公共財政支出147470萬元,增長2.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800萬元,增長0.8%;公共安全支出9023萬元,增長2.2%;教育支出21063萬元,下降15.8%;科學技術支出1002萬元,增長12.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3405萬元,增長102.8%;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14415萬元,增長4.9%;節能環保支出4175萬元,下降50.0%;城鄉社區事務支出5204萬元,增長98.9%。完成國稅稅收收入65196萬元,增長10.3%;地稅總收入24156萬元,下降31.2%,其中地稅稅收收入19165萬元,下降34.9%。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723332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5%。其中,個人儲蓄存款餘額325019萬元,增長10.3%,個人新增存款30433萬元,人均儲蓄存款32437元。各項貸款餘額304955萬元,增長5.0%,新增貸款14443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末,汶川縣各級各類學校33所,在校生(學歷教育)19192人,專任教師2001人。全縣有幼稚園12所,專任教師220人,招生1611人,在園幼兒3084人。全縣有國小校14所,專任教師639人,招生1012人,在校生4912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0%;國中2所,專任教師134人,招生947人,在校生305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36人,招生33人,在校生149人。高中3所,專任教師481人,招生1129人,在校生3402人;全日制中等師範學校1所,專任教師87人,招生283人,在校生693人。全縣有高等學校1所,專任教師404人,在校生7127人,招生2686人,畢業2242人。

文化

2016年末,汶川縣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2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建築面積9300平方米,參觀人次157.98萬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參觀人次27.22萬人次;公共圖書館1個,閱覽室面積690平方米,閱覽室坐席數174個,圖書館總藏量38千冊,其中本年新購藏量7132冊。有農家書屋117個。有廣播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12194戶,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98.0%。

衛生

2016年末,我重新擁有醫院、衛生院22個,醫院、衛生院床位數501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55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17人,註冊護士184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84‰,比上年下降3.5個千分點;嬰兒死亡率5.7‰,比上年下降4.64個千分點;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9.89%,比2015年下降0.11%。

居民收入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3元,比上年增長9.1%。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7元,比上年增收2082元,增長8.3%。其中,工資性收入25409元,增收1241元,增長5.1%;經營淨收入683元,增收355元,增長1.1倍;財產性淨收入763元,增收199元,增長35.3%;轉移性淨收入322元,增收287元,增長8.2倍。人均消費支出22118元,增長7.1%。其中,居住支出增長26.5%,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20.6%,交通通信支出下降5.3%。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27.4%,同比下降3.4%。

社會保障

2016年,汶川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8元,比上年增收1040元,增長10.3%。其中,工資性收入4745元,增收397元,增長9.1%;經營性淨收入4313元,增收558元,增長14.9%;財產性淨收入173元,增收38元,增長28.2%;轉移性淨收入1888元,增收46元,增長2.5%。人均消費支出12852元,增長9.0%。其中,居住支出增長49.5%,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22.6%,交通通信支出下降28.9%,醫療保健支出下降15.5%。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27.6%,同比下降6.8個百分點。
年末全縣社會從業人員6.57萬人,其中:城鎮2.82萬人,鄉村3.75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64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23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5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以內。
城鎮非私營單位期末從業人員13155人,其中職工12479人。職工中,企業6500人,事業1921人,機關4058人。職工工資總額84803萬元,職工年均工資68622元,比上年增加7452元,增長12.2%。其中,在崗職工年均工資68605元,比上年增加7423元,增長12.1%。
年末,全縣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603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3744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305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568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52812人,參合率達99.5%。
年末納入城市低保人員1831人,農村低保人數2192人,全縣納入農村五保供養311人,其中集中供養人口123人,集中供養率達到40%。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個,擁有床位344張。民政部門直接醫療救助517人次。

歷史文化

服飾

牧區藏民不論男女老少,冬穿精製的羊皮袍,羊皮袍主要分兩大類:一是皮厚毛長,用這種皮縫製的皮袍,作冬裝最好;一是皮薄毛稀,用它來縫製藏袍,作春秋季服裝最為合適。藏民喜在羊皮袍上用虎、豹皮作領,黑燈芯絨或黑綢緞鑲邊、鹿皮卷邊。女式皮袍上,用兩、三道寬窄不一的各色燈芯絨和一道2寸寬的花氆氌鑲邊。這種皮袍的特色是,寬大肥長,耐磨保曖,白無束帶為衣,夜晚可解帶當被。夏天牧民多穿棉布衣和氆氌長袍,這種衣袍的樣式,也是大領大袖,無紐扣,長及腳根,在羔兒皮衣袍外用各色燈芯絨、平絨、緞子或毛呢封面,用錦緞和花氆氌、水獺皮鑲邊的長袍,藏語叫作“查日”,一般為富人家縫製。

