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
1911年,四川爆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保路運動”,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會,推選
立憲派蒲殿俊、
羅倫為正副會長,各縣保路同志會亦先後成立,很快發展至數十萬人。清政府下令鎮壓,
四川總督趙爾豐屠殺請願民眾,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同盟會會員乘機組織同志軍,在各縣發動武裝起義,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武昌起義後,
趙爾豐被迫退位,在成都成立了
蒲殿俊為
都督的大漢四川軍政府,在重慶建立起
張培爵任
都督的蜀軍政府。
蒲殿俊的新政權極其軟弱無能。12月8日,
蒲殿俊和
朱慶瀾在東校場閱兵,突然軍隊譁變,蒲倉惶逃離成都,成都城中秩序大亂。這時,軍政部長
尹昌衡急忙脫身出城,馳往
鳳凰山找到第六十三標
標統周駿和營長宋學杲。周、宋即率部入城平息混亂。平亂後,由軍官和士紳共推
尹昌衡為
都督,
羅倫為副都督,同時殺掉了
趙爾豐。
為了鞏固新政權,
尹昌衡將軍隊擴編為三鎮:即以原十七鎮改為第一鎮,宋學皋任統制;以同志軍收編為第二鎮,彭光烈任統制;以巡防軍潰散部隊收編為第三鎮,孫兆鸞任統制;以援
川軍為第四鎮,
劉存厚為統制。
1912年大漢四川軍政府與蜀軍政府合併,以成都為政治中心,設四川軍政府,
尹昌衡出任四川軍政府
都督,
張培爵任副都督。四川軍政府成立後,
尹昌衡即改編川軍為五個師:第一師師長
周駿,第二師師長彭光烈,第三師師長孫兆鸞,第四師師長
劉存厚,第五師師長熊克武。
尹昌衡任胡景伊川軍軍團長統轄川軍五個師。不久,重慶鎮撫總長
夏之時辭職出國留學,
胡景伊兼任鎮撫總長。除熊克武外,尹昌衡、
胡景伊與四個師長,都是四川武備學堂的教官與畢業生或者關係密切的民軍首領。這樣,幾乎控制了川軍的各級領導權的武備系建立,當時為川軍中唯一的軍閥派系。
衰落
胡景伊出任四川都督後,秉承
袁世凱的旨意,鎮壓四川的革命黨人。首先,他企圖編遣由國民黨系組成的駐重慶的熊克武第五師。8月4日,熊克武在重慶宣布獨立,西上討胡。9月12日,重慶被占領,四川討袁之役失敗。
胡景伊投靠袁世凱,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重慶起義,本以為可以穩坐川督的寶座。此時,袁世凱準備
復辟帝制,考慮到滇、黔兩省會反對,於是特派自己的親信
陳宦於1915年3月以會辦四川軍務、四川
巡按使的身份赴四川坐鎮。而
胡景伊則被調到北京,任參政院參政,授以
將軍府毅武將軍,從此失勢。1915年5月底,
陳宦率
伍祥禎、馮玉祥、李炳之三混成旅入川,控制了全部川軍及全省政務。川軍武備系由此受到嚴重威脅與打擊。
1916年1月,蔡鍔將軍率領的護國軍經貴州畢節入川,進軍神速。
川軍武備系首領
劉存厚在納溪宣布加入護國軍,自任護國川軍總司令,迎蔡軍。5月22日,
陳宦宣布四川獨立,和
袁世凱斷絕關係。陳後為
川軍及四川人民所迫,無法留任,只得率部出川。護國戰爭結束,入川滇、
黔軍占據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慶等重要城鎮,並且四川
督軍羅佩金奉行“弱川”的政策,壓制
川軍。
川軍將領深感禍將及己,第二師師長
劉存厚乘機聯絡川軍各部共謀驅羅。1917年4月18日,
劉存厚率部圍攻駐
成都皇城之羅佩金部,劉羅之戰爆發。4月24日,
羅佩金戰敗退出成都,北京政府免去羅佩金四川
督軍職,由
戴戡暫代。劉羅之戰後,緊接著又爆發了
劉存厚與
戴戡的劉戴之戰,結果
黔軍又被趕出成都遭殲滅,戴戡身亡。1917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周道剛為四川
督軍。周道剛與
劉存厚為武備系後期首腦人物。經此,
川軍武備系勢力一度崛起。
周道剛出任四川
