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阿膠,基本信息,性味、歸經,套用與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品種考證,功效,瓷器,定義,簡介,種類,常見紋飾,國禮之由,絲綢,定義,產地,絲綢文化,茶葉,定義,中國茶文化,
阿膠
基本信息
英文名Colla Corii Asini,為馬科動物驢Equus asinus L,及其它驢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
性味、歸經
套用與配伍
2. 用於多種出血證。止血作用良好。對出血而兼見陰虛、血虛證者,尤為適宜。治血熱吐衄,配伍蒲黃、生地黃,如《千金翼方》,治吐衄咳唾失血既多,虛倦神怯,配伍人參、白及等,如《痰火點雪》;治肺破嗽血,配伍人參、天冬、北五味子、白及等,如《直指方》阿膠散;治便血如下豆汁,配伍當歸、赤芍等,如阿膠芍藥湯;治先便後血,配伍白芍、黃連等,如《醫林集要》阿膠丸;治沖任不固,崩漏及妊娠下血,配伍生地黃、艾葉等,如膠艾湯。
3. 用於陰虛證及燥證。能滋陰潤燥。治溫燥傷肺,乾咳無痰,配伍麥冬、杏仁等,如清燥救肺湯,治熱病傷陰,虛煩不眠,配白芍、雞子黃等,如黃連阿膠湯;治熱病傷陰,液涸風動,手足瘈瘲,配龜板、牡蠣、白芍、生地黃等,如大定風珠。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本品性滋膩,有礙消化,胃弱便溏者慎用。
品種考證
阿膠是一種道地名貴中藥,產于山東東阿,故名阿膠。
東阿,春秋稱“柯邑”,後改稱“阿”,秦置“東阿縣”,始有此稱。那為什麼稱“東阿”呢?因古代的山東境內北有黃河,南有濟水蜿蜒東流,河流彎曲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高地,故曰“阿”。《說文》:“阿,大陵(大土山)也”。在趙者曰“西阿”,在齊者曰“東阿”。《水經注》載:“應仲瑗曰:有西,故稱東。魏封曹植為國王。”祖國醫學對中藥材崇尚“道地”(或稱“地道”), 所謂“道地藥材”是指中醫在選擇一種藥材入藥時,為了保證其療效經常把藥材的出產地與藥材名字並稱,在特定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久而久之形成了許多慣稱皆是如此。比如雲木香即是指雲南所產的木香,浙貝母即是浙江所產的貝母,廣藿香即是廣東所產藿香,又如黨參、秦皮等等。
南朝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曰:“出東阿,故曰阿膠也”。阿膠是從最初用獸皮煎煮並熬制的膠,發展演變而來,成書於先秦甚至更早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經有了“以清煮膠” 的記載,證明阿膠的歷史已經有2500多年。我國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成書於秦漢或更早),記載:“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
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載有“真膠產於古齊國之阿地”。
清末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曰:“阿膠出山東東阿縣,以純驢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膠。其色光潔,其味甘鹹,其氣清香,此真阿膠也”。
功效
阿膠是東阿一地所產的道地藥材,其名稱來自其產地名稱,這完全是祖國傳統醫藥的所致,由於阿膠產地的獨特性,在漫長歷史中,優質的阿膠總是與東阿一地緊緊相隨,“東阿阿膠”逐漸成為這一種藥材的專有名稱了。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三經。集治療保健於一體,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能,在治療血液病及滋補方面表現出獨特的治療效果,被稱為“血液的保護神”、“固體代血漿”。
《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相傳神農氏嘗百草,發明中藥。藥分上、中、下三品。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治病。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
曹植初到東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導服食阿膠,受益匪淺特有感而作《飛龍篇》讚美阿膠“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才高八斗的“東阿王”曹子建說的 “仙藥”就是阿膠。
《醫宗金鑒》特彆強調“參茸入方,如君臨天下,君無兒戲,非病勿服”。而阿膠“性平味甘,虛寒血虧者宜久服之,本固自無憂吝”的記載。其性平甘緩,可長期服用。
“藥聖”李時珍盛讚阿膠為聖藥,李時珍生長於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這個時間段內的醫學風氣是強調“以人補人”,最有名的大補之藥是秋石、紫車河等,李時珍對這種風氣極為厭惡,所以牽涉到大補之類的藥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輕易讚美。
在《本草綱目》中一萬多個藥方,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唯獨在“發明”條目里,引用了楊士瀛的評價:“阿膠育神,人參益氣”,稱阿膠 “療吐血、血淋、尿血、腸學風、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症。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癆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聖藥也”。並將阿膠列在人參之前,這么高的評價,極其罕見!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直接說阿膠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補最甚”。
民國醫家黃杰熙直接以“妙藥”盛讚阿膠:“人之病雖多,不外水火氣血之病,真阿膠滋補潛流血脈之力甚大,故為妙藥”。
眾所周知,東阿的地下水屬陰,驢皮為陽,阿膠需浴水火而生,故阿膠功效神奇系因為阿膠是陰陽相濟之物!
