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面鼓

單面鼓

單面鼓,是滿族薩滿所用依姆欽的另一種類型,由於它長期在滿漢雜居地區流行,已無滿語稱謂可考。單面鼓屬握執型的單面鼓,以其形制特徵而名之,也稱“太平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面鼓
  • 類別:樂器
  • 別稱:太平鼓
  • 流行區域:滿漢雜居地區
文獻考究,區別,

文獻考究

學術界曾經對滿族薩滿是否使用這種類型的鼓有過疑惑,在已經出版的一些專著中,也有沒將它列入的情況。 根據筆者的考察和研究,實際上,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無論是宮廷滿族貴族抑或民間百姓,都有使用單面鼓進行薩滿祭祀的證據。這方面,最具權威性著作,當首推《柳邊紀略》。這部被譽為:“是關於17世紀-18世紀前半葉中國東北地區歷史和生活的別具風格的小型百科全書”,是由一位漢族流人的後裔楊賓以自己在其父流放地的所見所聞寫成的。因而,它的史料價值是值得重視的。書中曾載:“跳神者...... 以鈴系臀後,搖之作聲,而手擊鼓。鼓以單牛皮冒鐵圈,有環數枚在柄,且擊且搖,其聲索索然”。該書所記的滿族薩滿鼓為:鐵圈、蒙革,下有一柄並綴環”。清末滿族貴族載濤、惲寶惠在《清末貴族之生活》中回憶到:“薩滿乃頭戴神帽,身系腰鈴,手擊皮鼓(名太平鼓。系單面,以皮蒙於鐵圓圈上,下有把可持)”。從稱呼來看,“皮鼓”應是指依姆欽。而從這面神鼓的形狀來看,應屬單鼓無疑。田野作業的資料,也同樣證實了滿族薩滿使用單鼓的事實,如努爾哈赤發祥地的遼寧新賓即有實例。與滿族人歷史上就聯繫密切的蒙古人的薩滿跳神中,亦同樣如此,如科爾沁地區的蒙古“博”(薩滿),即使用這種類型的神鼓。單面鼓與依姆欽一樣,同為單面帶環(或“錢”),蒙革的圓鼓,用鼓鞭擊奏。所不同的,一是鼓圈用料不同,前者用金屬彎曲而成,後者以木料為之;二是單鼓裝柄以手握之,而依姆欽設環以手抓之。

區別

1.鼓形與鼓面
單面鼓的基本鼓形與依姆欽一樣屬不規則的圓形:扁圓形、團扇形、桃形。清代的太平鼓活動中,亦見有八角形的單鼓。與依姆欽不同的是,它的橫徑長於縱徑,一般為40cm左右。單面鼓的鼓面以革蒙制,如牛、羊、驢皮等,以羊皮居多。蒙鼓面時,將皮革浸泡至軟,為防止鼓皮與鼓圈結合時打滑,常內襯一圈麻繩。過去的單面鼓鼓面常常繪製一些帶有吉祥、 太平寓意的圖案。鼓面繪製圖案者,今已鮮見 。
2.鼓柄與鼓圈
鼓圈以扁平的鐵條彎曲而成,它比依姆欽的木製鼓圈要窄細得多,約1cm左右。鼓圈彎曲至合攏抻直,即為鼓柄,約12cm。鼓柄外部用布條或薄皮纏裹,也有用麻繩纏繞者,以防鐵柄磨手,易於握持。此外,還可以起到將鼓圈與鼓尾連線在一起的作用 。
3.鼓環與鼓尾
鼓環是單鼓的必備之件。它們共分為3組套在鐵制的鼓尾上,搖動時互相碰撞“唰啦”作響。 東北地區的單面鼓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就是為了增加鼓環的演奏效果,製作者將細鐵條鍛成四棱形,然後擰成麻花狀,與同是麻花狀的鐵條稜稜相碰穿在一起,搖動碰擦。
鼓環一般由2-3枚為一組,直徑約為4cm。 鼓尾的樣式由於流傳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別。其中,以遼東、遼西、北京郊區的鼓尾樣式最具代表性。如圖15-1為遼東式,鼓尾呈半蓮花形;圖15-2為遼西式,鼓尾呈連環形;圖15-3為京畿式,鼓尾亦呈連環形,但花樣已經有所變化---製作鼓尾的鐵條不象遼東和遼西的鼓尾那樣鍛成四棱形,而是直接用圓柱形的鐵條彎曲而成的。這種區別,已在田野作業的調查中得到了證實。
4.鼓鞭
單面鼓的鼓鞭較之依姆欽的鼓槌要細的多,常以木或竹篦削刻而成。 鼓鞭的頂端倒磨成圓頭,以防擊打時損壞鼓面。靠近頂端之處,往往加以削刻至薄,以增加鼓鞭的彈力。鼓鞭的尾端也常常以彩色布條拴掛成穗,為裝飾用。直徑較大的單鼓,其鼓鞭相應也較長、較粗,因而鼓鞭的鞭桿也要用布條纏裹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