督軍不久,雲南
軍閥唐繼堯借護法之名發動了靖國戰爭,率滇黔聯軍進攻四川。1917年12月3日,周道剛與四川查辦使
吳光新戰敗撤出重慶,周道剛率殘部敗走永川、資中,從此脫離軍界。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
劉存厚為四川
督軍,在成都令
川軍第一、二、三師重新部署,推舉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1918年2月20日,川滇黔靖國聯軍攻入成都,
劉存厚等部退往
陝南漢中地區。2月25日,
唐繼堯自任熊克武為四川
督軍兼
省長。3月,
孫中山正式任命熊克武為四川
督軍,
楊庶堪為四川
省長。
1918年 靖國之役後,武備系後期領軍人物周道剛、
劉存厚相繼被逐出四川,武備系日漸沒落。
首腦
尹昌衡(1884—1953年)原名昌儀,學碩權,號太昭,彭縣(今彭州市)人。1902年入四川武備學堂,畢業後保送赴日本留學。1909年畢業回國,1910年返川,任四川
督練公所軍事科長,後升任編譯局總辦,教練處會辦,陸軍國小堂總辦。1911年11月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任軍事部長。12月8日成都發生兵變,軍政府
都督蒲殿俊、副都督
朱慶瀾相繼逃遁。成都城內一片混亂,
尹昌衡急率部隊連夜入城,平定了叛亂。遂被成都軍政各界會議推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原川督
趙爾豐交出四川政權後,仍率部駐在成都並暗中進行復辟活動,威脅著四川軍政府,12月22日凌晨,
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並在皇城內召開公審大會,將其斬首示眾。1912年成、渝兩軍政府合併,成立四川
都督府,
尹昌衡任都督。同年7月,領兵西征,3個月平定康藏叛亂,改任
川邊經略使。後被
袁世凱騙至北京,以“虧空公款”罪,處以9年徒刑。1916年
袁世凱死後出獄,從此閒居。著有《止園文集》等。
胡景伊(1878—1950)字文瀾,巴縣人。1901年赴日本留學,回國後任四川陸軍武備學堂監學兼教習。辛亥革命後投靠
袁世凱,1912年7月任護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慶興師討袁,他調軍隊鎮壓並在各地屠殺革命黨人及討
袁軍骨幹300餘人。1915年4月為
袁世凱所迫交出軍政大權。1938年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受
孔祥熙委託調查西康寧屬礦產資源。解放後,被特邀為重慶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
周道剛(1875—1953),字菶池,又名鳳墀,雙流人。少時求學省城書院及中西學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派赴日本學習軍事,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光緒三十年(1904年)畢業回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周道剛任四川武備學堂監學兼軍事教習。次年,武備學堂改為陸軍國小堂,任監學、教習,繼任總辦,並任陸軍65標標統。
宣統元年(1909年),代理陸軍33混成協協統。因懲處士兵中同盟會會員的活動,引起士兵強烈不滿。繼而又秉承川督
趙爾巽旨意,將士兵中革命黨人伍安全處死,遭到士兵反對,被撤職。民國4年(1915)初,
袁世凱派親信
陳宦督川。年底護國之役。次年7月
蔡鍔任四川
督軍,任命周為第1師師長。8月,
蔡鍔離職去日本治病,川省軍政大權由滇軍參謀長
羅佩金總攬。羅截留川款數百萬,又占領成都兵工廠,引起
川軍極度不滿。6月3日,周道剛等邀集
川軍師長聚會成都,推
劉存厚領銜,聯名電北京政府,聲討羅氏。6月,北京派