最關鍵的是阿膠還是五行齊占之物,熬制講究金木水火土五行齊占,要用金鍋銀鏟,桑木材,阿井水,猛火文火相佐, 經過七七四十九道工藝,加上東阿天然的晾膠氣候,遂煉成阿膠。中國中藥數萬種,陰陽相濟,五行齊占之物,天下唯此一物!
瓷器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
定義
凡是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囗就叫瓷器。但目前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一般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準。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簡介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箇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種類
瓷器與陶器的關係密不可分。當部分摻有高嶺土(或長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銅、氧化鐵、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日本信樂燒 最早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以素瓷(沒有裝飾花紋,以色彩純淨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為主。明代以後以彩繪瓷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個瓷器製作國家日本也與茶道文化界也發揚了其獨特的茶器。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 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 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燒(bizenyaki)等。另外歐洲自18世紀起亦開始製造瓷器,今天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等地,特別是英國已建立起多個高級瓷器品牌。
常見紋飾
常見紋飾有:百花、山水人物、漁樵耕讀、耕織圖、十六子、百子圖、博古、八仙、八寶、三星人、雲龍、穿花龍、九龍、九龍鬧海、海水龍、雲鶴、團鶴、雲鳳、鳳穿花、雲蝠、團蝶、牡丹、鳳牡丹、丹鳳朝陽、水仙、蘭草、蘭石、石榴、蓮池荷花、並蒂蓮、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蘭花、團花、團菊、折枝、牡丹、纏枝蓮、山石芭蕉、山石 .牡丹、秋葉怪石、山石竹鵲、花卉蝴蝶、喜鵲梅花、海馬瑞獸、雄鷹獨立、鷹石、三魚、荷花翠鳥、花鳥、錦維牡丹、松鹿、松鶴、松鷹、松下老人、二老賞月、人鹿、仕女、牧牛圖、三羊開泰、五子登科、米帶觀硯、山高水長、萬壽無疆、安居樂業、歌舞昇平、雙燕、五穀豐登、年景、松壽梅、重陽菊花、七夕圖、獅球、海獸、天鵝、天馬、花蝶、葫蘆、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靈芝、葡萄、蟠躪螭、朵花、梧桐、纏枝花、團蓮、把蓮、勾蓮、冰梅、草蟲、魚藻、蟈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廬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讀書、仕女歌舞、印譜、秦磚漢瓦、金石文字、皎潔明月、銀河在天、七珍八寶、壽星、鐘尷、羅漢、二老圖、五倫圖、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慶壽、眼麟、福祿壽、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蓮、西蕃蓮、苟藥、芙蓉、富貴白頭、松下三老、合和二仙、劉海金瞻、竹蘭梅菊、子孫葫蘆、竹林七賢、四靈、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廂記、三國演義、封神榜、文王訪賢、水滸、空城計、隋唐演義、陳平賣肉、木蘭從軍、加官進爵、赤壁賦、飲中八仙、大喬二喬、四妃十六子、嬰戲百子圖等。 有許多裝飾圖案的構思,有著耐人尋味的深刻寓意和表達人們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對生活的祝福。
國禮之由
是中西交流的紐帶,是當代設計的靈感來源,是藝術家一直想追求和超越的目標。中國瓷器對歐洲產生影響最顯著的時期是17到18世紀。起國中國瓷器的價值並不被歐洲商人看中,只是作為壓倉貨品被運往歐洲的,但是這種藝術珍寶很快收到歐洲尤其是法國、德國上流社會的青睞,大家紛紛競相購買、收藏。
