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區特色音樂文化研究》是2021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地區特色音樂文化研究
- 作者:廖紅梅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79491
《四川地區特色音樂文化研究》是2021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四川地區特色音樂文化研究 《四川地區特色音樂文化研究》是2021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藏族音樂文化研究(四川卷)》是2013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穆蘭。內容簡介 藏民族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和浩瀚文化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青藏高原數千年的繁衍發展中,留下了卷帙浩繁的音樂文化遺產。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關於藏族音樂文化傳統的研究論述;第二部分是譜例,共收入藏族民間音樂樂譜...
口弦音樂,流行於四川省布拖縣、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傳統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布拖彝族口弦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樂器的遺存。布拖彝族口弦長期保持著傳統樣式,製作精美,流布廣泛,樂手眾多。 在當地被稱為“勒果”,有竹質和銅質兩種不同的形制,製作時以兩片以上同材料的簧組合為一件。口...
四川民族學院康巴音樂舞蹈藝術研究所原名“康巴民間歌舞藝術研究所”,成立於2011年4月,2018年12月更名為康巴音樂舞蹈藝術研究所。科研條件 (一)、堅持弘揚康巴藏區民族民間優秀音樂舞蹈文化發展方向。康巴藏區歷來被稱為“歌舞的海洋”,民族民間歌曲、器樂、舞蹈、戲曲、說唱等優秀藝術形式和作品豐富多彩,亟需傳承、...
靜壇派和善壇派的道樂是同一體系,其主流屬道教全真派音樂系統,聲樂形式主要使用全真正韻;器樂形式主要使用細樂,通常以笛子、鐺子、鉸子為主奏樂器。行壇派的道樂為另一體系,其主流屬正一天師道、民間伙居道士音樂系統,聲樂形式主要使用廣成韻,極富四川地方音樂特色;器樂形式主要使用大樂,通常以大鑼、大鼓...
四川清音原名“唱小曲”“唱小調”。因演唱時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是流行於重慶、四川的曲藝音樂品種之一。四川清音,來源於明清時期的俗曲及四川民歌,包含了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區的傳統民間小調曲目。主要流傳於四川自貢、宜賓、瀘州、成都和重慶一帶的城市及中小鄉鎮...
川江號子,是起源於四川、重慶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川江號子是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鬥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傳承歷史悠久、品類曲目豐富、曲調高亢激越、一領眾和、徒歌等特徵。2006年...
畢摩音樂,四川省美姑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畢摩音樂起源於原始母系氏族時期,至隋唐時期,畢摩音樂藝術達到了高峰,畢摩音樂是由畢摩在儀式場所傳唱的本土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內容涉及彝族的政治、法律、文學、藝術、哲學、歷史、愛情婚姻、生產生活等,並通過說、唱的有機結合來敘述...
清末民初,隨著民間傳統器樂的發展,揚琴也被吸收到不同的器樂樂種的演奏形式中去。經過前輩樂師的不斷實踐與積累,揚琴藝術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傳統流派與地方風格,擁有各自優秀的傳統曲目、代表人物、傳承關係與演奏特色,並為本土及各界的民眾所喜愛和承認。其中最有影響的傳統流派是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
2014年11月11日,洞經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安勝,南宋四川省蓬溪縣人。乾道四年(1168),在蓬溪縣寶屏山(今赤城山)玉虛壇撰成《文昌大洞仙經》5卷,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洞經音樂,劉安勝是洞經音樂的開創者。衛琪,元人,號中...
四川音樂學院(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簡稱“川音”,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以“藝術”為主要辦學特色的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是全國11所獨立設定的專業音樂學院之一,全國31所獨立設定藝術類院校之一,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全國首批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教育試點單位,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四川省博士後創新...
川北吟誦是川北地區古代詩歌吟詠形式流傳於今的重要見證,它不僅展現了歷史上川北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四川話的一些音韻特色,為人們了解傳統詩文的吟詠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另從交叉學科的角度看,它在文學、音樂學、語言 學等學科領域所具有的綜合性研究價值,是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3 相關概念界定 1.4 相關理論基礎 1.5 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2章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現狀調查 2.1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概況 2.2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現狀 第3章 基於利益相關者理論...