喪葬

由於居住地理環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地在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上都有不同的禮儀,州內藏族地區普遍盛行的喪葬方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4種。此外,塔葬也是在藏區較為普遍的一種葬俗。
天葬:通行於牧區,是將屍餵鷹、由活佛或喇嘛卜卦確定送葬時間後,由死者親人或家族人員背屍或用牛馱到天葬場,送葬隊伍前要點香引路。到了天葬場,首先由前去的喇嘛煨桑、念經,天葬師將屍體仰鋪於地,由喇嘛口中念念有詞,在死者的腹部或背部劃上象徵性的幾刀,然後才由天葬師將屍分割成塊,投以餵鷹。天葬場上,直接親屬一般不來參加解屍分骨事宜,來的人也不多,多至十幾人,少則幾人。對於盛行天葬的牧區、人們特別重視保護天葬場周圍的鷹鷲,因為這種鷹除吃人屍外,不吃任何小動物。
火葬:在藏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葬儀中也是最為考究的葬法。它的主要對象是活佛、大堪布以及高貴的著名人士,一般平民不得使用。但農區一帶,對患傳染病死亡、凶死、上吊等非正常死亡也實行火葬。
土葬:一種流行於州內鄰近漢族農區的葬式。草地牧民,一般只有患麻風病而死、凶死、吊死等非正常死亡才實行土葬,對土葬懷有懼怕心理。而農區則受漢文化影響,以土葬為主,只有患傳染病死、小兒病死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才實行火葬和水葬。
塔葬:塔葬是將火化後的大活佛之骨灰,裝在精製的罐或木箱裡,建造塔閣,深藏塔中、有的地方待大活佛圓寂後,使其屍體盤坐,並用藥粉、香料等塗在接受淨洗的屍體上,讓屍風乾,保存下來放於靈塔內,作為供奉和永久紀念。大活佛的葬儀隆重非常,參加者不僅有全寺僧人,下屬各分寺的全體僧侶,還有四周同教信徒參加,並舉行一系列繁瑣而莊嚴的儀式活動。
水葬:主要為居住在江河邊的藏民所實行,一般藏區只有兒童死後才實行,還有一些乞丐及經濟地位十分低下者也使用水葬。

舞蹈

阿壩州的藏族民間舞,主要有農區的嘉絨鍋莊“達爾嘎”,牧區的草地鍋莊“俄卓”,以及南坪、松潘等地的藏族舞蹈和祭祀舞蹈等。
達爾嘎底:產生於隋唐時代,在一定範圍,一定場合,有專人組織,專人編制的帶有敬仰崇拜的歌舞形式;其音樂有序例,層次,有固定內容與新創內容結合,有首有尾的固定舞曲,開始跳《德讓斯嘎爾瑪讓波》和最後結束的舞曲《扎西學》,前者小調商調式,後者大調宮調式。
達爾嘎任:舞蹈動律與達爾嘎底有相同之處,因內容和形式不同,在舞蹈風貌上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此舞不拘時間、地點,屬民間自娛性舞蹈。曲譜多為七聲大小調音階,羽調式居多,微調式和宮調式極少。
俄卓:安多藏語的音譯;流行於阿壩州牧區。歌詞富有草原特色,以吉祥歡樂為內容。步伐以點踏、擦地、跺腳為主,是駿馬揚蹄、擦蹄、跺蹄的逼真模擬。通常運用民族傳統的五聲音階,少量舞曲出現變宮音構成六聲音階。清角音極少見。以商徽調式為主。宮羽調式次之。
九寨溝藏族舞蹈:九寨溝縣雙河一帶藏族的舞蹈古樸、典雅,以假嗓高歌起步,眾人連臂呈圓形起舞。音樂突出於切分音符,單切音、雙切音、三切音、四切音與舞蹈動作交織,形成了特殊的韻味。
祭祀舞蹈:《卡斯達溫》,黑水方言為鎧甲舞,是古代勇士出現所跳的祭舞,七、八十歲的老人至十餘歲的少年都要跳。表演時,頭戴插有牛尾的圓形帽,穿牛皮製的甲衣,手持兵器。音樂的兩條旋律向同一方向運動,高聲部拖腔成直線,底聲部以切分下行。
哈瑪:藏語音譯,意為神兵舞。是傳說中格薩爾王派來的神兵所跳之舞。表演者手持弓箭,頭戴鷹毛頭盔,身穿鎧甲,無樂器和歌唱伴舞,以口令聲進行表演。