與香料、茶葉、生絲、藥材以及其他原材料不同,瓷器所具備的藝術性質使得它們格外引人注目。中國瓷器還對歐洲其他設計領域產生了影響,“中國風格”設計師其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中國瓷器設計文化石人文思想的載體,是圖形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兼收並蓄了儒、道、釋的思想精華。儒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圖形的主題選擇上,道家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表達方式上,佛家的思想更是與魏晉以將的圖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三者思想交融互補,成就了傳統瓷器設計文化的內在生命力。它包含了我們祖先的浪漫主義情懷,在追求美好、完滿思想的指導下極盡“賦”、“比”、“興”之能事,發展處一整套圖形紋飾寶庫,這是我們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資源寶庫。這些傳統瓷器設計對自然形態進行大膽的分解,通過組合、重組的方式巧妙地實現圖形重構,裡面既有動的因素,也有靜的成分,通過動態與靜態的平衡造就永恆的和諧,這是自然形態的重生,是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合適的尺度予以的整合,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濃縮。
絲綢
定義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以區別其他纖維的廣義絲綢。
產地
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繡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
幾千年前,當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它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絲綢從那時起,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目前已知的最早絲織物,是出土於距今約4700年良諸文化的遺址。
關於絲綢中國有一個悠遠的傳說:遠古時代,黃帝打敗了蚩尤,"蠶神"親自將她吐的絲奉獻出來以示敬意。黃帝命人將絲織成了絹,以絹縫衣,穿著異常舒服。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尋找能吐絲的蠶種,採桑飼蠶。後世民間崇奉嫘祖為養蠶的蠶神,黃帝為織絲的機神。採桑養蠶與制絲織綢,便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基本勞作手段。
中國是家蠶絲的發源地,養蠶,繅絲是我國古代在纖維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發明絲綢織造以及硃砂染色技術,此後隨著織機的不斷改進,印染技術的不斷提高,絲織品種日益豐富,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染織工藝體系,使我國古代的絲綢染織技術領先於世界各國。
【國禮之由】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養蠶、織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中國古代絲綢從公元初年起至6世紀,在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獲得絲綢,國與國之間不惜發動戰鬥。絲綢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是任何其他商品無法相比的。隨著歷史的發展,絲綢交通網路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絲綢貿易的意義,它不僅成為物質文明交流之路,也是文化、藝術等精神文明傳播之路。這條路把公元初期四大世界聞名古國如羅馬、波斯、印度、埃及等都緊密聯繫在一起,增進了世界各地人民的互相了解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茶葉
定義
茶屬雙子葉植物,約30屬,50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4屬,397種,主產長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屬Camellia和何樹屬Schima等均極富經濟價值。喬木或灌木;葉互生,單葉,革質,無托葉;花常兩性,稀單性,單生或數朵聚生,腋生或頂生;萼片5-7,覆瓦狀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數,覆瓦狀排列;雄蕊極多數,稀少數,分離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顆;果為一蒴果,或不開裂而核果狀。我們一般所說的茶葉就是指用茶樹的葉子加工而成,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的一種飲品。
中華茶文化淵源流長,中國名茶傳統製作工藝享譽全球,在歷史長河中許多世代相傳的傳統工藝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達到一種道通天下的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 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烏龍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湯是其特色。 最能體現中國茶文化特色的當數烏龍茶,因為烏龍茶的品嘗比較講究,沖泡也頗費工夫,因而人們稱它為“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