1988年,四川師範大學藝術教研室成立,是為學院前身。1997年,四川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成立,音樂表演(器樂)專業同期創辦,音樂學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音樂表演(器樂)專業前身劃分至新成立的四川師範大學現代藝術學院。2007年12月,整合成立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2009年,音樂學專業入選四川省省級特色專業。同年,...
四川大學有著悠久的藝術教育歷史和崇文尚藝的傳統,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學校就設定了美術、音樂等藝術類專業,為社會培養、輸送了一批批藝術專門人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四川大學成為全國綜合大學中最早恢復藝術專業教育的學校之一,在先後經歷了文化藝術學院、藝術學院(1996年)、哲學與藝術學院(1998年)等...
彝族、 苗族、傣族、傈僳族、侗族、納西族七個少數民族的音樂特點並對其作品進行分析。各個民族的音樂作品 都非常豐富,有民間歌曲、器樂歌曲、戲曲音樂、歌舞音樂等,有的民族還有獨具特色的宗教音樂,這些作品都有著本民族獨特的風格特點;第九章總結了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發展以及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傳於四川省西部藏族區域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歷史悠久,是藏族人民在放牧、伐薪、田間勞動過程中為驅散疲勞、抒發感情而創作的歌曲,它產生並流傳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爐霍縣等地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馬爾康、金川等部分地區。川西藏族山歌在...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赤布蘇、沙壩地區的羌笛是秦漢戰亂年間由南遷的羌族人從西部地區帶來的。西漢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紀時,成為五孔;發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羌笛的聲音常給人以虛幻迷離、動人心魄的感覺,羌族人民常用它來抒發自己...
南坪曲子(又稱南坪小調、琵琶彈唱),四川省九寨溝縣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坪曲子是流行於川西北高原九寨溝縣(原南坪縣)一帶漢族(含少數回族、白馬藏族)自彈自唱的民間藝術。在清朝雍正、嘉慶年間,由陝、甘移民遷入而流行。南坪曲子按其曲調結構和演唱風格可分為“花曲子”和“背工曲子”...
通江茅山歌《豆芽蔥蒜葉》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金獎。巴山茅山歌是現代文學藝術的有效養分。四川東北部米倉山南麓巴中市,廣元市轄區內廣泛流傳的一種民歌。傳承保護 2022年2月,川北山歌(嘉絨藏區農耕勞動歌)、川北山歌(德格勞動歌曲)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藏族民歌(瑪達咪山歌),四川省九龍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瑪達咪山歌是一種別具特色的藏族民歌,它產生並流傳於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大河邊片區的子耳鄉、魁多鄉、菸袋鄉等地。瑪達咪山歌是在西番人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瑪達咪山歌原為抒情歌曲,後逐漸發展出...
2012年,平樂古鎮為迎接端午節的到來,推出了一台原生態文藝晚會,晚會上表演了《竹麻號子》節目。2020年6月,《竹麻號子》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三屆南寶山羌族集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活動中展演。2020年10月1日晚,在平沙落雁音樂廣場上舉辦的四川省鄉村藝術節邛崍分會場上,有民俗表演《竹麻...
“西嶺山歌”是西嶺雪山地區所有歌謠的統稱,依其唱詞內容和主題可分為勞動歌、酒歌、山歌、情歌、風俗歌和儀式歌六大類。勞動歌是西嶺山歌中歷史最悠久的體裁,其產生時期可追溯至明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號子”系列,如拉木、打夯、縴夫等號子。酒歌是西嶺山歌中最能體現四川酒文化的歌曲種類,受到羌族文化的影響,...
得榮學羌,四川省得榮縣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得榮學羌是一種自娛性的民間歌舞表演形式,流傳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得榮縣子庚鄉、子實、阿村村境內。得榮學羌主要使用得榮方言表演,以得榮鍋莊韻調為基本音樂,以得榮鍋莊舞步為基本舞步。得榮學羌舞蹈動作的主要特點是剛勁有力、古樸大方,跺腳與...
多聲部民歌(羌族多聲部民歌),四川省松潘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羌族多聲部民歌主要分布於松潘縣小姓鄉與鎮坪鄉的少數羌族山寨,是藏緬語族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的代表,其旋律多為五聲性,一般先由領唱起唱,跟唱聲部相隔一拍或數拍與領唱聲部重疊,到句尾再同度相合。這種二聲部中頻頻出現四、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