節慶

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曆新年大致相同。藏曆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據說,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為新年,後來,由於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人藏,唐蕃開始了較為密切的交往,隨著中原文化與高原文化的交流,許多中原文化逐漸傳入西藏,其中包括歷算。後來,藏區以麥熟為新年的習慣,改為與漢族同時過年,直至今天。
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格魯派的祈禱節與西藏拉薩一帶的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曆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州內還有本波教的寺廟和信徒,他們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宗教的習俗。每年也有極為隆重的兩次祈禱節,一次是在農曆六月十三至十五,據說這次祈禱會,是為了紀念在安多地區“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師而舉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繞的弟子。另一次的祈禱節,是在農曆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禱會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為這個地區在新的一年裡去災滅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而祈禱、正月十五是祈禱節的高潮期,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尕米寺,前來朝覲的有來自若爾蓋、紅原、九寨溝等地的香客及本地民眾,多達2萬餘人。前來參加盛會的人們,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轉一圈尕米寺後的聖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侶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內樂隊吹響的大、小銅號,隨後全寺和尚齊聚經堂誦經,並由活佛安排這一天各人的責任。近12時,和尚們向前來朝覲的各地香客和觀眾,表演“跳神”節目(也稱訪仙舞),跳神的內容既有歌頌歷史上藏漢團結的故事,也有根據本波教經典故事而編跳的舞等。
龍寺廟會:座落在阿壩州松潘縣岷山南麓叢山中的黃龍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寶項,因山頂上的清泉帶著鈣質飛騰而下,鋪滿了一條乳黃色、猶如一條黃龍飛騰而下的自然奇景,鑲嵌著3400多個大小彩地,它們相互連線、五彩交輝。後人建寺,以廟會吸引鄰近省、州、縣信眾朝拜,逐漸形成民俗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十起,各地遊人或騎馬,乘車或徒步,帶上炊具、帳篷來到這裡旅遊。集會上,人們不但要觀賞黃龍寺的風光,而且舉行藏戲表演、民歌對唱;青年壯士們,還要進行摔跤、射箭等活動。六月十五是節日的高潮,人們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扎崇節:是阿壩縣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由宗教活動而演變為民間貿易節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場的意思。所以,它是由交易陶器為主要市場的大型交流會。節日期間引來川、甘、青三省邊界人們集會貿易。它始於18世紀末,阿壩麥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讓,因說要到拉薩去拜佛,但後來卻未能去拉薩,為求佛赦免許諾不行的罪過,在幾位老民的建議下,她把所轄牧民們.集中在一起念“真經”。從此,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們聚在一起,誦念“真經”的日期,匯集之地在今縣城處。到了19世紀初,麥桑土官的勢力漸為擴大,所以一年一度全體牧民念“真經”的聚會日,漸漸成了較為隆重的民俗節日。集會上,人們不但要念“真經”,而且村與村之間,舉行各種文體活動,如賽馬、摔跤、跳鍋莊等。並在聚會上,出現了省內外來交易陶器的許多商人,人們對這些陶器大受歡迎。雖然後來在聚會上出現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當時,陶器是市場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們稱之謂“扎崇”(陶器市場)。
觀花節: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曆六月十八舉行,一般是以各村寨為主,一起下帳房游耍,每次的活動,少則三四天,多則十來天。過觀花節期間,人們向前來參加遊玩的客人敬獻哈達,並熱情地迎進帳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伴奏下,圍著篝火,踏著優美的舞步,唱著民歌、載歌載舞,以至通宵達旦。
燃燈節:是為了紀念佛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逝世而舉行的活動,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舉行。這天凡屬該教派的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里,點酥油燈,晝夜不滅。人們穿上節目的盛裝,群聚在為佛教大師而誦祈願經的寺院前,高誦“六字真經”,向怫的神靈祈願、磕頭,各村寨的男人們騎上馬,帶上早已備好的柏香樹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誦禱詞,舉行盛大的煨桑儀式。並向天空拋撒印有獅、虎、龍、鵬的“龍達”(風馬),繼而,騎手們為寺院的僧人們和全村寨的人們,表演馬術;男女青年跳起“鍋莊”,老人們坐在看台上邊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願歌,由能說善唱的藝人說唱藏族民間長詩、格薩爾王傳等,直至圓月升起,人們才扶老攜幼,高唱誦念“六字真經”愉快地回家。