王人文為查辦使。王抵重慶,商得熊克武同意,任命周道剛為四川督軍。周在重慶宣誓就職後,拉攏
川軍,驅逐滇軍,暗拒北軍,導致北軍、滇軍、
黔軍、川軍(熊克武第5師)四面圍攻。周棄城逃走,結束軍閥生涯。 民國14年(1925)春,楊森在全川發動統一之戰,周道剛在成都以紳耆之名通電全國,呼籲罷兵息戰,恢復和平。7月,劉湘擊敗楊森,邀集各軍首領齊集成都,舉行善後會議。周道剛以
川軍宿將身份,被劉湘推為會議副主席。民國30年(1941)3月,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同月15日當選為川康建設期成會會員。次年7月,當選為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33年(1944)10月,在"青年民主憲政促進會"發起的成都5大學12社團主辦的"國是座談會"上,周道剛以國民參政員身份出席發言,要求國民黨取消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民國34年(1945)4月,再次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36年(1947)夏,
川西發生米荒,周因囤積居奇遭社會團體以"快郵代電"嚴厲譴責,1953年病死於成都。
劉存厚,字積之。四川
簡州(今簡陽)人。清末舉人。早年就讀四川武備學堂,日本陸軍士軍學校畢業。回國後,任南武備學堂堂長。參加光復雲南。辛亥革命爆發後,任援川滇軍總參謀,率兩個團進駐敘府、
瀘州和
自貢鹽場。滇軍回師,四
川軍政府成立,所部改編為川軍第四師,駐敘、瀘一帶。1912年後任四川陸軍第二師師長、重慶
鎮守使。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任四川護國軍總司令、肇慶
軍務院撫軍。1917年後任四川
督軍。1923年後任川陝邊防督辦兼四川陸軍檢閱使。1927年後任國民黨政府第二十三軍軍長。1933年在四川參加“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老百姓稱他為"劉瘟牛"。後長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著有《雲南光復記》、《護國川軍戰紀》、《蜀軍志》等。
主要教官與將領
顧藏。1903年任四川武備學堂總教習
楊芳毓,資陽縣人。入四川武備學堂炮兵科,畢業後留為教官。
彭家珍,
金堂(現
青白江區城廂鎮)人。早年四川武備學堂,1906年赴日本考察軍事,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
彭家珍任東三省天津兵站副館長,代理
標統之職。1912年
彭家珍攜帶炸彈刺殺良弼,壯烈犧牲。
周 駿(吉珊),成都人一說金堂人。1908年任四川武備學堂監督。1909年任新軍第十七鎮管帶、
標統。1912年任四川陸軍第一師師長。1913年任陸軍第十五師師長兼重慶
鎮守使。1916年任四川督理。
孫兆鸞。讀布告時讀“草菅人命”、“馬革里屍”,向人祝壽云:“人面壽星”,人稱“白字將軍”。四川陸軍第三鎮鎮將。第三師師長孫兆鸞。
彭光烈,雙流東升鄉人,同盟會員,川軍將領。1904年考入四川武備學堂,畢業後,任四川陸軍國小堂教官,加入同盟會。清廷組建新軍,成都成立第十七鎮,彭任十七鎮第三十三混成協部隊官、六十七標三營管帶官,累升為十七鎮五十八標
標統(團長)。1912年為川軍第二師師長。1914年去北京,任將軍府將軍。1918年返川,後又到北京,任川軍
劉存厚駐京代表。
陳德葵。四川武備學堂畢業。重慶將校學堂教育長。重慶將校學堂系劉伯承元帥就讀的軍校。
王陵基,字方舟,樂山人,1886年生。四川武備堂畢業,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歷任四川陸軍學堂副官、隊官等。民國成立後,王陵基歷任團長、師長、重慶衛戍司令、四川第五路剿匪總指揮、四川保全司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