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所累及的組織器官不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常以不同的疾病名稱描述。主要有:嗜酸性粒細胞肺炎(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PIE)、嗜酸性粒細胞胃腸炎、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血管炎(Churg-Strauss綜合徵)、嗜酸性粒細胞性心內膜炎、嗜酸性粒細胞性肌痛綜合徵等。
病因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根據病因可分為四類:
1.反應性增多
(1)過敏性疾病 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藥物過敏等;
(2)感染 如:寄生蟲、結核桿菌、衣原體等;
(3)皮膚病 如:銀屑病、濕疹、剝脫性皮炎等。
2.繼發性增多
伴隨某種疾病發生者,如:結締組織病(類風濕性關節炎、Wegener肉芽腫、結節性多動脈炎等),腫瘤(淋巴瘤、各種實體瘤或囊性纖維化),內分泌疾病(Addison病、垂體功能不全等),免疫缺陷病(IgA缺乏症、Wiskott-Aldrich綜合徵、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間質性腎病。
3.克隆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這種情況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惡性疾病表現。如: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M4EO)、骨髓增殖性疾患等。近年來發現,PDGFRA、PDGFRB和FGFR基因異常可以引起嚴重的持續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類疾病屬於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的特殊類型,靶向性治療藥物對這類疾病患者具有非常好的療效。
4.特發性增多
當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持續增高,而不能找到其他確定的病因,被稱為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IHES)。
臨床表現
根據所累及的組織器官不同,出現相應的症狀。
檢查
1.準確測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的絕對值;
2.外周血、骨髓和大便中尋找寄生蟲;
3.骨髓穿剌檢查;
4.肝腎功能、有關的自身抗體、血清VitB12;
5.胸部X線檢查、心臟超聲,有條件應作胸、腹CT。
6.根據具體器官受累情況,決定是否需作組織活檢。
7.當疑有克隆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則應進行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
8.流式細胞儀檢測,了解是否存在異常淋巴細胞表型。
診斷
根據實驗室檢查數值可以診斷,但重要的是查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
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的診斷標準:
1.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1.5×109/L,並持續6個月以上,或出現臨床症狀後,於6個月內死亡。臨床症狀無特異性,可表現為發熱、皮疹、乏力、咳嗽、氣短、肌肉酸痛,或腹瀉等。體格檢查可發現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肺內囉音、腹部壓痛或神經系統異常等。
2.未發現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
3.有器官受累的症狀或體徵,如肺內陰影、心臟超聲異常等。
治療
1.反應性或者繼發性
針對原發病的治療最重要。
2.IHES治療
首選治療是糖皮質激素。對激素耐藥,則需增加或改用細胞毒類藥物,如:羥基脲、環磷醯胺、馬里蘭等。需注意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激素治療失敗後可選用a-干擾素。其他治療方法,如:IL-5單克隆抗體,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環孢黴素A等。
3.其他
對具有PDGFRA基因異常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患者,伊馬替尼有效率接近100%,使用劑量通常低於慢粒時的用量,但是需要長期維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