特產美食

藏族食品主要是糌粑、肉和奶製品,牧區和農區略有區別。
糌粑,是農牧區普遍的主食。它是將炒熟的青稞用石磨加工成麵粉,又稱“炒麵”。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肉,有牛、羊肉,偶爾也吃獵獲的野牲肉。煮好的牛羊肉,也稱“手抓肉”。吃時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故叫“手抓肉”。藏民常愛吃的還有腸子,有血腸、肉腸、乾腸和面腸。
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待客的主要飲料之一。茶主要有:糌粑茶、奶茶和酥油茶。
糌粑茶:它因以糌粑為主要原料,故名糌粑茶。飲用時,先在碗底放一小勺糌粑,稍微壓一下,便不至於一倒茶水,糌粑從碗底全翻上來,然後放少許奶渣、酥油,如有白糖撒上一點也可以,再往碗裡倒上茶水。藏語稱糌粑茶叫“卡豆”或“豆瑪”。
奶茶:是牧區藏民和半農半牧區藏民的日常飲料,藏語稱“俄甲”。奶茶的製法是,在茶壺或茶鍋里放進茯茶,讓水沸煮,待熬成咖啡色,這就是馬茶,也叫茯茶,然後往熬好的茶水裡放進鮮奶,再燒開即成奶茶。奶茶能止渴、消食、解除疲勞。
酥油茶:是藏民普遍喜飲的佳品,也是待客的最佳飲料。制普通的酥油茶時,將茶葉熬成紅湯,熬好後,把茶渣篩濾出來,又將趁熱的茶湯倒人事先放有酥油、食鹽的桶內,再倒過鮮奶,沒有鮮奶的可用奶粉代替,同時打幾個雞蛋倒入桶內,用打茶工具在茶桶內不斷地攪和,使酥油等食料充分而均勻地溶於紅茶中,然後裝入陶製的壺內,放在微火上保溫,以便隨時趁熱取飲。製做上等的酥油茶,還要在上述佐料中,加人事先碾細的核桃仁、花生來、芝麻等,一般是隨制隨喝,並要趁熱。酥油茶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優酪乳,主要在秋夏兩季飲用。其做法是:將新鮮奶煮沸,倒入容器中,待牛奶不燙手時,加入優酪乳酵頭攪勻,放在溫度適宜的地方,幾小時後,牛奶凝固成嫩豆花狀,即成優酪乳。飲用時,加上白糖。優酪乳,具有鎮靜、催眠、開胃、補氣等作用。
農牧區食物,主要有青稞,用來製作糌粑。玉米、小麥等,製成麵粉,作麵條、饃饃、油餅、包子等。農區比牧區蔬菜較為豐富方便。不論農牧區藏民都喜食用白菜、圓根葉子做成的酸菜;喜歡用青稞、玉米釀造的雜酒。

旅遊名勝

紀念地有紅軍烈士紀念館。名勝古蹟有石紐村刳兒坪、姜維城等。縣境西南部為臥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主要景點有大熊貓苑、中國臥龍大熊貓博物館、熊貓溝、正河、鄧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
阿壩州汶川縣不僅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繡之鄉,更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還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
迥瀾塔位於汶川縣漩口鎮鎮政府後岷江與壽溪河交匯處的岸邊台地上。塔為九級密檐式磚塔,坐東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漿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內收,底邊長2.6米,高6.5米,西南面開拱形門一道,高2.4米,寬0.80米。
七盤溝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城南,距縣城約7公里。溝長約30公里,溝口海拔1500米,溝頂的白龍池4020米,溝寬處300餘米,窄處僅1米左右。溝內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山地風景區。

著名人物

張放,男,常用筆名張嘆鳳,漢族,生於1957年8月1日,祖籍四川達縣,生長地阿壩州汶川縣,四川大學中文系1977級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博士學位。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世界華文文學方向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成都市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